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
一、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
三、体育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2
第二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4
一、国外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 4
二、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 7
三、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不足 7
第三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8
一、行为主义理论 8
二、认知学派的理论 9
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1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2
五、后现代社会心理思潮 13
第四节 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4
一、主要遵循的原则 14
二、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24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24
一、社会化的定义 24
二、社会化的重要性 24
三、社会化的分类 26
四、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30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32
一、社会角色引导 32
二、社会比较机制 33
三、社会学习机制 35
四、亚社会认同 37
第三节 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及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 38
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38
二、体育促进人社会化的途径 41
第三章 自我概念与体育运动 45
第一节 自我概念概述 45
一、什么是自我概念 45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47
三、关于自我的理论 48
四、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 49
第二节 身体自我、运动参与与心理健康 53
一、什么是身体自我概念 53
二、身体自我的模型和结构 54
三、身体自我的测量 55
四、体育活动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57
五、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58
第三节 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 59
一、影响身体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59
二、如何培养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62
第四章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 64
第一节 归因理论 64
一、海德的理论 64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65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 66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67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分析 67
一、内部、外部归因 67
二、稳定性 69
三、可控性 70
四、运动中的典型归因 71
第三节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71
一、内部因素 71
二、外部因素 73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75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75
二、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76
三、学生或运动员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77
四、如何矫正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 78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79
一、归因偏差 79
二、归因训练 81
第五章 体育团体心理 86
第一节 体育团体概述 86
一、体育团体的概念 86
二、体育团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86
三、体育团体的心理效应 88
第二节 体育团体凝聚力 93
一、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93
二、体育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 93
三、影响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94
四、发展体育团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96
第三节 体育团体中的领导 97
一、体育团体领导的作用 97
二、有效领导的理论 97
三、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方式分析 99
第四节 体育团体中的人际交往 101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101
二、体育团体成员交往的内容 102
三、体育团体中人际交往的类型 102
四、体育团体中良好人际交往的心理作用 103
五、体育团体中良好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条件 103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 104
一、体育运动中的合作 104
二、体育运动中的竞争 105
三、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105
四、影响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108
五、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109
第六章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113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113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113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14
三、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115
四、运动中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115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理论 118
一、生物学理论 118
二、挫折——攻击性理论 119
三、社会学习理论 120
四、道德推理理论 121
第三节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122
一、个体内部的因素 122
二、个体外部的因素 123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中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126
一、管理部门的作用 126
二、媒体的作用 128
三、裁判员的作用 128
四、教练的作用 129
五、运动员的作用 129
第七章 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13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131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131
二、亲社会行为产生的理论解释 133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36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140
一、价值观教育 140
二、自我概念训练 142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2
四、责任心的培养 142
五、移情训练 142
六、利用行为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规范的内化 143
七、设置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143
八、组织集体性体育活动 144
第八章 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147
第一节 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历史 147
一、古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148
二、现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148
第二节 女性与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 152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 152
二、性别刻板印象与女性的发展 153
三、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153
第三节 影响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社会因素 158
一、心理因素 158
二、社会因素 161
第九章 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170
第一节 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171
一、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171
二、与青少年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潜在负面因素 173
三、青少年退出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 175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应激与应对策略 176
一、应激的含义 176
二、应激的形式 177
三、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产生应激的原因 178
四、青少年应激的测量 179
五、青少年应激的应对策略 180
第三节 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心理干预 182
一、对教练的干预 183
二、对家长的干预 186
三、对青少年的干预 188
第十章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 190
第一节 残疾人体育概述 190
一、残疾人体育的界定及其意义 190
二、影响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 191
三、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 192
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194
第二节 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评定及体育课中的应对策略 197
一、残疾学生的心理社会缺陷 197
二、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评定方法 198
三、残疾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所需的心理社会技能及其发展策略 199
四、体育课中对残疾学生心理社会缺陷的应对策略 201
第三节 智力残疾人的体育运动 202
一、智力残疾的含义 202
二、智力落后者的运动能力和特征 202
三、感觉运动统合疗法是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的一种有效手段 203
四、全纳教育与融合体育 204
五、特奥运动 205
第十一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209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09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09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10
三、心理健康的评定方法 215
第二节 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 217
一、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效应 217
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效应 221
第三节 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226
一、生理学机制 226
二、心理学机制 227
第四节 促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 230
一、运动处方的含义 230
二、运动处方实施前的评估 230
三、运动处方四大要素与体育活动心理效应的关系 231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