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6
第二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16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17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24
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29
第六节 螺旋体 31
第七节 霉形体 34
第八节 立克次体 36
第九节 衣原体 38
第十节 放线菌 40
第十一节 原核微生物的观察方法 41
第二章 真核细胞微生物 46
第一节 真菌 47
第二节 藻类 65
第三节 原生动物 69
第三章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7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74
第二节 病毒的化学组成 77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80
第四节 病毒的人工培养 85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作用 88
第六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 90
第七节 病毒的抵抗力 91
第八节 噬菌体 93
第九节 亚病毒 96
第十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98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学 101
第一节 动物微生态学 101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117
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生态学 118
第四节 水的微生物生态学 120
第五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转化中的作用 122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30
第一节 物理因素 131
第二节 化学因素 141
第三节 生物因素 147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49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49
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150
第三节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 154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方法 158
第五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保存 159
第六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159
第七章 动物免疫学基础 161
第一节 免疫系统 161
第二节 抗原 171
第三节 抗体 178
第四节 补体系统 184
第五节 免疫应答 190
第六节 免疫调节 195
第七节 抗感染免疫 201
第八节 变态反应 208
第九节 免疫学实验技术 214
第十节 免疫学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222
第八章 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感染 228
第一节 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 228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与过程 232
第三节 微生物学诊断 235
第四节 感染的综合防治 236
第九章 重要病原性原核微生物 238
第一节 葡萄球菌 238
第二节 链球菌 240
第三节 大肠埃希菌 242
第四节 沙门氏菌 245
第五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250
第六节 鸭疫里氏杆菌 252
第七节 放线杆菌 253
第八节 嗜血杆菌 255
第九节 布氏杆菌 257
第十节 溶血性曼氏杆菌 261
第十一节 梭杆菌 262
第十二节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264
第十三节 丹毒杆菌 266
第十四节 炭疽杆菌 267
第十五节 病原性梭菌 271
第十六节 分枝杆菌 280
第十七节 牛放线菌 282
第十八节 病原性螺旋体 283
第十九节 病原性霉形体 289
第二十节 病原性立克次体 291
第二十一节 病原性衣原体 293
第十章 重要致病性真核微生物 296
第一节 感染性病原真菌 296
第二节 中毒性病原真菌 300
第十一章 重要致病性病毒 308
第一节 马立克病病毒 308
第二节 鸭瘟病毒 309
第三节 痘病毒 309
第四节 减蛋综合征病毒 311
第五节 犬细小病毒 311
第六节 鹅细小病毒 312
第七节 口蹄疫病毒 313
第八节 狂犬病病毒 314
第九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15
第十节 猪瘟病毒 316
第十一节 新城疫病毒 317
第十二节 犬瘟热病毒 319
第十三节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320
第十四节 兔出血症病毒 321
第十五节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322
第十六节 禽流感病毒 323
第十七节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 324
第十八节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325
第十九节 伪狂犬病病毒 326
第二十节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328
第二十一节 猪圆环病毒 330
第二十二节 猪流感病毒 331
第二十三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333
第二十四节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 335
第二十五节 禽白血病病毒 336
第二十六节 鸡贫血病毒 338
第二十七节 猪细小病毒 340
第二十八节 猪轮状病毒 341
第二十九节 牛瘟病毒 343
第三十节 禽脑脊髓炎病毒 345
第三十一节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346
第三十二节 日本脑炎病毒 347
第三十三节 朊病毒 348
第十二章 饲料微生物 350
第一节 饲料中的微生物 350
第二节 干草中微生物的活动 352
第三节 青贮料的微生物 352
第四节 单细胞蛋白饲料 356
第五节 益生菌 357
第六节 微生物与饲料中毒 359
第十三章 动物性食品卫生相关微生物 364
第一节 乳与乳制品的微生物 364
第二节 肉与肉制品的微生物 372
第三节 蛋与蛋制品的微生物 375
实验指导 378
实验须知 378
实验一 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378
实验二 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380
实验三 培养基的制备 384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386
实验五 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395
实验六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398
实验七 动物试验法 406
实验八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410
实验九 水、空气的微生物学检验 411
实验十 饲料的微生物学检验 413
实验十一 鲜乳的微生物学检验 415
实验十二 病料的采集、包装和运送 418
实验十三 主要病原菌的认识 421
实验十四 凝集试验 423
实验十五 琼脂双向双扩散(琼扩)试验 425
实验十六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26
实验十七 细菌的药敏试验 427
实验十八 荧光抗体染色法 430
实验十九 病毒的鸡胚培养 432
实验二十 组织培养 437
实验二十一 病毒的血凝凝集及血凝凝集抑制试验 440
附录 443
附录一 常用玻璃器材的准备 443
附录二 常用仪器的使用 446
附录三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453
附录四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459
附录五 常用试剂及其配制 460
附录六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462
主要参考文献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