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世欣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8050036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师道观的历史与演变规律作了系统梳理,对古代讲究“师道 ”而非“师德”的思想内涵与哲学意蕴作了科学论释,对师道观的理论争辩、师道的鲜活个性作了现代辨析。

第一章 师道观的历史创意 1

一、师道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1

二、师道观的历史特征 5

三、师道观的历史意义 7

第二章 师道观的历史旋律 9

一、春秋战国时期:师道意识的自觉营建 9

二、秦汉时期:师道意识的规范追求 16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师道意识的时代迷茫 20

四、隋唐时期:师道意识的社会呼唤 20

五、宋元时期:师道意识的哲学思考 23

六、明清时期:师道意识的沉重反省 29

七、近现代:师道意识的维新探索 35

第三章 师道观的科学意蕴 44

一、“道”解 44

二、“师”解 49

三、“师道”解 54

第四章 师道观的哲理意蕴 69

一、师道即教育、政治的贯通 69

二、师道即师生主客体的最佳融合 72

三、师道即真、善、美的贯通 74

四、师道即“不逾矩”、“从心所欲”的贯通 75

五、师道即治学、施教的贯通 77

第五章 师道观的思想争辩 79

一、师古、知今之辩 79

二、述、作之辩 80

三、性、习之辩 81

四、尊德性、道问学之辩 83

五、导、矫之辩 84

六、隐、尽之辩 86

七、爱、教之辩 87

八、叩、鸣之辩 88

九、同、异之辩 90

十、师法、拒师之辩 91

十一、儒、师之辩 92

十二、经师、人师之辩 93

十三、“坐讲”之辩 94

十四、道、业之辩 95

十五、太简、支离之辩 95

十六、理、功之辩 96

十七、守儒经、兼百家之辩 97

十八、中、西,体、用之辩 98

第六章 师道观的理论探讨 100

一、“师道尊严”辨 100

二、道、德关系辨 107

三、“学无常师”辨 109

四、“师友”辨 111

五、“师心”辨 113

六、“择师”辨 114

七、“谏师”辨 116

八、“教书匠”辨 117

第七章 师道观的学派特征 119

一、儒家的师道观:师为人范 119

二、道家的师道观:因物自然 121

三、法家的师道观:尚严守一 124

四、释家的师道观:师心佛心 126

五、功利学派的师道观:功用为的 128

六、洋务派师道观:中体西用 129

第八章 师道观的学级差异 131

一、早期官学的官师合一型师道观 131

二、国学的政治服务型师道观 132

三、书院的学术至上型师道观 134

四、乡学的文明使者型师道观 136

第九章 师道个性的绚丽色彩 138

一、师道观的边缘性存在 138

二、师道观的个性化存在 144

三、师道典范解读 149

第十章 师道意识的历史告诫 154

一、师道不传的呼号 154

二、师风不正的剖剥 158

三、为师之忌的诫勉 161

第十一章 师道意识的社会营建 166

一、政府对师道规范的政治倡导 166

二、后学弟子对师道楷模的传扬 168

三、思想家对师道理念的理论探讨 169

四、史学家对师道业绩的有意表彰 171

五、民间对师道人格的着力颂扬 173

第十二章 师道模式的历史走向 177

一、师道向度的历史演变 177

二、师道评价的历史演变 179

三、师道主旨的历史演变 181

第十三章 师道观的世纪重构 184

一、邓小平对师道意识的现代重构 184

二、未来学家对师道维新的未来指向 187

三、教育家对师道观的活力追求 190

第十四章 师道维新的本质指向:育才质量至上意识 191

一、人才期望已成为时代的主色调 191

二、为师育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92

三、育才质量意识是为师之道的基本特征 193

四、育人成才是为师者的现实难题 195

五、育人成才是为师者的基本信念 196

六、为国兴才是为师者的精神支点 198

第十五章 为师之道的时代回应 199

一、角色定位上,确立成才服务意识 199

二、教育理念上,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200

三、教学授受上,要有知识品位意识 202

四、教育心态上,要有名师追求意识 205

五、事业精神上,强化科学研究意识 206

六、师德指向上,立正政治信念意识 208

七、师德修养上,要有人格示范意识 209

参考资料 212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