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耻观念的起源 9
一 耻与辱的关系 9
二 耻辱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10
三 三代时期的耻观念 13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耻辱观念及报耻行为 16
一 春秋时期人们蒙耻后的报复 16
二 蒙耻报复而引起的悲剧 18
三 耻辱感的被利用 19
四 先秦时期的“无耻之耻” 22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国耻观念与雪耻 27
一 诸侯国外交活动中的耻辱观及报复行为 28
二 先秦时期的国耻观念与雪耻 32
第四章 先秦诸子的耻辱观 39
一 孔子关于“耻”的学说 39
二 孟子关于“耻”的学说 44
三 荀子的耻辱观念 47
四 道家的知荣守辱的耻辱观 50
五 墨子的耻辱观 53
第五章 “耻”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57
一 耻与仁义 57
二 耻与诚信 59
三 耻与礼 60
四 耻与廉洁 62
五 耻与道德 64
第六章 汉代耻辱观念的发展 69
一 汉代忍耻负重思想的产生 69
二 汉代忍耻、雪耻观念的发展 73
三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 75
四 汉代的隐逸避耻 78
五 东汉“党人”的耻辱观 81
第七章 魏晋隋唐时期的耻辱观念 86
一 名教的衰败与曹操的“唯才是举” 86
二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放浪形骸的世风 90
三 《列子·杨朱》篇对门阀纵欲生活的写真 93
四 淫靡之风日炽的南朝 95
五 颜之推论耻辱 97
六 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的隋炀帝 101
七 唐代的耻辱观念 105
(一)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的魏征 105
(二)伦常的摈弃与儒家耻辱观的错位 108
(三)李白的耻辱观 114
第八章 五代两宋耻辱观探讨 120
一 五代政权的更换与后梁朱温的荒淫无耻 120
二 无耻的民族败类石敬瑭 122
三 北宋王朝与澶渊之盟的耻辱 125
四 靖康国耻的酿成 127
五 南宋高宗赵构与奸臣秦桧的无耻议和 130
六 宋朝抗金派的耻辱观 135
七 宋代理学家的耻辱观 140
第九章 明朝的耻辱观探讨 146
一 明代开国皇帝对程朱理学的尊崇与后世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146
二 嘉靖“庚戌”国耻与权奸严嵩 151
三 魏忠贤当政下的无耻世风与东林气节 155
四 李贽“忍小耻而就大计”的婚姻观 158
第十章 清代耻辱观念的发展 162
一 顾炎武论“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 162
二 王夫之论富民与廉耻之教 167
三 蒲松龄对无耻变节者的嘲骂 169
四 乾隆皇帝对“贰臣”钱谦益“可鄙可耻”的斥责 171
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耻 176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国耻 177
二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与丧权辱国 183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185
四 中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88
第十二章 中国近代耻辱观念的演变 190
一 龚自珍论“耻”与社会危机 190
二 魏源论“耻” 197
三 甲午战争惨败与奇耻大辱的《马关条约》 201
四 晚清维新派的耻辱观 210
五 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耻辱观 220
第十三章 从不同阶层的耻辱观透视晚清社会 228
一 国耻与洋务运动 228
二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31
三 国耻与义和团运动 234
四 慈禧太后与奇耻大辱的《辛丑条约》 240
五 晚清无耻官场的写真 243
第十四章 北洋军阀的无耻与中国人民的雪耻斗争 246
一 袁世凯的无耻发迹与窃国罪行 246
二 二十一条与国耻纪念日 255
三 梁启超、蔡锷策划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 257
四 五四运动与“五月七日国耻纪念日” 260
五 曹锟的卑劣无耻与贿选总统 264
第十五章 中国人民洗雪国耻的抗日战争 268
一 九一八事变与失去东三省的国耻 268
二 一二八事变和十九路军的浴血奋战 270
三 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上海抗战 272
四 华北、南京沦陷与台儿庄战役 273
五 中国共产党为洗雪国耻所做的贡献 274
六 无耻的汉奸政权遗臭万年 276
(一)堕落为奴才汉奸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276
(二)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维新政府” 277
(三)大汉奸汪精卫与伪“国民政府”的可耻下场 278
第十六章 耻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81
一 当代社会耻辱观错位的渊源探析 281
二 耻与法制的关系 285
三 树立“有耻且格”的社会风尚 287
主要参考书目 289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