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炮击金门简况 1
二 战略目标、战略准备与战略时机 5
战略目标——战略思维的起始点 6
关于战略目标 6
台湾问题与美国因素 8
“解放台湾”的战略目标 10
形势在发生变化 12
“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提出 13
战略准备——战略思维的实践延伸 16
关于战略准备 16
创建空军 17
筹划台湾战役 19
准备攻台作战 21
美国对台态度的急剧转变 23
朝鲜战争的影响 25
准备炮击金门 26
空军入闽 27
炮兵集结 28
“陆上行舟” 29
炮击金门前的四个准备阶段 30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31
确保突然性 33
力求准确性 34
战略时机——战略思维的电光石火 36
关于战略时机 36
东风压倒西风 40
中东事件 42
战略决策及其战略考虑 44
炮击金门前的中美关系 46
旷日持久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51
重新紧张的台海局势 52
“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 54
一石三鸟 55
“好饭不怕晚” 56
美国因素 57
苏联因素 60
国内因素 61
“大跃进”运动 62
“妙手”有可能变成“恶手” 66
炮声突然响起 67
三 战略摸底、战略调整与战略牵制 71
战略摸底——战略思维的知彼之术 73
关于战略摸底 73
“必须有长期的打算” 74
关于领海的声明 76
杜勒斯亮出了底牌 77
毛泽东分析台湾海峡形势 79
《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 81
中国不会拖苏联下水 81
美军恢复护航 83
“狗臭屁的护航” 84
再次打击护航编队 86
战略调整——战略思维的临机应变 87
关于战略调整 87
四个作战阶段,三次战略调整 88
美国的如意算盘 90
中美重开会谈 91
谈判桌上的斗争 92
美蒋矛盾公开化 94
打而不登,断而不死 95
台、澎、金、马须“一揽子”解决 97
停炮两个星期与提前恢复炮击 99
蒋杜会谈 100
双日不打单日打 101
战略牵制——战略思维的悠长余味 103
关于战略牵制 103
金门—中东、苏联—美国 105
看毛泽东指挥打仗如同读小说 106
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 107
毛泽东谈“绞索” 109
“绞索政策”的前提是不怕打仗 112
你不退,我就有文章可做 115
《告台湾同胞书》 116
《对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118
约见曹聚仁 121
蒋杜之间的争执和妥协 123
《再告台湾同胞书》 124
最后的炮战 128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130
中美建交是毛泽东炮击金门战略决策的胜利 132
四 从炮击金门看毛泽东的战略思维艺术 135
全局性思维 136
目标与手段 138
政治决定军事 139
普遍联系的观点 141
矛盾分析的方法 142
超常规思维 144
把握不确定性 147
前瞻性思维 149
五 题外话: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153
感受时代的巨大差异 154
关于战略和战略研究 159
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 165
后记 173
补记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