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诊疗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悦,龚作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5238986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展,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进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等。

第一章 病毒性乙型肝炎 1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 1

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 1

二、常用抗病毒药物 1

三、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 8

四、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与抵抗 10

五、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12

六、未来展望 12

第二节 核苷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13

一、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13

二、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 14

三、恩替卡韦(entecavir,ETV) 15

四、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 17

五、依曲西他平(Emtricitabine,FTC) 17

六、克拉夫定(Clevudine,CLV,LFMAU) 18

七、替诺福韦(tenofovir) 18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 18

一、概述 18

二、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 19

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分型 20

四、免疫治疗 21

第四节 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 29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29

第五节 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诊治 30

一、发病机理 31

二、治疗 31

三、治疗药物 32

第二章 病毒性丙型肝炎 36

第一节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36

一、病毒学 36

二、临床表现 36

第二节 HCV医源性传播 38

一、血液与血制品 39

二、血液透析 39

三、血液病 39

四、病房内丙型肝炎暴发 39

五、内镜检查 40

六、其他医疗设施 40

七、被感染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引起的传播 40

八、世界范围的不洁注射威胁 40

九、普通公众是否处于危险之中 4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 41

一、酶免疫学技术 41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 41

三、HCV标志及其动力学 42

四、现有的HCV检测方法 43

五、HCV感染的诊断 45

六、HCV所致疾病的预后 45

第四节 丙型肝炎的治疗 46

一、治疗的靶位 46

二、未来治疗的靶位 46

三、急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46

四、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应答和抵抗 48

五、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51

六、HCV抵抗的预防和治疗 54

七、ALT正常的丙肝患者的治疗 57

八、干扰素抵抗的细胞机制 62

九、HCV准种在治疗中的病毒动力学及演变 66

第五节 暴露于HCV后预防性治疗 70

第六节 HBV与HCV混合感染 71

一、显性HBV和HCV慢性感染 71

二、隐匿性HBV和HCV慢性联合感染 72

第三章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75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和策略 75

二、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75

第四章 肝纤维化 84

一、病因学 84

二、发病机制 84

三、肝纤维化的诊断 89

四、肝纤维的治疗 92

第五章 肝硬化 99

第一节 肝硬化诊疗常规 99

一、分类 99

二、病理生理 101

三、临床表现 102

四、并发症 103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05

六、诊断 106

七、鉴别诊断 106

八、治疗 106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治疗 111

一、肝性脑病的定义与分型 111

二、HE的常见病因及诱因 112

三、发病机制 112

四、临床表现 11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

六、治疗 114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116

一、肝肾综合征的概念 116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6

三、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17

四、肝肾综合征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117

五、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118

第四节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20

一、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 121

二、特殊检查方法 121

三、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判定 122

四、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22

五、静脉曲张出血早期预防的总结 126

六、前景展望 126

第五节 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 126

一、病原学 127

二、发病机制 127

三、诊断 128

四、治疗 129

五、预防 129

六、预后 131

七、总结 131

第六节 肝肺综合征的治疗 132

一、肝肺综合征的概念 132

二、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 132

三、肝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34

四、肝肺综合征的诊断 134

五、肝肺综合征辅助检查 135

六、肝肺综合征的治疗 135

第七节 肝硬化合并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136

一、稀释性低钠血症的治疗 137

二、低钾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 138

三、低血氯与碱中毒 138

四、其他电解质紊乱 138

第六章 原发性肝癌 143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现状 143

一、肝癌的流行病学 143

二、病因 143

三、病理 146

四、临床表现 151

五、诊断 155

六、治疗 164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 190

一、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 190

二、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190

三、经皮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疗法(PEI) 192

四、经皮乙酸注射治疗 194

五、射频消融术 194

六、氩氦刀靶向治疗 195

七、微波固化治疗(MCT) 196

八、放射性碘离子植入 197

九、超声聚焦刀 197

十、联合治疗 198

第三节 肝细胞癌的预防 199

一、癌症预防的定义 199

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199

三、肝细胞癌的预防 200

第四节 肝细胞性肝癌:分子通路及新治疗靶点 203

一、癌症生物学 203

二、通路及靶向治疗 204

第七章 脂肪肝 207

第一节 脂肪肝的临床诊治 207

一、脂肪肝的易患因素 207

二、发病机制 207

三、临床表现 209

四、辅助检查 211

五、诊断 213

六、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213

七、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215

八、治疗 216

第二节 急性酒精性肝炎 219

一、病理生理学进展 219

二、临床表现 220

三、诊断 220

四、治疗 220

第八章 药物性肝病 225

第一节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225

一、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 225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225

第二节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226

一、毒性代谢产物作用 226

二、非免疫性机制 227

三、免疫发病机制 228

四、药物性胆汁淤积的机制 229

第三节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229

一、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229

二、慢性药物性肝病 230

第四节 常见药物引起的肝病 230

一、抗微生物制剂 230

二、抗结核药物 231

三、抗真菌药 231

四、抗惊厥药 231

五、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和抗抑郁药 231

六、中草药的肝毒性 231

七、致肝损伤中药的基本特点 232

八、影响中药肝损伤的有关因素 233

第五节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233

一、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233

二、预防和治疗 233

第九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237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238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40

