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明庆忠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30185900
  • 页数:200 页
图书介绍: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是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等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区河谷地貌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

第一章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进展及意义 1

一、对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的认知 1

二、西南纵向岭谷区的界定及概貌 5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及邻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8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第二章 三江并流区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 17

一、三江并流区地层概况 17

二、地质构造特征 19

三、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断裂带 24

第三章 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与主要类型 30

一、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 30

二、三江并流区主要河谷地貌 40

三、三江并流区地貌演化机制与过程 79

第四章 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的环境演化 92

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效应 92

二、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及环境演化 96

三、三江并流区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演化 104

四、三江并流区环境演化预测评估及对策 121

第五章 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 124

一、东亚季风、高原季风、西南季风及其关系 124

二、西南季风形成演化的影响因子 126

三、西南季风的形成 134

四、西南季风影响的区域变化 142

五、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 147

第六章 纵向岭谷地貌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 152

一、纵向岭谷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152

二、西南纵向岭谷地貌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158

第七章 干热河谷的特征及成因 169

一、干热河谷研究概况 169

二、干热河谷的分布及生态地理特征 170

三、干热河谷成因探析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88

后记 199

图表目录 4

图1-1 现代地貌学系统结构 4

图1-2 西南纵向岭谷山系和河谷分布示意图 6

图1-3 三江并流区地理位置简图 13

图1-4 三江并流区遥感影像图(TM453) 15

图2-1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简图 18

图2-2 三江并流区及其邻区大地构造略图 22

图2-3 三江并流区构造纲要图 25

图2-4 金沙江下游水系发育与断裂分布图 29

图3-1 三江紧束构造结示意图 31

图3-2 三江并流区局部地区山脉水系与切割深度示意图 32

图3-3 三江并流区不同纬度断面剖面图 34

图3-4 三江并流区中南部河谷深切与层状地貌综合剖面图 35

图3-5 三江并流区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 36

图3-6 三江并流区中南部局部地貌分布图 38

图3-7 丽江—宁蒗附近地势图 38

图3-8 三江并流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度和泥石流类型分布图 40

图3-9 纵向岭谷北部水系分布图 42

图3-10 虎跳峡附近地质构造简图 45

图3-11 怒江丙中洛宽峡谷地貌形成示意图 49

图3-12 红河断裂两侧夷平面海拔高度及位错幅度 55

图3-13 永胜地区夷平面断阶状解体图 56

图3-14 纵向岭谷区北部自北而南夷平面高度变化 56

图3-15 纵向岭谷区夷平面高度分布图 57

图3-16 马鞍桥—老村子(小水井)—上坝塘地质地貌剖面图 58

图3-17 燕麦地—马鞍桥地质地貌剖面图 59

图3-18 东川地区层状地貌及构造分布图 60

图3-19 金沙江石鼓—拉古段河谷阶地位相图 65

图3-20 金沙江大具段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 65

图3-21 金沙江巧家段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 66

图3-22 怒江道街段河谷阶地综合剖面图 66

图3-23 怒江道街段河谷阶地位相图 67

图3-24 澜沧江大漫旧附近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 68

图3-25 澜沧江中游地区阶地位相图 69

图3-26 纵向岭谷区纬向隆起带——分水岭分布示意图 76

图3-27 双龙山隆起对水系发育影响示意图 77

图3-28 金沙江石鼓附近古水系示意图 77

图3-29 石鼓附近现代水系 78

图3-30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西—北东向示意性剖面 82

图3-3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机制示意图 82

图3-32 丽江附近断层崖分布示意图 83

图3-33 纵向岭谷区北部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 86

图3-34 弥渡水田—澜沧江新生代褶皱-逆冲推覆带构造剖面图 89

