斠雠学(补订本) 1
第壹章 释名 1
斠雠与斠雠学 1
第贰章 探原 7
斠雠之法与斠雠之始 7
第叁章 示要 15
古籍流传之失: 15
一 增、删、改、乙之失真 17
二 古文、籀文、篆文、隶书、草书、俗书、楷书之相乱 23
三 六朝、隋、唐写本之不同 29
四 宋、元、明、清刻本之各殊 48
第肆章 申难 81
一 不讹不漏之难 82
二 资料不备之难 96
三 资料太多之难 101
四 无资料可凭之难 101
五 资料是否可信之难(四、五两项,参看附录论校书之难) 101
第伍章 方法 105
一 选择底本 105
古、全、善兼备 105
二 广求辅本 113
辅本少之失 113
(1)见而未备 113
(2)顾此失彼 115
(3)忽而未斠 118
三 参核本书注、疏 122
(1)明引正文 122
(2)明用正文 124
(3)浑释正文 127
(4)不释正文 129
(5)不释异文 131
(6)保存或本 132
四 检验古注、类书 134
(1)可多得佐证 136
(2)斠而难当者 138
(3)无从斠定者 140
(4)收辑逸文 141
五 佐证关系书 151
(1)搜求主证 151
(2)增益旁证 153
(3)两书互证 155
(4)收辑逸文 160
六 孰悉文例 165
(1)特殊文例 166
(2)普通文例 171
七 通达训诂 180
(1)声求 181
(2)义证 189
第陆章 态度 209
一 不轻下断语 209
(1)涉猎未周 209
(2)证据不确 211
(3)文义未明 214
(4)取舍未审 217
二 不穿凿附会 221
(1)求深反晦 221
(2)曲说强通 223
三 不迷信古本 226
(1)古本有讹误 226
(2)古本有改窜 228
(3)古本有删略 230
(4)古、今本并是 231
四 不迷信本书注、疏 234
(1)注、疏有脱误 235
(2)注、疏有改窜 236
(3)注、疏误解正文 239
(4)注、疏所据正文已误 241
五 不迷信古注、类书 243
(1)或有脱误 244
(2)或有删略 247
(3)或有改窜 248
(4)误引古书 249
(5)雷同钞袭 253
(6)据注文改窜正文 257
(7)或误引注文为正文 260
六 不迷信关系书 261
(1)或有讹误 261
(2)或有改窜 264
(3)两书同误 267
(4)或引大意 269
(5)或误引注文为正文 270
第柒章 通例 271
一 形误 271
二 声误 283
三 涉上下文而误 284
四 涉注文而误 285
五 涉偏旁而误 287
六 联想之误 288
七 罕见字之误 289
八 罕见连文之误 290
九 罕闻人名之误 292
一○ 涉上下文而衍 293
一一 涉注文而衍 295
一二 涉偏旁而衍 295
一三 联想而衍 296
一四 由误而衍 297
一五 既衍且误 299
一六 转写误字 300
一七 因误而易字 303
一八 误错 304
一九 误脱 306
二○ 既错且脱 310
二一 既误且脱 311
二二 既衍且脱 313
二三 既错且误 314
二四 既错且误复有脱文 315
二五 误倒 315
二六 既倒且脱 317
二七 既倒且误 317
二八 互误 318
二九 误叠 321
三○ 误不叠 322
三一 坏字 324
三二 因坏而易字 325
三三 因坏而误为他字 326
三四 既坏且误 327
三五 既坏且衍 328
三六 既坏且脱 329
三七 一字误分为二字 330
三八 二字误合为一字 332
三九 异文误合入一句 333
四○ 异文误合入一句且有脱文 335
四一 异文误窜入一句 336
四二 异文误窜入一句且有脱文 337
四三 正文误入注文 338
四四 正文有脱文且误入注文 339
四五 正文字误且有坏字误入注文 341
四六 注或疏误入正文 342
四七 正文字脱且有注文误入正文 343
四八 后人旁记字误入正文 344
四九 后人据注旁记字误入正文 345
五○ 后人据他篇旁记字误入正文 346
五一 后人据他书旁记字误入正文 347
五二 不明文义而妄改 348
五三 不审上下文而妄改 349
五四 不识假借字而妄改 350
五五 不知字误而妄改 353
五六 不知字脱而妄改 354
五七 不知字坏而妄改 356
五八 不知误倒而妄改 357
五九 不知异文误合而妄改 358
六○ 因偏旁而妄改 359
六一 因同义字而妄改 360
六二 因并称人名不习见而改 361
六三 因避讳改 363
六四 依注文改 366
六五 依他篇改 367
六六 依他书改 367
六七 不明文义而妄加 369
六八 不审上下文而妄加 370
六九 不识假借字而妄加 371
七○ 不知字误而妄加 372
七一 不知字脱而妄加 373
七二 不知字坏而妄加 374
七三 不知误倒而妄加 374
七四 不知注文误入正文而妄加 375
七五 因偏旁而妄加 376
七六 因求对文而妄加 377
七七 因改衍文而妄加 378
七八 依注文加 379
七九 依他篇加 380
八○ 依他书加 381
八一 既误且倒又依他书加 382
八二 不明文义而妄删 383
八三 不识假借字而妄删 384
八四 不知字误而妄删 385
八五 不知字脱而妄删 385
八六 不知误衍而妄删 386
八七 因求对文而妄删 387
八八 依他书删 388
八九 不知误错而依他书删 389
九○ 不明文义而妄乙 389
九一 不识假借字而妄乙 390
九二 不知字误而妄乙 391
九三 不知字坏而妄乙 392
九四 不知误倒而妄乙 393
九五 依他书乙 394
九六 因字误而失韵 395
九七 因字脱而失韵 396
九八 因字坏而失韵 397
九九 因误倒而失韵 397
一○○ 因互误而失韵 398
一○一 因改字而失韵 399
一○二 因加字而失韵 400
一○三 因妄乙而失韵 401
一○四 因误断句而失韵 402
一○五 依他篇改而失韵 403
一○六 依他书改而失韵 404
一○七 依他书删而失韵 405
一○八 注文误入正文而失韵 405
一○九 既倒且误而失韵 406
一一○ 既倒且脱而失韵 407
一一一 既加且改而失韵 409
一一二 既互误且改而失韵 410
一一三 不明文义而失句读 410
一一四 不识假借字而失句读 412
一一五 因字误而失句读 414
一一六 因字脱而失句读 415
一一七 因字坏而失句读 417
一一八 因误倒而失句读 418
一一九 因误衍而失句读 418
一二○ 因误叠而失句读 419
一二一 因误不叠而失句读 420
一二二 因妄加字而失句读 421
一二三 既脱且误叠而失句读 422
一二四 异文误合入一句而失句读 422
附录 425
壹 论校书之难 425
贰 论校诗之难 437
叁 略论收辑佚文 445
肆 略说校书应有之态度 453
伍 斠证史记运用古注、类书的新经验 455
陆 古书中的避讳问题 459
柒 校雠学与中国学术 493
校雠别录 511
小引 511
经验与材料 513
校书的甘苦 535
古书的校释问题 547
类书荟编序 561
附类书荟编总目 581
刘子集证自序 585
斠证史记十七年 613
庄子校诠序论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