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 1927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
第一节 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 5
第二节 改良八事与革命三义 8
第三节 观念更新与话语转型 11
第四节 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14
第五节 思想论争与文学批评 17
第二章 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21
第一节 概述 21
第二节 初期白话诗 24
第三节 郭沫若 27
第四节 “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32
第五节 闻一多 35
第六节 徐志摩 39
第七节 李金发 42
第三章 鲁迅——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47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道路 47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51
第三节 《阿Q正传》 66
第四节 《故事新编》 72
第四章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77
第一节 概述 77
第二节 冰心 庐隐 81
第三节 王统照 许地山 84
第四节 叶绍钧 86
第五节 王鲁彦 废名 89
第五章 自我抒情小说 93
第一节 概述 93
第二节 郁达夫 94
第三节 创造社其他作家 97
第四节 浅草社作家 100
第六章 个性独异的散文 102
第一节 概述 102
第二节 鲁迅散文(上) 105
第三节 周作人 115
第四节 冰心 朱自清 119
第五节 梁遇春 许地山 125
第七章 现代戏剧的兴起 129
第一节 概述 129
第二节 现代戏剧的重建和话剧体式的多元 133
第二编 第二阶段的文学(1927— 1937
第一章 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142
第一节 普罗文学运动与左翼作家联盟 142
第二节 新月社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145
第三节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文艺思想 148
第四节 文艺思想上的其他论争 151
第五节 发展中的文学批评 155
第二章 左翼小说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166
第三节 茅盾 173
第四节 丁玲 张天翼 艾芜 180
第五节 叶紫 吴组缃 192
第六节 萧红和东北作家群 197
第三章 “京派”与“海派”小说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节 沈从文 212
第三节 萧乾 芦焚 218
第四节 穆时英 施蛰存 222
第四章 其他作家的小说 227
第一节 巴金 227
第二节 老舍 239
第三节 李劼人 244
第五章 体裁多样的散文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鲁迅散文(下) 252
第三节 何其芳 丽尼 260
第四节 李广田 陆蠡 264
第五节 林语堂 丰子恺 267
第六节 报告文学 271
第六章 现代戏剧的丰收 274
第一节 概述 274
第二节 曹禺 277
第三节 田汉 洪深 287
第四节 夏衍 李健吾 290
第七章 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296
第一节 概述 296
第二节 臧克家 300
第三节 戴望舒 303
第四节 何其芳 卞之琳 307
第三编 第三阶段的文学(1937— 1949
第一章 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314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文学运动 314
第二节 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316
第三节 上海孤岛与沦陷区的文学活动 319
第四节 解放区的文学运动 321
第五节 时代激流中的文学批评 324
第二章 新诗的嬗变与整合 327
第一节 概述 327
第二节 艾青 330
第三节 田间与“七月”诗人 337
第四节 冯至 344
第五节 穆旦和《中国新诗》诗人群 349
第六节 民歌体诗 354
第三章 国统区小说 359
第一节 概述 359
第二节 沙汀 365
第三节 钱钟书 367
第四节 路翎 371
第五节 张爱玲 378
第六节 徐訏 无名氏 380
第四章 解放区小说 386
第一节 概述 386
第二节 赵树理 392
第三节 孙犁 398
第四节 “土改”小说 400
第五章 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 408
第一节 概述 408
第二节 历史剧 412
第三节 讽刺喜剧 418
第四节 新歌剧及其他 420
第六章 记录时代风云的散文 426
第一节 概述 426
第二节 梁实秋与沈从文的散文 431
第三节 报告文学 436
后记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