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内涵 1
1.2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模式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1.2.1 使用者成本(所有权价值)补偿 5
1.2.2 矿业权价值补偿 5
1.2.3 外部环境成本补偿 6
1.3 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7
1.3.1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应用 8
1.3.2 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我国非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政策设计的有益参考 8
1.3.3 对能源富集区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重塑我国东西部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10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全书结构 11
1.4.1 研究思路 11
1.4.2 研究方法 11
1.4.3 全书结构 12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14
第2章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综述 15
2.1 对非再生资源价值构成的研究 15
2.2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研究 17
2.2.1 霍特林法则: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理论渊源 17
2.2.2 使用者成本补偿对代际公平的意义 19
2.2.3 使用者成本的补偿渠道 21
2.2.4 使用者成本的补偿对象 23
2.3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矿业权价值补偿的研究 25
2.4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外部环境成本补偿的研究 26
2.4.1 庇古税及绿色税制改革 26
2.4.2 谈判型补偿交易 27
2.4.3 居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 28
2.4.4 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探讨与质疑 30
2.5 对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专题研究 32
2.6 小结 34
第3章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35
3.1 非再生资源的价值构成与产权权益 35
3.1.1 非再生资源的所有权价值 36
3.1.2 非再生资源的矿业权价值 37
3.1.3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居民环境权的价值 40
3.2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损失的制度根源及改进 43
3.2.1 市场失灵导致价值损失 44
3.2.2 政府失灵导致价值损失 45
3.2.3 价值补偿的制度设计 46
3.3 非再生资源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理论分析 47
3.3.1 非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使用者成本补偿 47
3.3.2 使用者成本补偿的关键变量 49
3.3.3 使用者成本的补偿渠道 51
3.3.4 使用者成本的补偿对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矿区居民的利益分配 55
3.4 非再生资源勘探开采成本补偿的理论模式 59
3.4.1 矿业权交易市场 59
3.4.2 矿产品市场 59
3.5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外部环境成本的补偿 60
3.5.1 采矿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事后补偿方式 60
3.5.2 事前的损害补偿方式——庇古税 69
3.5.3 社会补偿:超越“污染者付费”原则 69
3.5.4 各级政府对环境成本的补偿 73
3.6 小结 75
第4章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国际经验 77
4.1 国外非再生资源的产权安排 77
4.1.1 国外非再生资源所有权安排 77
4.1.2 国外矿业权设置及其补偿体系 79
4.2 矿租的征收方式及分配 83
4.2.1 以规范的矿租形式实现使用者成本补偿 83
4.2.2 能源富集区政府与居民对矿业租金的分享 88
4.3 矿业权价值补偿的国际经验 92
4.4 对资源型产品的市场化定价 96
4.5 国外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环境成本的补偿 98
4.5.1 通过综合环境管理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环境治理义务 98
4.5.2 事后的损害赔偿制度 103
4.5.3 社会补偿的各种形式 105
4.5小结 110
第5章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现状及价值损失 111
5.1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现状 111
5.1.1 石油 112
5.1.2 天然气 113
5.1.3 煤炭 114
5.2 陕北地区煤、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损失 116
5.2.1 采收率低,“采富弃贫”现象严重 116
5.2.2 资源耗竭速度过快 118
5.2.3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测算 119
5.3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成本评估 122
5.3.1 水资源的占用与污染 123
5.3.2 大气污染 126
5.3.3 土地被占用和破坏的成本 127
5.3.4 地质灾害、荒漠化、污染事故 130
5.3.5 用条件估值法估算外部环境成本 133
5.4 小结 135
第6章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产权界定与价值补偿 137
6.1 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137
6.1.1 中央企业垄断开发的传统制度 137
6.1.2 多元化开采主体的形成 138
6.1.3 资源开采主体的上收趋势与产权纷争 140
6.2 不同类型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率与生态补偿绩效比较 142
6.2.1 不同类型企业生产效率的比较 142
6.2.2 不同类型企业制度效率的比较 145
6.2.3 不同类型企业环境破坏及补偿的比较 147
6.3 非再生资源产权制度的效率与公平评判 148
6.3.1 产权界定有待清晰 149
6.3.2 中央企业垄断矿业权,可执行性差 151
6.3.3 产权的不安全、不稳定 155
6.4 非再生资源的产权安排——模式选择 156
6.4.1 非再生资源产权安排与所有权价值补偿的理想模式 158
6.4.2 非再生资源产权安排与所有权价值补偿的现实模式 159
6.5 小结 163
第7章 陕北非再生资源价值损失的制度根源:管理体制及政策因素 165
7.1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使用者成本补偿不足 165
7.1.1 矿业权价款的收取与使用有待规范 166
7.1.2 现行资源税的设计缺陷 167
7.1.3 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设计缺陷 170
7.2 现行矿业权价值补偿模式的缺陷 172
7.2.1 税制与成本核算的缺陷 172
7.2.2 矿业权合法交易的萎缩与非法交易的并存 174
7.2.3 资源价格管制 178
7.3 现行环境成本补偿模式及其缺陷 181
7.3.1 谈判型补偿交易效果不佳 181
7.3.2 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182
7.3.3 环境税、复垦保证金等未能充分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185
7.3.4 禁制原则的执行率低 188
7.3.5 社会补偿缺位 189
7.3.6 国家补偿缺位 189
7.4 资源价值补偿的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192
7.4.1 行政管理体制有待协调 192
7.4.2 环境执法不力 193
7.5小结 196
第8章 我国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模式构建 197
8.1 非再生资源使用者成本补偿的模式构建 197
8.1.1 矿业权的有偿取得 197
8.1.2 进一步完善资源税税制 200
8.1.3 资源补偿费改革 201
8.1.4 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 202
8.1.5 矿区居民对矿业租金的分享机制 203
8.2 非再生资源勘探开采成本的补偿模式 205
8.2.1 对勘查投入的经济激励政策 205
8.2.2 发展完善矿业权交易 207
8.2.3 矿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208
8.2.4 资源的就地转化 210
8.3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环境成本的补偿模式构建 211
8.3.1 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落实企业的出资义务和赔偿责任 211
8.3.2 探索社会化的损害补偿模式 214
8.3.3 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成本补偿 217
8.4 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总体模式与实施 220
8.5 营造资源价值补偿的良好外部环境 224
8.5.1 完善法制,统一规划 225
8.5.2 强化行政监管 226
8.6 小结 228
后记 229
参考文献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