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2
1.1 1940~19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2
1.2 1990年代以后民居研究的转型 4
1.2.1 聚落(村落)研究 4
1.2.2 区划和谱系研究 5
1.3 其他少数民族民居或村落的研究 9
1.4 侗族村落及建筑研究的现状 9
第2章 研究架构与方法的提出 15
2.1 “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 15
2.1.1 “建筑”层面的研究 15
2.1.2 “村落”层面的研究 17
2.1.3 “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 20
2.2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27
第3章 侗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0
3.1 形成:百越部族和僚人一支 30
3.1.1 百越部族 30
3.1.2 僚人一支 32
3.2 确立:从溪峒之民到独立民族 34
3.2.1 溪峒之民 34
3.2.2 独立民族 35
3.2.3 经济、文化的发展 36
3.3 中央王朝的开发与制度变迁 38
3.3.1 土司制度 38
3.3.2 改土归流 39
3.3.3 明清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 40
3.4 侗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 44
3.4.1 社会组织结构:宗族组织与农村公社 45
3.4.2 经济生产方式:林粮兼作与重农抑商 48
3.4.3 信仰体系:祖先崇拜与多神崇拜 48
第4章 典型村落及其建筑的分析 51
4.1 移民村落:高椅村 51
4.1.1 高椅村的发展变迁 52
4.1.2 村落布局及建筑的特点 53
4.1.3 高椅村的双重文化特质 58
4.2 复合村落:三门塘村 62
4.2.1 “当江制度”与文化融合 63
4.2.2 多元复合的村落及建筑 64
4.3 原生聚落:肇兴大寨 76
4.3.1 完整的原生社会结构 76
4.3.2 村寨选址和聚落生长 78
4.3.3 簇状形态与结构 81
4.3.4 村落、建筑的同构 85
4.4 汉文化的强势影响:车江大寨 90
4.4.1 古州开辟与武力征服 91
4.4.2 村落及建筑的考察 92
4.5 原生文化的温和变迁:芋头村 103
4.5.1 芋头村的历史背景 104
4.5.2 村落定居点的形成 105
4.5.3 鼓楼与住宅的考察 106
第5章 侗族聚居区的居住建筑 123
5.1 干栏式住宅 123
5.1.1 干栏式住宅的源流 123
5.1.2 干栏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 128
5.1.3 干栏式住宅的平面布局类型 134
5.2 地面式住宅 142
5.2.1 地面式住宅的平面构成要素 142
5.2.2 地面式住宅的类型 144
5.3 干栏式住宅与地面式住宅的比较 148
5.3.1 居住建筑平面类型的文化特征比较 148
5.3.2 居住建筑平面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文化差异 150
5.4 居住建筑的营建 153
5.4.1 居住建筑的结构 153
5.4.2 住宅的局部构造 159
5.4.3 居住建筑的营建过程 163
5.5 侗族聚居区住宅与其他少数民族住宅的简要比较 165
5.5.1 平面空间序列的时空演进关系及其文化意义 165
5.5.2 屋架构造方式的比较 178
第6章 鼓楼 183
6.1 鼓楼的社会文化意义 183
6.2 鼓楼的建构技术 187
6.2.1 鼓楼的结构技术类型 187
6.2.2 “中心柱型”鼓楼的构造技术和构造细节 199
6.3 鼓楼的建造过程与鼓楼墨师 215
6.3.1 鼓楼的建造过程 215
6.3.2 鼓楼墨师 217
6.4 鼓楼的类型演变及分布 219
6.4.1 鼓楼的类型演变 219
6.4.2 鼓楼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224
第7章 其他公共建筑 235
7.1 萨堂 235
7.2 风雨桥 239
7.3 寨门、戏台、禾晾 248
第8章 传统村落的形态与空间营造 253
8.1 传统村落的形态 253
8.1.1 文化层面上的村落空间图式 253
8.1.2 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 259
8.2 村落空间的营造 266
8.2.1 边界 266
8.2.2 节点 268
8.2.3 道路与街巷 277
第9章 侗族聚居区的建筑文化区域分布 280
9.1 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区域 280
9.1.1 方言分区 280
9.1.2 侗族支系 282
9.2 建筑文化的区域分布 284
9.2.1 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284
9.2.2 区域分布的规律 285
9.2.3 建筑文化呈现区域分布的原因 287
9.2.4 区域形成的过程 289
9.3 建筑文化区域分布与民族学区域划分的比较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5
致谢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