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949—1976年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几个问题 1
一、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特殊转型 2
二、特殊空间中写作的品格 10
三、重塑记忆:潜在写作的历史意义 15
第一编 被边缘化的文学路向的延续 22
引言 时代边缘的文学路向 22
第一章 狂人康复的精神历程:1949年后沈从文的心灵线索 33
一、“疯狂”中的精神线索 34
二、文学作为生发意义的可能 40
三、日常生活、“有情”与“音乐”:《从文家书》的文学与精神意义 46
第二章 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上) 56
一、超越与焦虑:《无名书》的内在矛盾 57
二、黑暗的重压:现代焦虑的几个面相 60
三、光明与圆全:精神超越之路 66
四、“星球哲学”:未能完满的探索 70
第三章 痛苦的雨滴: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下) 79
一、诗歌:疯狂错乱的世界 80
二、短篇小说:日常生活中的规训与压抑 86
三、散文随笔:智者的沉思与孤独者的私语 97
第四章 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1976 107
一、历史的诱惑 110
二、“我”的形成 115
三、两种因素的冲突 121
四、四季循环 128
第二编 从现实战斗精神到现代反抗意识 138
引言 苦难中的坚守与个人主体性的回归 138
第一章 射击与坚守:胡风的狱中写作 149
一、狱中诗篇中的两种声音及其内在矛盾 151
二、剥离现实纠葛之后精神立场上的统一性 156
三、现实战斗精神的延续 163
第二章 绝望中的抗争:彭燕郊与绿原的潜在写作 168
一、心灵濒临抽空时的颤栗:彭燕郊的无声语 168
二、个人对绝望的抗战:绿原的精神历程 173
三、个人主体性出现的困难及其意义 179
四、个人对社会的审判 184
五、置身于大地上的孤独者 188
第三章 “生命炼狱边的小花”:曾卓苦难之中的爱与希望之歌 192
一、《凝望》:理想与希望之歌 193
二、《有赠》:爱与柔情的呼唤 201
三、古典气质与自传性的意义 208
第四章 生命的伤残、反抗与坚守:牛汉“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215
一、困厄中的反抗与沉默中的坚韧 216
二、视觉意象、动感与情境诗 224
三、悲凄的理想主义 228
第五章 地火在运行:张中晓与《无梦楼随笔》 231
一、“无梦楼”中的梦 232
二、艺术观:感性与主体的树立 237
三、困惫之中的精神超越 243
第三编 民间意识、文人心态与文学精神 246
引言 民间的另一种向度 246
第一章 民间意识与文人心态:“散宜生体” 255
一、自嘲背后的傲骨 255
二、诙谐感的来源:荒谬与错位 259
三、郁结与悲愤 264
第二章 民间传说与美的追寻:唐湜如水的旅程 273
一、潜隐民间的歌者 274
二、“水”的诗人 278
三、月光下的追忆与沉思 287
第三章 民间大地上的生命探索:昌耀在青藏高原 296
一、高原上的艺术觉醒 296
二、生命的凝滞与复苏 300
三、山河大地的境界 307
第四章 知识分子在民间的启蒙之声:蔡其矫的潜在写作 311
一、独特风格的含混性 312
二、孤绝中对希望、美与爱情的祈求 314
三、大地上的启蒙之声 322
第五章 民间生活的追忆:朱东润的《李方舟传》与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 325
一、民间的生活世界 325
二、《李方舟传》:对亲人与民间世界的双重悼亡 327
三、《缘缘堂续笔》:追忆一种生活方式 336
第四编 “共名”时代的个人觉醒 346
引言 作为对时代的疏离、分裂与反抗的个人性 346
第一章 黑夜中漫游的灵魂:灰娃 357
一、灵魂的声音 358
二、面对黑夜,背对悬崖 363
三、回归大地 369
四、生命的祭献 374
第二章 从孤独者到启蒙诗人:黄翔 378
一、彻骨的孤独与寂寞 378
二、与时代面对面的搏杀 380
三、“火”的意象:反抗、激情与启蒙 386
第三章 一代人的精神分裂:食指 392
一、相信之中的犹疑 393
二、内心深处的疼痛 398
三、两种话语的分裂 403
第四章 新的诗歌的诞生:白洋淀三诗人 406
一、根子的《三月与末日》:个人与环境的分裂 407
二、一种抒情姿态的诞生 412
三、芒克:自然诗人的尖锐叫喊 416
四、多多:对复杂性的捕捉与锤炼——诗歌作为“手艺” 420
第五章 论辩的叙事:赵振开的小说《波动》 427
一、叙事中的意象与主观感受 427
二、多种声音的争论 431
三、新的诗意的诞生 434
参考文献 435
后记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