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市的人口与发展一、北京市的发展 1
(一)历史与自然地理 1
(二)经济发展 2
(三)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3
(四)社会发展 4
二、北京人口的发展与现状 7
(一)人口总量 8
(二)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 11
(三)妇女生育状况 14
(四)人口死亡状况 16
三、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 18
(一)流动人口已成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18
(二)各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 19
(三)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进入老年型 20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才优势全国第 20
(五)未婚和离婚人口比例增大,家庭户规模逐步缩小 22
(六)人口分布集中于城近郊区 23
(七)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24
(八)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增加,劳动参与率下降 24
第二章 人口的性别年龄和老龄化一、人口的性别构成 26
(一)总人口的性别构成 26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构成 28
(三)分区域的人口性别构成 31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33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变化特点 33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区域差异 39
三、人口老龄化 42
(一)老龄化基本状况与变化特点 43
(二)人口老龄化对北京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50
第三章 生育水平 54
一、北京市生育水平现状 54
(一)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不断降低 54
(二)育龄妇女生育孩次构成发生变化,生育控制成效显著 56
(三)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水平比较 58
(四)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生育水平差异 60
二、生育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 61
(一)北京低生育水平的形成得益于生育政策的有效贯彻 62
(二)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62
(三)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64
(四)流动人口、迁移人口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69
三、生育水平下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71
(一)生育水平的下降缩小了家庭规模,改变了家庭结构 72
(二)生育水平的下降加快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速度 73
(三)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加重 74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75
(五)低生育率与婚姻挤压 75
四、生育政策和工作重点的调整 76
(一)构造低生育水平的良好社会经济环境,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76
(二)合理调节人口整体结构 78
(三)加快外地来京人员管理与服务新机制建设的步伐 79
第四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水平低而且稳中有降 81
二、年龄别死亡率模式呈现明显的“J”型 83
三、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之间死亡率差异明显 85
四、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和65岁时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显著 89
五、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平均死亡水平持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 91
六、暂时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潜力最大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94
七、少年、中年和老年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的差别十分显著 95
八、不同类型地区(市、镇、县)死亡率差异显著,县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幅度大于市、镇,但是市、镇、县的增幅都在减慢 98
九、北京市死因构成的变化,死亡率的下降显示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 100
十、总结 103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 105
一、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 105
(一)2000年北京市人口的婚姻概况 105
(二)2000年北京市人口的婚姻特点 105
(三)十年间北京市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特点 119
二、家庭规模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 123
(一)北京市的家庭户规模 123
(二)北京市的家庭户类型 127
(三)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 130
(四)有15岁以下少年人口的家庭户状况 133
(五)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状况 133
(六)按民族构成区分的家庭户状况 135
三、影响婚姻家庭变动的主要因素 135
(一)影响婚姻变动的因素 136
(二)影响家庭变动的因素 138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 14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 14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概况 140
(二)年龄别的受教育程度 144
(三)分性别的受教育程度 148
(四)分地区的受教育程度 153
(五)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59
(六)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63
(七)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67
(八)成人学历教育情况 168
(九)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70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教育发展 174
(一)教育发展的现状 175
(二)教育发展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176
(三)进一步发展教育,继续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176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与人口控制 177
(一)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的关系 178
(二)受教育程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178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79
(一)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79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80
(三)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182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 182
第七章 劳动就业状况 183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183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 183
(二)劳动力资源的性别年龄构成 184
(三)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 185
(四)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 185
二、就业人口规模与构成 187
(一)就业人口规模 187
(二)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 187
(三)就业人口的行业与职业构成 190
(四)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93
(五)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 194
(六)就业人口中的外来人口 197
三、未工作人口 199
(一)未工作人口规模 199
(二)未工作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00
(三)未工作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 201
(四)失业人口状况 201
四、经济增长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 204
五、北京市劳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6
(一)主要矛盾和问题 206
(二)主要对策及建议 208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 211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情况回顾 211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 213
(三)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增长情况 214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 216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的历史回顾 216
(二)2000年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和特征 217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婚姻情况 225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情况 225
(二)在北京市总人口中,男性占52.14%,女性占47.86%,性别比为108.93 226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情况 227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29
(一)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31
(二)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汉族仍有差距 231
(三)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汉族和全市平均水平 232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232
(一)行业、职业的构成与人口分布有关 234
(二)与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有关 235
(三)与少数民族特长和谋生的传统行业有关 238
六、各民族人口的宗教 238
第九章 人口迁移 241
一、北京市的人户分离 241
二、北京市的外来人口 250
(一)北京市外来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 250
(二)北京市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 250
(三)北京市外来人口居住时间长,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人口 251
(四)北京市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52
(五)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地广泛,但又相对集中,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江苏等省 253
(六)北京市外来人口的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 253
(七)北京市外来劳动力的行业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职业构成以体力劳动为主 254
(八)北京市外来人口将有进一步增长的较大可能 256
(九)外来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冲击和挑战 257
三、北京市的人口迁移 261
(一)北京市市民来自何处 261
(二)北京市近期人口迁移情况 263
四、对策建议 266
(一)关于人户分离的对策建议 266
(二)有关外来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268
第十章 人口居住状况 271
一、2000年北京市家庭户的居住现状 271
(一)北京市家庭户住房概况 271
(二)家庭户住房内的基本设施情况 276
(三)家庭户住房来源情况 281
(四)家庭户户主情况与住房状况 284
二、来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 289
(一)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概况 290
(二)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内的基本设施情况 290
(三)流动人口家庭户住房来源情况 291
三、北京市近五年的住房发展变化情况 293
(一)家庭户的基本居住水平变化情况 293
(二)房屋基本设施变化情况 294
(三)家庭户户主与住房状况关系的变化情况 295
四、北京市住房实现小康标准的进程 296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一、资源环境基本状况 299
(一)自然资源现况 299
(二)北京市环境质量状况 303
二、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分析 306
(一)北京市人口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 307
(二)北京市人口与矿产、土地资源关系分析 308
(三)人口与水资源矛盾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309
三、进一步协调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建议 313
(一)坚定地继续加强对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宏观调控 313
(二)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环境资源管理的建议 318
第十二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一、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大 322
(一)未来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变动 323
(二)未来净迁入人口的变动 324
(三)未来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变动 325
二、流动人口总量先升后降,并将维持较大规模 327
三、人口分布趋向郊区化 329
四、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 330
五、家庭规模的继续小型化,纯老年户继续增加 334
(一)家庭规模将继续小型化 334
(二)纯老年家庭还将继续快速增加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