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体外循环的组织与器官损伤 1
第一节 体外循环损伤的共同机制 1
第二节 不同组织器官的损伤 2
一、心脏损伤 2
二、神经系统损伤 2
三、肺损伤 5
四、肾脏损伤 6
五、肝脏损伤 7
六、胰腺损伤 8
七、胃肠道损伤 8
八、内分泌损伤 9
九、血液系统影响 11
十、全身炎症反应 12
第二章 体外循环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15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期间压力的测定及其意义 15
一、体外循环早期低血压 16
二、体外循环过程中进行性高血压 18
三、体外循环后的血压变化 19
第二节 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灌注压力的管理及控制 20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期间内皮系统损伤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21
一、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2
二、内皮细胞的生理性调节机制 23
三、内皮功能检测 26
四、内皮细胞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26
五、体外循环细胞保护及进展 31
第三章 体外循环对心脏的影响 35
第一节 心肌损伤的理论基础 35
一、缺血性损伤 36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 37
第二节 不同病种的心肌病理生理特点 44
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44
二、先天性心脏病 45
三、获得性心脏瓣膜病 46
第三节 心肌保护方法 49
一、冠心病 49
二、先天性心脏病 57
三、瓣膜病 62
四、移植心脏的心肌保护 64
第四节 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69
一、超极化停搏液 69
二、停搏液辅助成分 70
三、不停跳心肌保护 71
四、缺血预处理 72
五、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75
六、心肌保护的监测指标 76
第四章 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与保护 79
第一节 体外循环相关肺循环病理生理特点 79
一、肺循环 79
二、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 81
三、肺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 8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肺脏的影响 83
一、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与肺损伤 83
二、缺血-再灌注与肺损伤 85
三、其他体外循环相关的肺损伤机制 87
第三节 肺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88
一、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呼吸系统本身的影响 88
二、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心功能的影响 90
三、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肾脏的影响 90
四、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91
第四节 围体外循环期的肺保护 91
一、围体外循环期肺保护总策略 91
二、婴幼儿体外循环肺保护措施 96
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肺保护措施 98
四、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与肺保护措施 100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与保护 103
第一节 体外循环管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03
一、低温 103
二、血气管理模式 106
三、灌注压力 107
四、灌注流量 10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 109
一、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109
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110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110
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 110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响因素 111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 113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策略 120
一、脑保护 120
二、脊髓保护 128
第六章 体外循环与消化系统 134
第一节 病因及危险因素 134
一、病因 134
二、危险因素 136
第二节 消化系统器官损伤的表现、诊断与治疗 136
一、胃肠道 136
二、胰腺 140
三、肝胆系统 141
第三节 体外循环技术改进 142
第七章 体外循环与肾脏 144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及功能调节 144
一、肾脏的基本功能 144
二、肾脏的基本结构 145
三、肾脏的神经支配 147
四、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147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及预后 148
一、发生率 148
二、预后 148
三、急性肾衰竭引起死亡的因素 149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及评估 149
一、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 149
二、急性肾衰竭预测评分系统 153
三、肾功能的评估指标 154
第四节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56
一、术前状态 156
二、术中因素 157
三、术后状态 159
第五节 肾脏损伤的治疗及预防 159
一、一般措施 159
二、急性肾损伤的药物干预 160
三、体外循环技术 163
第八章 体外循环与血液保护 165
第一节 体外循环后凝血功能障碍 165
一、出血的原因及分类 165
二、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66
第二节 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171
一、非药物性策略 172
二、药物性血液保护 173
第三节 自体血液保护 175
一、术前自体血液保存 175
二、术中血液稀释 176
三、术中自体血液回收 177
四、术后纵隔引流血液回输 180
五、逆行自体血液预充 182
第四节 术后患者的处理 183
一、减少术后失血 183
二、尽可能地增加患者自身的造血功能 183
三、改善氧供和降低氧耗 184
第五节 无血手术 184
第九章 体外循环与内分泌系统 187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87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 187
二、甲状腺 188
三、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190
四、调解水盐平衡的激素 193
五、组织激素和细胞因子 196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保护措施 199
一、提高生物相容性 199
二、减少预充与血液稀释的不良影响 199
三、低温保护 200
四、全身肝素化 200
五、非搏动血流与搏动血流 200
六、灌注压与灌注流量 201
七、保持电解质平衡 201
八、其他 201
第十章 体外循环与免疫炎症反应 202
第一节 心脏手术引起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 202
