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庆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535687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革命”——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1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概况 3

第二节 “教育革命”的概念界定 6

第三节 论文的写作框架与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教育革命”的提出及“大跃进”前的初步开展 1

第一节 “教育革命”口号的提出 1

第二节 “教育革命”提出的原因分析 6

一 “教育革命”是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探索走中国式教育发展道路的一次尝试 6

二 “教育革命”是为了解决经济、教育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18

三 “教育革命”与整风“反右派”运动存在密切的联系 23

第三节 “大跃进”前“教育革命”的初步开展 26

一 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 26

二 “大跃进”前“教育革命”的初步开展 30

第二章 教育走上“大跃进”之途和“教育革命”的纲领 35

第一节 1958年4月与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35

第二节 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

第三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46

第三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51

第一节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历史考察 51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51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为政治服务功能的极大发挥 53

三 建国后重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缘由及其偏差 56

第二节 “拔白旗、插红旗” 60

一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60

二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65

三 红专大辩论 73

四 “拔白旗、插红旗”和学术批判运动 80

五 教师地位的下降与学生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讲义 90

第三节 加强党的领导与学校领导体制的变化 102

第四节 学制改革 105

第四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8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考察 108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108

二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劳结合 113

三 建国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轨迹 118

第二节 “教育革命”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3

一 劳动人民知识化 124

二 知识分子劳动化 143

第三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产生的问题 165

一 对教劳结合的片面理解及影响 165

二 打乱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问题 168

三 劳动过多与身体健康问题 172

第五章 “教育革命”的表现之三——教育事业的“大跃进”发展 176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大跃进”发展 176

一 从纵的教育结构角度看“教育大跃进” 176

二 从横的全国各地角度看“教育大跃进” 189

三 人民公社的建立与教育的“大跃进”发展 196

四 “教育大跃进”带来的问题 200

第二节 教育结构的变动 205

一 毛泽东的非正规化办学思想与“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发展方针 205

二 刘少奇的两种教育制度思想 212

三 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 219

四 科技革命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及在中国的表现 223

五 农业中学的兴起 228

第六章 对“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调整 234

第一节 1958年底的纠“左”及1959年上半年的“降温” 234

一 1958年底教育领域的纠“左” 234

二 1959年1月至3月的教育工作会议 240

三 1959年上半年纠正“教育革命”中“左”的错误的主要内容 243

第二节 1959年下半年与1960年的反复 256

一 “反右倾”条件下“教育革命”思潮的卷土重来 256

二 1960年的混乱局面 263

三 认真调整的起步 275

第三节 1961年到1963年的调整 279

一 教育领域调整的轨迹 279

二 总结经验与调整的主要内容 283

第七章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316

第一节 “教育革命”的得失概述 316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的经验教训总结 322

一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 322

二 教育改革要顺应中国先进教育的前进方向 333

三 教育改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51

参考文献与书目 375

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