图3-35 香格里拉页卡村上新统剖面图 89

图3-36 纵向岭谷区造山带构造示意图 90

图4-1 青藏高原上升阶段、中国季风演化和三级地貌阶梯形成示意图 95

图4-2 云南晚新生代早期地层对比图 98

图4-3 云南部分中—上新世地层对比图 99

图4-4 云南古新世—早始新世沉积盆地 100

图4-5 云南上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盆地 101

图4-6 云南中新世沉积盆地 102

图4-7 云南上新世沉积盆地 103

图4-8 纵向岭谷区及邻区上新统与下更新统岩性对比柱状图 105

图4-9 三江并流区地形剖面图 105

图4-10 中国地貌阶梯示意图 106

图4-11 云南早第三纪古新世岩相古地理图 108

图4-12 新生代以来中国各地质时期气候环境变迁图 110

图4-13 丽江盆地第四系地层孢粉图式 111

图4-14 鹤庆钻孔主要孢粉种属含量变化 111

图4-15 洱海全新世沉积岩芯孢粉与硅藻特征 112

图4-16 古新世云南湖泊水系分布示意图 113

图4-17 始新世早—中期云南湖泊水系分布图 114

图4-18 始新世晚期云南湖泊水系分布示意图 115

图4-19 中上新世云南湖泊水系分布图 116

图4-20 纵向岭谷区北部水系遥感影像图 117

图5-1 亚洲季风系统组成示意图 124

图5-2 亚洲季风系统对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气候影响范围示意图 126

图5-3 过去0.4Ma间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全球冰量和西南季风的谱分析图 127

图5-4 现代东亚季风环流系统模型及影响古季风变化的潜在因素 129

图5-5 过去0.15Ma间赤道、北纬30°7月太阳辐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差值 129

图5-6 热带海洋纬向环流示意图 133

图5-7 ENSO事件与南亚夏季风的强弱 134

图5-8 东亚和南亚现代低空基本气流 135

图5-9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示意图 137

图5-10 0.13Ma以来黄土中的季风变化记录与西南季风记录之对比 139

图5-11 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记录的西南季风演化 140

图5-12 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示意图 141

图5-13 早更新世早期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图 143

图5-14 中更新世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145

图5-15 晚更新世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146

图5-16 纵向岭谷区北部地形横剖面与降水 150

图6-1 西藏高原东部—中南半岛北部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154

图6-2 喜马拉雅弧形构造同印度洋构造格式的关系图示 155

图6-3 三江并流区显要断裂体系示意图 156

图6-4 西南及中南半岛地区大地构造分区图 156

图6-5 白马雪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162

图6-6 云南不同山区-河谷气温年较差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163

图6-7 横断山区气候示例图 164

图6-8 高黎贡山东坡南段主要气候类型/带分布图示 165

图6-9 玉龙雪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166

图7-1 纵向岭谷区北部干热河谷分布图 172

图7-2 我国东部山地与干热河谷地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177

图7-3 干热河谷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图示 178

图7-4 三江并流区沿河雨量随纬度及高度的变化 182

图7-5 云南山区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183

图7-6 云南山区干季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184

图7-7 云南山区雨季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185

图7-8 干热河谷植被逆向演替示意图 186

表2-1 纵向岭谷北部区晚新生代地层序列与年代表 20

表2-2 纵向岭谷北部区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年代表 21

表3-1 怒江没别至贡山段河谷平面特征 37

表3-2 潞江盆地道街第四系划分表 50

表3-3 三江并流区及邻区部分夷平面现今海拔高度 54

表3-4 红土风化壳分布海拔高度与现代气候 58

表3-5 金沙江日免—绒顶附近河流阶地简况表 61

表3-6 金沙江奔子栏—土照壁段河流阶地简况表 62

表3-7 金沙江拖顶—塔城段河流阶地简况表 63

表3-8 金沙江各段河谷阶地的特征与时代简表 64

表3-9 怒江道街盆地阶地特征与时代简表 66

表3-10 怒江一级支流平均坡降值与阶地变形关系 67

表3-11 怒江道街盆地河流阶地发育简况表 67

表4-1 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的划分 92

表4-2 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的划分 96

表4-3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环境变化预测评估 122

表4-4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未来环境变化对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23

表5-1 青藏高原与东亚大气环流发展阶段 147

表7-1 干热河谷类型的划分 171

表7-2 干热河谷亚类型的划分 171

表7-3 纵向岭谷区北部各类干热河谷的长度、面积与垂直幅度 173

表7-4 纵向岭谷区北部各河流的干热河谷分类统计表 173

表7-5 干热河谷与我国东部地区植被分布海拔上限比较 176

表7-6 纵向岭谷区北部自西向东河谷景观的变化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