一、炎性细胞反应 203
二、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203
三、细胞因子 205
四、核因子 206
五、补体激活 207
六、凝血因子激活 208
七、纤溶系统亢进 209
八、内皮素-1 210
九、一氧化氮 210
十、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210
十一、内毒素 210
十二、其他 211
第二节 炎性反应的影响因素 211
一、手术前因素 211
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因素 211
三、麻醉技术 211
四、外科因素 212
五、体外循环期间灌注因素 212
六、剪切应力 212
七、输血 212
八、术后影响因素 212
第三节 心脏手术中炎症反应与临床结果 213
一、心脏有关的临床结果 213
二、肾脏有关的结果 214
三、肺脏有关结果 215
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215
五、止血 215
六、神经系统的表现 216
第四节 评估能控制炎性反应的治疗策略 217
一、药物治疗 217
二、体外循环技术及设备的改进 221
三、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的策略 223
四、外科新技术 225
第十一章 体外循环相关外科损伤 228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与插管相关的问题 228
一、常用动脉插管的操作和相关问题的处理 228
二、静脉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235
三、左心引流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 236
四、停搏液灌注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 237
第二节 体外循环相关的栓塞问题 240
一、栓塞常见的原因 240
二、栓塞的监测方法 241
三、栓塞的预防 243
四、停止体外循环的注意事项 244
第十二章 体外循环的意外和处理 246
第一节 人工肺意外及处理 246
一、氧合不良 246
二、膜式人工肺渗漏 249
三、人工肺祛泡不良 249
四、热交换器渗漏 249
第二节 机械性故障及处理 250
一、动脉泵故障及处理 250
二、变温水箱故障 250
三、动脉滤器故障 250
四、电源故障 251
第三节 动脉空气栓塞 251
一、动脉空气栓塞出现的原因 251
二、动脉气栓的处理 251
第四节 动脉供血管意外 252
一、供血管插入主动脉形成夹层 252
二、动脉供血泵反向转流 252
三、动静脉误接 252
四、体外循环管路系统脱落 252
五、动脉管路意外放血 252
六、主动脉插管连接处脱开 253
第五节 抗凝障碍 253
一、抗凝不足 253
二、广泛性动脉栓塞 253
第六节 其他意外 254
一、上、下腔静脉引流障碍 254
二、停跳液灌注时排空 254
三、鱼精蛋白反应 254
四、泵管破裂 255
第十三章 术后监护观察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256
第一节 血液成分紊乱 256
第二节 体外循环后液体紊乱与管理 256
第三节 体温、麻醉剂、血管活性药物的管理 257
第四节 心功能损伤 258
一、心肌缺血、缺氧及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 258
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 259
三、心律失常 261
四、心力衰竭 263
第五节 心外器官损伤 264
一、肺功能损伤 264
二、脑功能损伤 267
三、肾功能损伤 267
四、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269
第十四章 围体外循环期的器官保护策略 273
第一节 器官保护总纲 273
一、温度与生命力 273
二、动脉压力灌注与重要脏器保护 274
三、体外循环前器官损伤的原因 274
四、体外循环后器官损伤的原因 274
五、体外循环前后器官保护措施 274
六、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中的器官保护 274
第二节 心血管手术期间正性肌力药的应用 277
一、肾上腺素 277
二、多巴胺 278
三、多巴酚丁胺 278
四、异丙肾上腺素 278
五、去甲肾上腺素 278
六、去氧肾上腺素 278
七、间羟胺 279
八、氨力农和米力农 279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辅助系统 280
第一节 辅助循环 280
一、临时性辅助装置 282
二、长期性辅助装置 283
三、轴流式非搏动左心室辅助装置 288
四、人工心脏 290
五、心脏辅助装置在国内的应用概况 292
第二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293
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设备 294
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原理 294
三、适应证、禁忌证、应用及撤除指征 295
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操作要点 296
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并发症 300
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小儿的应用 301
第三节 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 301
一、发展历史 301
二、概念 303
三、基本原理 304
四、与传统体外循环的对比 304
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05
六、血液相容性 308
七、呼吸辅助 309
八、治疗急性心力衰竭 311
九、辅助期间患者的处理 311
十、脱机指征 312
十一、并发症 312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热点问题 315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的氧管理 315
一、缺氧损伤 315
二、高氧损伤 320
三、体外循环中的氧管理 321
四、发绀患者的氧管理 322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与低体温救治 323
一、低体温的临床表现 323
二、低温的病理生理 324
三、体外循环的应用 327
第三节 体外循环热疗 328
一、热疗的历史与发展 329
二、肿瘤热疗的方法 329
三、体外全身热疗的应用 330
四、体外全身热疗对机体正常生理的影响 331
第四节 体外循环在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334
一、体外循环在一氧化碳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334
二、体外循环在有机磷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338
第十七章 计算机模拟体外循环在体外循环教育与实践中的应用 341
第一节 绪论 341
第二节 数据库与互联网对体外循环的影响 342
第三节 计算机在体外循环培训中的应用 343
一、数据库 343
二、模拟器 346
三、专业资格认定 347
四、体外循环模拟与综合能力 347
五、紧急事件的训练 348
六、紧急资源管理训练 348
七、研究方法论 349
第十八章 医用高分子材料与体外循环技术 351
第一节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351
一、历史回顾 351
二、生物材料分类 352
三、生物医学材料特性要求 352
四、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353
五、材料植入人体的双向影响效应 354
六、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 354
七、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 355
第二节 体外循环用高分子材料 356
一、体外循环装置 357
二、体外循环发展 357
三、人工肺 357
四、人工肺高分子材料 359
五、体外循环管路高分子材料 360
六、体外循环血泵管材 363
七、体外循环过滤器材料 364
八、体外循环插管材料 364
结束语 366
缩略语表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