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针灸真传概论一、论滥传针灸之罪 1
二、针灸之源流 2
三、针灸功效之新旧学说 3
四、针灸之体用 4
五、辨证认病 4
六、辨经认穴 4
七、六经气血多少不同 5
八、气血与四时节气及日月天光之关系 5
九、用针要识营气流注法 6
十、五脏合五行,各按时日生克以行补泻 6
十一、针病宜识标本先后法 8
十二、论针灸编成诗歌多乖圣意 8
十三、论针药并用 9
十四、重病宜多针灸 9
十五、审证用针 10
十六、针灸与生理学、解剖学之关系 10
十七、用针之时注意要点 10
十八、针式总论及图解 10
十九、进退针手势图解 13
二十、针刺方向图解 14
第二卷 针灸真传针法第一章 针具 16
一、针之种类 16
二、制针 16
三、修针 17
四、藏针 17
五、审针 18
六、换针 18
七、消针毒 18
八、消毒种类 18
第二章 针刺手法 18
一、取寸法 18
二、针前切法 19
三、进针姿势 19
四、进针手势图 19
五、进针法 19
六、循法 20
七、论左手食指、中指按穴及大指必抵右手心之理 20
八、进针后补泻法 21
九、补法九诀 21
十、泻法十诀 22
十一、平补平泻四手诀 23
十二、退针法 23
十三、住痛法十一手诀 23
十四、出血针减痛四手诀 25
十五、刺头上五行各穴出血之经验 25
十六、刺手足十二井穴及臂腿舌鼻牙床出血之效验 26
十七、刺穴浅深不必拘泥《铜人》、《素注》之分寸 26
十八、气血补泻论 27
十九、救滞针法 27
二十、救折针法 28
二十一、论毫针之利益 28
二十二、问毫针细如毛发,何以能泻实补虚 29
二十三、邪气、谷气之区别 29
二十四、论《神应经》补泻法 29
二十五、补泻左右迎随论 30
二十六、补泻九六次数论 30
二十七、从卫取气、从营置气解 31
二十八、论进针后施行手法,病者形态感觉不同 31
二十九、辟市医行针之谬 32
三十、论同病同穴同针法而有无效验或迟速之分 32
三十一、辟他书男女阴阳补泻不同说 32
第三卷 针灸真传灸法一、论中国灸法起源及历代传为治病之要诀 34
二、灸之种类 34
三、制艾 35
四、装艾 35
五、搓艾炷 35
六、艾炷大小 35
七、燃艾 35
八、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36
九、已刺、未刺皆可灸 36
十、三里灸 36
十一、“太乙灸”药条的制造 36
第四卷 针灸真传治症一、治神 38
二、刺伤寒 39
三、刺斑疹伤寒 41
四、刺痹 41
五、刺水肿 43
六、刺痢疾 45
七、刺块 47
八、灸块 48
九、刺疮 49
十、灸疮 50
十一、刺小儿(附灸法) 50
十二、咳嗽刺法 51
十三、刺牙痛法 52
十四、刺鼻渊 53
十五、刺跌打损伤法 53
十六、刺耳聋 54
十七、刺目 54
十八、刺咽喉 56
十九、刺咽喉有真寒假热之辨 57
第五卷 按摩点穴暨太极内功一、指针 58
二、指针亦分浅深 59
三、按摩之手术 59
四、摸法 59
五、推法 60
六、剁法 60
七、敲法 61
八、拿法 61
九、广法 62
十、抖法 63
十一、伸法 63
十二、活法 63
十三、意法 64
十四、催别络法 64
十五、醒气法 65
十六、针刺、指针相继为功 65
十七、《针灸大成》中的气功内容 65
十八、《易》理阴阳为修养家所当知 67
十九、《河图》气化升降之理为修养家所当知 68
二十、三、五、八之数为修养家所当知 70
二十一、三界之三宝 70
二十二、《内经》为修养家必读之书 70
二十三、仙佛僧俗之意义 71
二十四、真福与真乐 71
二十五、达观与养生 71
二十六、“心猿意马”之范围法 71
二十七、安详与克制观念法 72
二十八、应付艰境法 73
二十九、致中和法 74
三十、体质不同之修养法 74
三十一、站桩功法 75
三十二、调息 76
三十三、无极、太极、阴阳之道 76
三十四、气功与太极拳 77
三十五、太极拳之源流 78
三十六、陈氏太极拳之特点 81
