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 荒漠、荒漠化、荒漠化地区 1
1.荒漠 1
2.干旱化、沙漠化、荒漠化 3
(1)干旱化 3
(2)荒漠化和沙漠化 4
3.荒漠化地区 6
二 荒漠化地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7
1.农业及其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7
2.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粮食 8
3.畜牧业、经济作物、林果业独具特色 9
4.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
第二章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11
一 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1
1.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11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3
3.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14
二 中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5
1.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分布 16
2.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17
3.荒漠化成因类型及其分布 19
三 荒漠化的成因 20
1.自然成因 21
(1)地理环境因素 21
(2)干旱 21
2.人为原因 23
第二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分析第三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环境诊断 27
一 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的关系 27
1.地形 28
2.土壤 28
3.光·热·水 28
4.生物 29
二 荒漠化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30
1.土地资源丰富多样,适于农业综合发展 30
2.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 31
(1)光资源 31
(2)热量资源 32
(3)降水资源 33
三 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5
1.土地质量差,低产土壤广为分布 35
2.水资源利用率低,长城沿线一带水蚀剧烈 36
3.风蚀严重、蒸发强烈 38
四 荒漠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39
1.人口激增,耕地锐减 39
2.森林惨遭破坏 40
3.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加剧 41
4.水土资源退化 45
(1)水土流失积重难返 45
(2)土质退化,地力衰竭 45
(3)湖泊干涸,水库淤塞,河流淤浅,抗旱防涝功能锐减 46
5.环境污染严重 47
(1)水质污染严重 47
(2)大气污染频繁 49
(3)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加 51
6.农业自身污染严重 51
7.病虫鼠害加剧 53
8.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 55
第四章 荒漠化省区农业生产系统分析 55
一 农业生产条件 55
1.劳动力资源充足 56
2.土地资源丰富多样 59
3.农业化学物质 60
4.农业机械化 64
5.国内生产总值 66
二 农业生产结构 66
1.社会生产结构 67
2.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69
(1)农林牧渔结构 70
(2)种植业结构 71
三 农产品生产分析 73
1.粮食作物 73
2.天然纤维 79
3.油料作物 82
4.糖料作物 84
5.林果、菜产品生产 85
6.畜产品生产 88
7.水产品 92
四 农业生产效率 95
1.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95
(1)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95
(2)生产和需求平衡,消费水平稳增 96
(3)收入 97
(4)投入 99
(5)农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101
(6)农业商品性生产规模扩大 102
(7)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改善 104
2.农村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104
(1)产业结构偏离分析 104
(2)产业结构效应值分析 106
(3)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 107
3.农户分析 108
第三篇 荒漠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农业持续发展分区 115
一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持续发展区 120
1.内蒙古北部牧业持续发展区 123
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持续发展区 125
3.长城沿线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27
二 黄淮海农业持续发展区 129
1.燕山太行山麓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133
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持续发展区 135
3.山东丘陵农林持续发展区 138
三 黄土高原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139
1.汾渭谷地农业持续发展区 142
2.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牧林农持续发展区 143
3.陇中青东山地丘陵农牧持续发展区 146
四 西南农林牧持续发展区 147
五 华南农林持续发展区 150
六 甘新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53
1.蒙宁甘农牧持续发展区 156
2.北疆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59
3.南疆农牧持续发展区 162
七 青藏高原农牧林持续发展区 164
1.藏南农牧持续发展区 166
2.川藏滇林农牧持续发展区 168
3.青甘牧农持续发展区 169
4.青藏高寒牧持续发展区 171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173
一 农林牧有机结合 174
二 生态农业 180
三 培肥地力和基本农田 183
四 多样性保护 186
五 节水农业 195
1.灌溉水源丰富的充分灌溉模式 197
2.灌溉水源不足的非充分灌溉模式 198
3.灌溉水源短缺的浇关键水灌溉模式 198
六 农业产业化 199
七 生物技术 202
八 优质高产 204
九 区域综合治理 207
十 非农产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208
第七章 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210
一 大中城郊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210
1.种养加模式 214
2.肉牛异地育肥模式 215
二 平原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216
1.黄淮海平原荒漠区农牧发展模式 216
2.盆地农作深化利用模式 218
3.草食畜农牧结合模式 220
4.节水型农业模式 221
三 生态脆弱区农林牧综合持续发展模式 222
1.鄂尔多斯高原农林牧综合持续发展模式 222
2.青东高原农牧业持续发展模式 224
3.有限补充灌溉模式 225
4.林(果)草、农套作持续发展模式 225
5.绿洲模式 226
四 牧区持续发展模式 228
1.家庭牧场型牧业规模经营模式 228
2.家庭草库伦农林牧综合发展模式 229
3.天然牧草与人工草料结合型发展模式 231
五 庭院立体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232
1.庭院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232
2.辽西丘陵沼气综合开发模式 233
第八章 国外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234
一 以色列节水、高效创汇农业模式 235
1.节水灌溉农业 235
2.径流农业 237
二 美国持续农业模式 238
三 澳大利亚农牧结合模式 241
1.灌溉农业 241
2.旱地农业 242
四 印度绿色农业模式 243
五 埃及节水开发农业模式 247
1.节水灌溉农业 248
2.开发型治沙 249
六 前苏联农业生态化模式 250
主要参考书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