卷首语 361
第一编 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 373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 373
第一节 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建立 373
第二节 权力结构的多元化 377
第三节 政府的现代化建设规划 381
第四节 军阀官僚的振兴实业活动 388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396
第一节 经济团体的兴起 396
第二节 社会动员 402
第三节 目标认同 407
第四节 组织和作用的异化 412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 415
第一节 经济法制体系的建立 415
第二节 经济秩序的资本主义化 422
第三节 成败参半的执行状况 427
第四章 资产阶级的形成 436
第一节 何谓“阶级形成” 436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自在”状态 439
第三节 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443
第四节 资产阶级初步“自为”化 447
第五章 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 454
第一节 现代化对民主政治的诉求 454
第二节 权力危机的出现 458
第三节 宪法体制的破坏 463
第四节 洪宪帝制:对政治现代化的挑战 467
第二编 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 473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473
第一节 工商业蓬勃兴起 473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480
第三节 “黄金时代”的发展特点 485
第四节 “黄金时代”的衰落 491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 498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499
第二节 农业改造中的制度因素 500
第三节 农业改造中的技术手段 505
第四节 农业教育体制的改革 51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化农业的推广 515
第八章 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 525
第一节 商品化生产扩大 525
第二节 生产技术革新 536
第三节 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 540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发展 546
第九章 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 552
第一节 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552
第二节 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兴盛 558
第三节 洋为中用:教会学校中国化 566
第十章 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 572
第一节 学习西方成迷梦 572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 576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580
第四节 问题与主义 585
第五节 怎样推动工业化 590
第六节 走俄国人的路 596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 600
第一节 “全盘反传统” 600
第二节 新传统主义 607
第三节 中西融合:一个理论难题 611
第四节 中国本位与东西互补 615
第十二章 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 6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 626
第二节 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前提 630
第三节 三种方案:如何对待资本主义 638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 646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权力危机 647
第二节 “桃花源”:湖南自治的理想与实践 649
第三节 联省自治:虚置政府 655
第四节 同一理由的不同主张 661
第五节 梦幻破灭 669
第十四章 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 671
第一节 经营乡里:中国士人的一种选择 672
第二节 实业为自治之本 675
第三节 教育为实业之母 679
第四节 慈善为养民之道 682
第五节 成败缘由 686
第三编 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 693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 693
第一节 集权政治的理论来源 694
第二节 专制主义的行政体制 700
第三节 集权主义的经济秩序 705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 708
第一节 政策调整及税制改革 708
第二节 国家集中建设重工业 711
第三节 国家资本开始垄断金融业 714
第四节 民营经济的资本集中 717
第五节 工业化的结构转变 728
第十七章 政府试图拯救农业 732
第一节 “平均地权”的理论探讨和立法 733
第二节 “耕者有其田”的改革受阻 736
第三节 “合作社”:“温和的土地革命” 740
第四节 和平土改:合作运动的目的 746
第五节 合作运动乏善可陈 750
第十八章 民间致力农村复兴 755
第一节 乡村建设 756
第二节 乡村都市化 759
第三节 并不成功的实践 765
第十九章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 771
第一节 根据地:特殊的实践环境 77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 775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治体制萌生 783
第四编 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 793
第二十章 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 793
第一节 沦陷区经济严重萎缩 794
第二节 工业建设重心西移 798
第三节 西部工业化的资金传动 803
第四节 西部工业化的科技传动 807
第五节 西部工业化市场传动 811
第六节 异常的工业化空间传动 814
第二十一章 现代化道路之争 821
第一节 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动员 821
第二节 民主与专制理论的分野 828
第三节 真假三民主义之争 836
第二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 845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 845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的道路选择 850
第三节 阻力和动力的阶级分析 854
第四节 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860
第二十三章 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 872
第一节 “经济重建”彻底“崩盘” 872
第二节 “农业复兴”变成“农村破产” 879
第三节 国家资本成了“豪门经济” 884
第四节 通货膨胀导致天怒人怨 890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抉择 896
第一节 共产党社会动员策略的成功 896
第二节 社会力量结构的大调整 90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终结 910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 91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化和工业化的薄弱程度 913
第二节 畸形的产业结构 919
第三节 工业化的严重区域差异 923
第四节 国民收入微弱增长和贫富悬殊 926
第五节 城市化和人口素质状况 931
第六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结果 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