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一、提升乡村建设的行动研究 1
二、选点理由 6
三、叽拉山乡 9
四、内源发展 11
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13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叽拉 20
第一节 文献上记载的叽拉 20
一、叽拉的由来 20
二、祖先来自镇南 21
三、史志中的叽拉 23
四、《禄村农田》中的叽拉 25
第二节 经济轮廓 27
一、明朝以前 27
二、明朝时期 29
三、清朝时期 30
四、民国时期 31
五、到禄村去卖工 34
六、背柴和炭到禄丰城去卖 36
七、背老盐 37
第三节 社区治理 39
一、神权治理 39
二、习惯法治理 40
三、国家制度治理 42
四、私塾教育 49
五、武力自卫 52
第四节 资源管理 54
一、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 54
二、水和森林资源的管理 57
三、人力资源的流动 60
第二章 新中国集体治理时期的叽拉 62
第一节 集体经济制度的建构和演变 62
一、土改时没有地主的村庄 62
二、集体经济制度的雏形:互助组和初级社 63
三、集体经济的发展:高级社和人民公社 65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管理 70
一、森林资源 70
二、嘎力寺水库 71
三、水资源 74
第三节 经济发展 79
一、单一的农业经济 79
二、叽拉的公余粮为什么这么重 82
第三章 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的叽拉 85
第一节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85
一、稳定粮食产量 85
二、水利条件的现状 89
三、科技措施的应用 93
第二节 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 97
一、烤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 97
二、养殖业得到稳步发展 104
三、森林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107
四、叽拉彝家有了专业户 110
第三节 发展环境的改善 115
一、政府投入力度增大 115
二、基础设施改善 117
三、政策环境改善 119
第四章 叽拉彝族的生产组织 122
第一节 历史演变 122
一、“小农经济”时期的生产组织方式 122
二、互助组和初级社时期的生产组织方式 122
三、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组织方式 124
四、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生产组织方式 125
第二节 社会分工 125
一、生产活动的分工 125
二、家务劳动的分工 127
三、经营活动的分工 128
四、社区管理中的分工 128
第三节 叽拉的换工制度 129
一、换工制度形成的背景 129
二、换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129
三、叽拉换工制度的形式及其特点 130
第五章 叽拉人民的生活 138
第一节 生活水平 138
一、叽拉经济收入结构分析 138
二、叽拉经济支出结构分析 143
三、消费结构的变化 144
第二节 社会生活 154
一、婚姻家庭 154
二、社会网络 161
三、文教卫生 166
第三节 发展差异 175
一、经济发展成因分析 175
二、三个村寨之间的发展差异 178
第六章 叽拉彝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 184
第一节 传统文化 184
一、传统节日 184
二、传统祭祀活动 187
三、传统习俗 197
第二节 叽拉彝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变迁 217
一、叽拉传统文化的传承 217
二、传统文化的变迁 219
第七章 叽拉苗族 225
第一节 叽拉苗族简况 225
一、简况 225
二、豆地冲 232
三、四清村 234
第二节 叽拉苗族的社会文化 236
一、风俗习惯 236
二、传统文化 239
三、传统文化的变迁 245
四、基督教的传习 247
第三节 叽拉苗彝族的差距 254
一、过去曾有的差距 254
二、改革前进中的差距 257
三、叽拉苗彝族差距原因 259
第八章 叽拉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263
第一节 乡村政权 263
一、行政沿革 263
二、叽拉村民委员会 264
三、党群组织 267
第二节 乡村管理人员 270
一、无报酬的农会干部 270
二、领工分的社队干部 271
三、领低工资的乡村干部 275
四、领财政补助的村干部 278
第三节 乡村管理制度 279
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279
二、村民看村治的权威 284
三、政治参与 285
四、村规民约 286
后记 290
参考文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