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1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1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三、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6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6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17
二、如何开展一项研究 18
三、社会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29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29
一、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29
二、模仿论 30
三、社会学习理论 30
四、社会交换理论 31
第二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32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 32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33
三、认知相符理论 33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35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观 35
二、卡茨和萨诺夫关于态度的精神分析理论 37
三、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38
第四节 符号互动论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39
一、符号互动论 39
二、角色理论 40
三、参照群体理论 41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动向 42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 42
二、进化社会心理学 43
第三章 社会化 45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与途径 45
一、社会化的概念 45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46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47
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47
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48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51
一、政治社会化 51
二、道德社会化 53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54
第四节 社会化的历程与结果 55
一、社会化的发展阶段 55
二、社会化的结果 55
第五节 青少年逆反心理与社会化 58
一、逆反心理概述 58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58
三、矫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措施 60
第六节 老年人的社会化 60
一、老年人社会化概述 60
二、影响老年人社会化的生理心理因素 61
三、老年人的角色转换 62
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途径 62
第四章 自我意识 64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64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64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65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66
第二节 自我认识 69
一、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69
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71
三、通过内省认识自己 73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 74
一、自尊 74
二、自我控制 77
三、自我效能感 78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81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81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81
二、印象形成 83
三、他人知觉 86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和效应 92
一、社会知觉的特点 92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93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99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 99
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100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103
四、印象管理的辨别 104
第六章 社会态度 106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06
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106
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 107
三、态度的功能 108
四、态度与行为 109
第二节 态度形成与改变 115
一、态度的形成 115
二、态度的改变 118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138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 138
二、态度的间接测量 139
第七章 社会判断 141
第一节 社会判断概述 141
一、社会判断是高级社会认知 141
二、有关的概念及其分析 142
三、归因判断的基本原则 144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中的归因理论 147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147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 149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49
四、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151
第三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153
一、归因偏差 153
二、归因训练 155
第四节 决策及其理论 160
一、决策分类 160
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61
三、决策理论 163
第五节 团体决策分析 165
一、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 165
二、提高团体决策效能的方法 167
第六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169
一、决策风格 169
二、决策技术 170
第八章 社会影响 173
第一节 从众 173
一、从众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173
二、从众的原因 176
三、从众的类型 177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78
五、从众的功能 180
第二节 服从 180
一、服从的概念与实验研究 181
二、服从的类型 183
三、服从的原因 183
四、影响服从的因素 185
五、服从的意义 186
第三节 顺从和社会影响技术 187
一、顺从的概念 187
二、影响顺从的因素 188
三、社会影响技术 189
第四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93
一、社会助长 193
二、社会惰化 197
三、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理论 198
第九章 群体心理 200
第一节 群体的特征与凝聚力 200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200
二、群体的类型 201
三、群体规范 204
四、群体的凝聚力 207
第二节 群体思维与决策 211
一、群体思维及其表现 211
二、群体思维缺陷的预防 213
三、群体决策 213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220
第三节 群体领导者 223
一、领导、领导者及其功能 223
二、领导者的风格 225
三、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 227
四、领导者的艺术 230
五、领导理论研究 231
第十章 利他行为与攻击行为 239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239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239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241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 245
第二节 攻击行为 246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247
二、攻击行为的性质 248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249
一、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249
二、攻击的控制 254
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59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概述 259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概念 259
二、人际沟通的结构 260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 262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意义与类型 263
一、人际沟通的意义 263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 266
第三节 人际吸引 268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268
二、人际吸引的理论 268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269
第四节 冲突与合作 274
一、冲突 274
二、合作 277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测量 279
一、人际关系的改善 279
二、人际关系的测量 282
第十二章 爱情、婚姻与家庭 287
第一节 爱情 287
一、什么是爱情 287
二、爱情的结构——三元论 288
三、影响爱情的因素 290
四、特殊的爱情——同性恋 292
第二节 婚姻 293
一、婚姻关系的形成 293
二、婚姻的内涵 294
三、择偶 294
四、婚姻的类型 296
五、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 297
六、婚姻冲突的处理 298
七、离婚 298
八、再婚 300
第三节 家庭 300
一、家庭的内涵 300
二、家庭的功能 301
三、家庭的类型 301
四、家庭关系 303
五、家庭的解体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09
汉英名词索引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