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研究背景及框架 1
0.1徽州传统聚落的概况 1
0.2徽州传统聚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
0.3本书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4
1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6
1.1宏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6
1.2宏村物质空间的生长更替 8
1.2.1村落的定居阶段(1131—1276年) 8
1.2.2村落的发展阶段(1276—1607年) 11
1.2.3村落的鼎盛阶段(1607—1855年) 12
1.2.4村落的衰落阶段(1855—1976年) 13
1.2.5村落的再发展阶段(1976年—今) 14
1.3宏村物质空间的构成形态 14
1.3.1村落空间构成 14
1.3.2建筑空间形态 14
1.3.3街巷空间形态 18
1.3.4水系空间形态 20
1.3.5节点空间形态 21
1.3.6整体空间形态 25
1.4宏村物质空间研究相关书刊文献说明 27
1.4.1相关研究 27
1.4.2历史资料 27
2空间生长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 29
2.1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29
2.1.1经济因素 29
2.1.2地理环境因素 31
2.1.3政治因素 33
2.1.4思想文化因素 34
2.1.5建筑技术的发展 36
2.1.6小结 37
2.2村落整体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38
2.2.1村落的选址 38
2.2.2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完善 41
2.2.3小结 43
2.3村落内部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44
2.3.1村落整体空间肌理 44
2.3.2街巷空间形态 47
2.3.3活动中心与场所 50
2.3.4小结 52
2.4组团邻里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53
2.4.1建筑群体 53
2.4.2节点空间 56
2.4.3小结 59
2.5住宅单体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59
2.5.1住宅整体 60
2.5.2主体建筑 64
2.5.3附属部分 66
2.5.4宅院装饰 68
2.5.5小结 70
本章结论 70
3空间生长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 72
3.1从基本构成元素到建筑单元 72
3.1.1基本构成元素——三合院 72
3.1.2建筑单元的构成模式 73
3.1.3建筑单元界面的“原型”和“变体” 77
3.2从建筑单元到住宅单体空间 79
3.2.1住宅单体平面的构成模式 79
3.2.2住宅单体界面的构成模式 81
3.2.3“数”的扩展形式背后的技术原因 82
3.3从建筑单元到组团邻里空间 82
3.3.1上水圳 83
3.3.2茶行弄 89
3.3.3月沼 95
3.3.4前街 101
3.3.5南湖 105
3.3.6后街 108
3.3.7东边街 111
3.3.8湖堘头 114
3.3.9吴氏祠堂 117
3.3.10东边田 120
3.3.11小结 123
3.4从建筑单元到村落内部空间 123
3.4.1村落内部空间特点 123
3.4.2村落内部空间界面特点 124
3.5从建筑单元到村落整体空间 125
本章结论 127
结语 128
致谢 130
主要参考文献 131
附录 133
附录一 (世系表) 133
附录二 (历史资料) 136
附录三 (附图) 141
附录四 (图表目录)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