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1.“城中村”概念界说 1
2.“城中村”的问题表现 4
3.“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 9
4.“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与实践 18
二 相关文献研究 22
1.关于城市边缘区 24
2.边缘区问题综述 26
3.“城中村”研究 35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说明 47
1.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47
2.经验研究的理论限度 49
3.个案与典型 51
4.过程与事件 53
5.问卷与访谈 54
第二章 前屯改制的背景事件 57
一 “五年大变样”与近郊城市化 57
1.济南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57
2.“槐荫模式”浮出水面 61
3.改制试点——前屯居 66
二 上访:“城中村”问题的凸显与展开 68
1.事件的产生 68
2.相对剥夺与利益冲突 72
3.乡村治理的问题化 78
三 旧村改造:利益结构的调整与转化 83
1.拆迁安置与普遍受益 83
2.土地流转的制度空间 89
3.村庄改造的社会成本 95
4.集体经济的“非市场化”走向 105
第三章 前屯改制的内容设置 116
一 “虚拟式”股份公司制 116
1.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解决方案 116
2.前屯的股份公司制 124
3.集体产权的社会边界 131
4.制度安排的两重性 139
二 “乡村社区的单位化” 144
1.关于“单位制”的一般解释 144
2.“村庄单位化”的成因 149
3.前屯的“拟单位化”及其消解 154
三 “家族企业”的内部安排 160
1.前屯企业的“家族化” 160
2.“派系结构” 166
3.家族文化与特殊主义 174
第四章 前屯改制的动机与结果 179
一 精英治理的问题破解 179
1.从个体理性到法人行动 179
2.精英更迭与富人参政 183
3.制度转化与牟利空间 190
二 村民收益及其现代性 198
1.“集体行动的逻辑” 198
2.事实收益与风险承担 208
3.前屯居民的现代性 215
三 政权延伸的预期与实效 226
1.“国家政权建设” 226
2.基层断裂与代理缺失 232
3.群体疏离与社区闭合 238
第五章 前屯改制的社区走向 243
一 改制意义与地权转化 243
1.改制的“隐性价值” 243
2.地权转化的现实意义 246
二 企业的社区性与现代化 249
1.乡镇企业的社区性 249
2.企业现代化的“二元悖论” 253
三 从“村改居”到“居改社” 256
1.城市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实质 256
2.三种自治与两重过渡 260
3.“城中村”新型社区建构的现实阻碍 266
第六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72
一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 272
1.二元社会保障体制 272
2.失地农民的产生 275
3.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278
二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280
1.制度化特征 280
2.问题的成因 287
3.制度建构的必要性 290
三 前屯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 300
1.现实困境 300
2.“三位一体”主体建构模式 305
3.主体互动的功能定位 307
4.地方政府的角色期待 309
第七章 理论视角与深层透视 311
一 村(居)改制的研究视角 311
1.制度—变迁的视角 313
2.行动—结构的视角 316
3.场域—互动的视角 319
4.网络—嵌入的视角 322
二 制度变迁及其“嵌入性” 326
1.“产权”与“外部利润” 326
2.“嵌入性”制度安排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