三十七、太极内功与针灸按摩相互为用 81
三十八、无极针法 82
三十九、意气行针法 82
四十、意气合一针法 83
四十一、意气点穴法 83
四十二、气血与点穴的关系 83
四十三、少林寺点穴秘传 84
四十四、武当秘传金针指功 86
四十五、虎爪功 86
四十六、剑炁功 87
四十七、古代秘而不传之点穴歌 87
四十八、点穴疗法 87
四十九、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 87
五十、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88
五十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90
五十二、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 91
五十三、任督二脉并用之法 93
五十四、小儿科点穴法 93
五十五、中医针灸、按摩、点穴、气功、武术相结合 93
五十六、赵寿毛副主任医师病例三十则 95
五十七、赵缉庵按摩验案 99
五十八、按摩手法图解 103
第六卷 针灸真传《内经》刺法赵缉庵原序 110
针灸真传《内经》刺法凡例 110
第一章 经脉 111
一、骨度 111
二、脉度 114
三、营卫生会 115
四、经别 116
五、经筋 117
六、卫气行 119
七、五十营 122
八、营气 122
九、骨空论 123
十、刺热五十九俞 126
十一、官针 126
十二、小针解 128
十三、九针十二原 129
十四、根结 135
十五、手足六经标本 136
十六、气街 137
十七、经脉、络脉之隐见 137
十八、十五络穴 138
十九、本腧 140
二十、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142
二十一、经络之色 143
二十二、皮部论 143
第二章 刺法 143
一、《内经》九针论 143
二、刺经、刺络之别 144
三、逆顺 144
四、脉象缓急大小滑涩六变之刺法 145
五、六腑病状及刺法 145
六、三变 146
七、刺分阴阳 146
八、长刺节论 146
九、人迎寸口虚实补泻法 148
十、泻法 150
十一、补法 150
十二、调经论 150
十三、五法 152
十四、泻方补圆 152
十五、刺法四要 152
十六、刺奇邪在血、在络之区别 153
十七、行针五异 153
十八、四时人气所在 154
十九、逆四时则生乱气 154
二十、调病 154
二十一、刺分浅深 154
二十二、人有八虚以候五脏 155
二十三、形志苦乐 155
二十四、阴阳虚实补泻之先后 155
二十五、手病筋骨之别 155
二十六、刺要篇 155
二十七、刺禁 156
二十八、刺肥人及贪夫 158
二十九、刺瘦人 159
三十、刺常人 159
三十一、刺壮士 159
三十二、刺婴儿 159
三十三、五夺不可泻 159
三十四、五逆不可刺 159
三十五、五禁不可刺 160
三十六、六经气终不可刺 160
三十七、五脏气绝不可刺 161
三十八、刺手足阴阳经脉多少浅深之常数 161
三十九、刺腰痛篇 162
四十、刺疟论 164
四十一、刺热篇 166
四十二、膝痛刺法 168
四十三、刺失音 169
四十四、刺五邪 169
四十五、刺目不瞑而不得卧者 170
四十六、刺口苦 171
四十七、刺五脏邪 171
四十八、刺寒热病 172
四十九、刺耳聋 174
五十、刺齿痛 174
五十一、辨目色 174
五十二、诊目痛 174
五十三、诊龋齿痛 174
五十四、出血针 174
五十五、杂病 177
五十六、刺穴 180
五十七、刺哕 180
五十八、刺唏 181
五十九、刺振寒 181
六十、刺噫 181
六十一、刺嚏 181
六十二、刺亸 181
六十三、刺泣涕 182
六十四、刺太息 182
六十五、刺涎下 182
六十六、刺耳鸣 182
六十七、刺啮舌、啮颊、啮唇 182
六十八、厥头痛 183
六十九、厥心痛 184
第七卷 考证穴法经穴图表经穴图表序 185
