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的阐释:一种通往理解的途径 1
一、理解神的旨意:宗教诠释学中的阐释 1
二、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哲学诠释学强调的阐释 2
三、阐释是创造的形式:对哲学阐释理论的批判 15
四、阐释是思想的活动:无法消解且不断批判的模糊性阐释 17
第二章 中国古典阐释:删定·传述·笺注·考证·点评 21
一、删定、整理、讲述:形成典籍——孔子典籍阐释之略 21
二、训诂、校笺、注疏:字义解释——两汉经学阐释之法 24
三、领悟、抽象、辨析——魏晋玄学阐释之方 25
四、经传剥离、发掘义理——朱熹理学阐释之道 28
五、真实和真理性意义之考证——清代朴学阐释之法 31
六、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阐释 33
七、对中国古典阐释理论及实践的思考和开拓 37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阐释:跨文化阐释 41
一、文化 41
二、东方和西方 45
三、多元文化 53
四、跨文化阐释的三种形态 55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跨文化阐释”:佛教和基督教文化的汉语阐释一、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汉语阐释 63
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 67
三、基督教文化的汉语阐释及其阐释方法的意义 70
第五章 跨文化阐释的特殊形态:跨文化比较 80
一、迈纳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方法具有意义 80
二、发现他者的异质因素:从“理解—解释”到“比较—解释” 85
三、跨文化比较的中介:异质性差异中的共同因素 87
四、相对主义:跨文化比较对价值判断绝对化观念的回避 93
五、驱赶相对主义幽灵的武器:跨文化比较的伦理原则 97
六、迈纳演绎的意义:显示了跨文化比较是一种特殊的阐释形式 101
第六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阐释路径的选择:寻求汇通,解读差异一、寻求汇通,寻觅中西美学对话之路 104
二、解读差异,阐释中西美学的本质性特征 110
三、宗白华阐释的启示:回到真理和事实本身 114
四、对宗白华阐释路径的思考 118
第七章 异质文化因素介入的结果:阐释凸显认知功能 121
一、文本的比较:李商隐与伊丽莎白&白朗宁的抒情诗 121
二、文本的阐释: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学作品的阐释 136
三、异质文化因素介入的结果:阐释认知功能的凸现 147
第八章 跨文化阐释对价值判断绝对化观念的理性批判:模子理论一、模子理论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阐释模子 152
二、中国模子:不涉理路、超脱语法、以物观物、义生文外 155
三、模子重叠的部分:共同的美感 158
四、不同模子的应用和模子理论的价值 160
五、模子理论产生于跨文化阐释的经验性实践 164
六、诱发叶维廉模子理论的三个因素 166
七、模子理论的另一启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73
第九章 跨文化阐释的一种必然:溯源性追问 178
一、海德格尔对“无”的追问 178
二、伽达默尔讲述的故事 181
三、海德格尔的启示:灵魂的家园在思想的源头 184
四、意外的收获:敲开了另一扇认知之门 186
五、诗性的环绕话语的东方中国式知识模式 189
第十章 阐释传统:多元文化对话导致的抉择 191
一、阐释传统:坚持阐释主体的自立自主 191
二、阐释展示的意义:留住灵魂的家园和话语的根基 195
三、阐释悖论的诱惑力:关于现代阐释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