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经》宗要释论 1
释经题 2
说法时机 4
般若、方便不二为宗无相、无住生心为要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7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
受持解行,果报无量 23
二、缘起与性起 26
缘起法则的基本内容 27
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 33
一心缘起说之贯摄 37
性起与缘起 43
三、真实论 48
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49
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53
世间极成真实和凡夫名相分别的相对性、局限性、虚妄性 57
道理极成真实的相对性及理性之极限 65
绝对真实与解脱之道 69
四、法印论 76
三法印 77
实相印 84
佛祖心印 97
五、人无我论 100
五蕴非我 101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107
假我、真我与轮回涅槃 111
我执不断,生死不已 117
六、《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深层心识说 123
《阿含经》密意说深层心识 123
部派佛学关于深层心识的探讨 129
七、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138
人性的概念及佛学对人性的看法 138
人性中的矛盾冲突 141
证自性空,消融矛盾 147
八、六乘次第论 155
显教五乘 155
密教九乘 159
六乘次第 161
六乘终归一佛乘 165
九、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 169
教禅一致,禅不离教 170
祖师禅即是如来禅 177
十、东山法门与南北禅宗 183
东山法门的四大特点 183
南北二宗皆出东山法门 189
十一、中国佛学的第二位集大成者——永明延寿 192
以一心圆融宗、教,强调以教印心,藉教悟宗 195
以一心圆融理、事,强调戒乘俱急,万善齐修 207
以一心圆融禅、净土,倡导他力往生 214
十二、楚山绍琦及其在明代禅宗史上的地位 222
继承盛唐禅宗家风,以机用棒喝接人 225
发扬宋代临济宗风,主张参究而悟,尤重参念佛话头禅 226
发扬圆悟评唱宗风,肯定闭关参修 229
强调持菩提心戒 231
以心性圆融三教 231
十三、从《禅门锻炼说》看禅宗的教学法 233
明清之际禅宗的兴盛及戒显其人 234
强调锻炼的积极作用 237
辨器授话及参究法要 240
锻炼之技巧 244
研究纲宗、悟后修学与简练人才 248
十四、太虚大师的禅宗观 254
依禅悟现量智总持全体佛法 254
禅宗为中国佛学的骨髓,振兴禅宗为振兴佛教的关键 259
稳建禅宗于教、律之上 266
以教解禅 269
指示参禅法要 276
革除积弊,积极入世 283
十五、莲池大师对“三教一家”说及儒、道的评判 290
三教一家,佛为最尊 290
儒佛心性论的分判 294
对儒家排佛论的回击 299
对道教之学的评判 302
十六、莲池大师对邪外及迷信的批判 308
对无为教等附佛外道的批判 308
对迷信鬼神、降仙、巫术、烧炼等的批判 312
对星命、风水迷信的批判 316
对有关佛教的各种迷信之批判 319
十七、佛教对道教教义的影响 321
生死轮回、因果业报说的汲取 322
从贵生重形转向否定人生、追求精神解脱 324
三宝、三身、诸天、佛性等名义的模仿 329
因缘、性空义的吸收 331
重玄——由道家道论向佛教中道义的推进 331
道即是心——向佛教唯心论的靠拢 333
心性论的融摄 334
止观、禅法的影响 338
持戒、出家、诵经、布施、度人等修行之道的效仿 341
十八、禅宗对宋元道教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345
禅化的南宗新内丹 345
禅化的新道教——全真道 348
性命双修的三类丹法 351
“圣人无二心”的三教归一论 353
禅化的新符篆及禅化的新道制 355
禅化道教及其现代意义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