一、手太阴肺经 185
二、手阳明大肠经 188
三、足阳明胃经 193
四、足太阴脾经 203
五、手少阴心经 207
六、手太阳小肠经 210
七、足太阳膀胱经 214
八、足少阴肾经 228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 234
十、手少阳三焦经 237
十一、足少阳胆经 243
十二、足厥阴肝经 253
十三、任脉经 256
十四、督脉经 263
十五、十四经脉长短尺寸丈数表 269
十六、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及虚实脉补泻 269
十七、古代周身名称、骨度表 272
十八、奇经八脉起落交会、穴名、病象表及图 276
十九、分部总穴图 280
第八卷 针灸验案 290
凡例 290
一、头痛症(六例) 290
二、鼻渊刺法宜取胆经 291
三、缩阳症 292
四、迎风流泪 292
五、多针灸则能有子之经验(三例) 292
六、痰气隔胸上下不通 293
七、牙疼症宜辨经别穴泻气散风出血(三例) 293
八、伤寒(四例) 294
九、小儿痘后中风痰郁气喘,不能睡卧食乳 295
十、小儿咽喉肿痛,气喘失音 295
十一、小儿霍乱昏厥与痘毒内攻之昏厥不同 295
十二、胎前多针灸则分娩较易而产后亦少病患(三例) 296
十三、半身不遂 296
十四、脚气与半身不遂之针灸法不同 297
十五、手足冷痹麻木,不能伸屈 297
十六、下半身痿废及寒邪聚结小腹 298
十七、块邪误补宜多针泻 298
十八、大小便不通 299
十九、咽喉肿痛宜分经辨穴(四例) 299
二十、右臂不举 299
二十一、牙关紧闭 300
二十二、宿食病 300
二十三、咳嗽失乳 300
二十四、产月内中风瘀血壅闭腹内 301
二十五、瘀血聚结腹内 301
二十六、孕妇嚏气不已 301
二十七、疟疾 302
二十八、不时失笑 302
二十九、小便淋浊肿痛 302
三十、疝气偏坠(三例) 303
三十一、遗精十数年不愈 303
三十二、年老中风周身疼痛,未能仰卧转侧 304
三十三、气利 304
三十四、里急后重,腹中绞痛,红白痢 304
三十五、大头风 305
三十六、隔食不下 305
三十七、腰痛(四例) 305
三十八、跌打损伤(四例) 306
三十九、转筋腿痛 307
四十、水肿(三例) 307
四十一、口歪眼斜 308
四十二、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 308
四十三、吼喘气促,未能仰卧(二例) 309
四十四、战后黄疸病发现之针灸法 309
四十五、瘿气 310
四十六、虚中挟实 310
四十七、少阳中风,鼻窍不通,时流清涕(二例) 310
四十八、疮疾早针灸即能消散 311
四十九、疮疽疔(三例) 312
五十、手掌疮被刀割开,愈后五指不利伸屈 312
五十一、右肘阴疽误治 313
五十二、右腮肿痛症 314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 314
五十四、寒邪腹痛 315
五十五、右胁疼痛,不能吸气 315
五十六、举重伤肾,腰痛不能略伸 315
五十七、斑疹伤寒 316
五十八、右眼外眦红肿及黑睛下发生白点 316
五十九、妇人干血痨 316
六十、气闭急救法 317
六十一、痛哭后神志失常 317
六十二、臂部肿块灸治法 317
六十三、指针加灸治疗经血阻滞症 317
六十四、暴怒伤肝血崩 317
六十五、回食症及孕妇吐水 318
六十六、右手背及手掌红肿将成疮疾 318
六十七、产后食积、中风,身面浮肿 319
六十八、牙关紧闭,不能开口食物 319
六十九、行经时小腹疼痛 319
七十、霍乱四厥,邪气攻心 319
七十一、大腿根疮疾 320
七十二、心痛,牙关紧闭,目珠上吊 321
七十三、喉痛 321
七十四、右手背结核坚硬,推转活动 321
七十五、风湿中经,周身强直,不便行动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