一、发病机制 240

二、PBC胆管损伤的机制 241

三、临床表现 242

四、诊断 242

五、治疗策略 242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46

一、P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46

二、PSC的体液免疫 247

三、抗结肠抗体 247

四、其他自身抗体 247

五、MHC基因 248

六、PSC的细胞免疫异常 249

七、T细胞受体 250

八、胆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251

九、胆管内皮HLAⅡ类分子的表达 252

十、胆管黏附分子的表达 252

十一、细菌感染的作用 252

十二、PSC与免疫缺陷状态之间的关系 253

十三、PSC的治疗 253

十四、其他疗法 254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254

一、AIC发病特点 254

二、与AIC有关的其他自身抗体 256

三、AIC的治疗 256

四、AIC的鉴别诊断 256

五、药物所致的胆管缺失Drug-induced ductopenia 257

第五节 重叠综合征 257

一、AIH-PBC重叠综合征 259

二、AIH-PSC重叠综合征 260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 261

四、AIH-AIC重叠综合征 262

第十章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66

一、物理型人工肝 266

二、中间型人工肝 267

三、生物型人工肝 270

四、混合型生物人工肝 273

第十一章 肝移植 276

第一节 肝移植的历史和现状 276

第二节 肝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77

一、适应证 277

二、禁忌证 280

三、肝移植时机的选择 281

第三节 肝移植受体、供体的术前准备 281

一、受体的术前准备 281

二、供体的评估 282

第四节 肝移植手术 283

一、供肝切取组手术 283

二、受者手术组手术 287

第五节 术后一般处理 297

一、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297

二、胆汁引流量 297

三、精神状态 297

四、凝血功能 298

五、防治感染 298

六、血生化指标的观察 298

七、肝脏活检 298

第六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299

一、排斥反应 299

二、腹腔内出血 299

三、血管并发症 300

四、感染 301

五、胆道并发症 301

六、肝移植术后恶性肿瘤 302

七、胃肠道出血 302

八、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302

九、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 302

十、代谢并发症 302

第七节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302

一、围手术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303

二、免疫抑制的维持治疗 303

第十二章 肝细胞移植治疗 305

一、肝细胞移植治疗概述 305

二、移植细胞来源 305

三、肝细胞的移植途径、方法以及移植条件的优化 307

四、原代肝细胞的获取 309

五、肝细胞系的建立 309

六、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及其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312

第十三章 肝豆状核变性 325

第一节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基因基础 325

一、铜蓝蛋白及其功能 325

二、铜伴侣蛋白 325

三、ATP7B基因及其功能 326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327

一、WD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其分子病理学 328

二、WD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结构和组织分布 328

三、WD基因突变 328

四、WD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 329

五、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330

六、问题与展望 331

第三节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31

一、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331

二、临床分期 333

三、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改变 333

四、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333

五、鉴别诊断 334

第四节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335

一、药物治疗 335

二、肝移植治疗 336

三、肝细胞移植治疗(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Tx) 336

四、基因治疗 337

五、干细胞移植治疗 337

第五节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及疗效因素 337

第十四章 遗传性血色病 339

第一节 遗传性血色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339

一、HLA-H基因(HH基因)的结构、转录和翻译 339

二、HLA-H基因的突变 339

三、HLA-H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 340

四、HLA-H基因突变的鉴定技术 340

第二节 遗传性血色病筛查的利弊 341

一、是否要筛查血色病 341

二、怎样筛查血色病 343

三、什么时候进行血色病筛查:新生儿、儿童时期,还是成人时期? 343

四、总结 343

第三节 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突变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 343

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344

二、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 345

三、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相关性 346

四、与肝癌的相关性 346

第四节 遗传性血色病的临床特征 347

一、遗传性血色病的主要病理改变 347

二、遗传性血色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348

三、遗传性血色病的诊断 349

四、遗传性血色病的治疗 349

第五节 幼年型遗传性血色病的分子遗传学及临床特点 350

一、JH的分子遗传学 350

二、JH的临床表型 351

三、JH的诊断 351

四、JH的治疗 351

第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在肝病中的诊疗进展 35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肝病的理论基础 353

一、肝的部位和形态 353

二、肝的生理和病理 353

三、肝与躯体官窍的关系 355

四、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56

第二节 中医肝病的现代研究 359

一、肝主疏泄 359

二、肝藏血 359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360

四、肝开窍于目 360

五、肝与胆为表里 361

六、肝肾同源 361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概况 361

一、病因病机 361

二、组方原则 362

三、分型论治 362

四、药物研究 363

五、临床经验 364

第四节 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65

一、一般治疗 366

二、心理治疗 366

三、饮食治疗 366

四、病因治疗 367

五、抗纤维化治疗 367

六、中医治疗 371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 382

第五节 中医药防治肝癌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 383

一、实验研究 383

二、临床研究 385

三、评价与展望 387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88

一、概述 388

二、历史沿革 388

三、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