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时间系统 3
第一章 自然语言中时间信息配置的总模板 3
1 寻求更基本的范畴 3
2 从源头说起:时间系统的认知历史 7
2.1 原始的时间知觉及先验的时间范畴 7
2.2 两种记忆方式——内容寻址与位置寻址 10
2.3 第一次质的飞跃——内容寻址过渡为位置寻址 12
2.4 第二次质的飞跃——亲历之外又有非亲历 13
3 人类语言时间模型 15
3.1 外部时间世界和内部时间性质 15
3.2 事件陈述 17
3.3 时间认知窗口与地址陈述 18
[附录]对亲历、非亲历两层次存在的证明——现实情态问题 21
1 什么是现实和非现实? 21
2 标记与事件 23
3 现实向非现实的转化 27
4 一个较复杂的例子——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 28
4.1 “你看1”“我看1”和“你看2”的语义内容 29
4.2 “你看1”“我看1”和“你看2”的语用条件 32
4.3 “你看1”“我看1”“你看2”的推理与辨析 36
第二章 时空同构及“空间”系统的三大层次 41
1 时空同构 41
2 空间诸层次 44
2.1 空间方向场 45
2.2 空间处所 46
2.3 空间事件 49
2.3.1 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 49
2.3.2 空间处所判断句与处所主题句 52
3 时间诸层次 54
3.1 时间方向场 54
3.2 时间处所 54
3.3 时间事件 56
3.3.1 内部时间和外部时间 56
3.3.2 时间处所判断句与处所主题句 57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向场的认知推理 59
1 已往关于方位推理的研究 59
2 立体空间方向推理的认知规则、路径、策略和原则 61
2.1 方位词、方向场、实体 61
2.2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规则 63
2.3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路径 66
2.4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策略 69
2.5 立体空间方向场认知原则 71
2.5.1 上下认知原则 72
2.5.2 前后认知原则 72
2.5.3 左右认知原则 73
2.5.4 蕴涵认知原则 73
3 线性空间与时间方向推理的认知规则、路径和原则 75
3.1 线性空间与时间方向场认知规则 76
3.2 线性空间与时间方向场认知路径及认知原则 77
3.3 线性空间、时间和抽象空间的对应性 78
第四章 时间处所的构造 81
1 参照点结构 82
2 时间实体 83
2.1 从事件表达式到专用时间标记 85
2.2 指示点是否充当链头 88
3 链接方式 91
3.1 零链接和复指实体 92
3.2 部位和区域 100
3.2.1 带“前、后”的链接 100
3.2.2 带“上、下”的链接 111
3.3 范围与领属结构 113
3.3.1 时间范围 113
3.3.2 领属结构 117
3.4 特殊链接:“外——内里中” 119
第二部分 时体理论 127
第五章 时间认知窗口的性质与构造 127
1 时间认知窗口的基本性质 127
2 成组或成段事件陈述中时间认知窗口的构造 130
2.1 事件陈述与时间认知窗口 131
2.1.1 顺接窗口 133
2.1.2 平行窗口 134
2.2 小句中的“主次事件” 136
第六章 从时体的经典定义到时体的认知观 143
1 以往对时体的认识 143
1.1 时体的经典定义 143
1.1.1 第一阶段 143
1.1.2 第二阶段 146
1.1.3 第三阶段 148
1.2 时、体的认知观 158
2 统一的时体系统 161
2.1 狭义的时意义 163
2.1.1 指示点 163
2.1.2 (狭义)时定义及分类 167
2.1.3 过去、未来与现在 169
2.2 狭义的体意义 173
3 认知定义的优点 176
3.1 非完整事件的时 176
3.2 完整问题 179
3.3 参照时间在确定时意义时 182
第三部分 事件的时间结构 187
第七章 事件的层次 187
1 已往关于事件层次性的认识 187
1.1 早期观点 187
1.2 经典定义的多层次观点 189
2 事件的时间结构与对事件的时间结构的观察 191
2.1 时间认知窗口的分层作用 191
2.2 事件与观察的本质统一性 193
2.3 观察的再建构功能 196
3 现代汉语事件层次的划分 201
第八章 事件时间结构的判定 205
1 以往的研究 205
2 判断事件时间结构的三个格式 212
2.1 “(当/在)XP时/的时候”(when XP) 212
2.2 “(在)XP(以/之)前”(before XP) 214
2.3 “(在)XP(以/之)后”(after XP) 215
2.4 瞬间事件与过程化 216
2.5 事件可能有的时间结构 218
3 说在具体考察之前的话 219
3.1 多事件时间结构规则 219
3.2 介词“被”、“把”的影响 223
[附录]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时/前/后”考察 229
1 现代汉语形容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229
2 现代汉语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常见时间结构 240
第九章 典型事件类型及进入“时/前/后”格式的认知机制 261
1 基本倾向 261
1.1 考察的不足之处 261
1.2 分布规律 263
2 控制XP能否进入“(当/在)XP的时间/时”格式的因素 267
2.1 暂态性 267
2.2 突显终结、处所的影响 271
2.3 词化的影响 273
3 控制XP能否进入“(在)XP(以/之)前”格式的因素 274
4 “(在)XP(以/之)后”格式表示的意义 280
4.1 绝对不能表示终结e阶段的 281
4.2 性状程度的影响 281
4.3 语境的影响 285
4.4 决定活动类事件的因素 287
第十章 事件的终结类型及其判断 291
1 事件的“终结”问题 291
1.1 以往对“终结”问题的认识 291
1.2 对终结的进一步讨论及暴露的问题 295
2 积累、伴随与目的 302
2.1 量和结果 302
2.2 三种量界 303
2.3 不同语法成分的量界属性 307
3 终结类型的判别格式 313
4 谓词意义造成的自然终结 319
4.1 谓词造成两类自然终结 320
4.2 变化事件、致变事件和共变事件 323
4.2.1 变化事件 324
4.2.2 致变事件 326
第四部分 时间运算 331
第十一章 “了1”的完形体功能 331
1 “推理主义”语法观 331
1.1 语法范畴是怎样的? 331
1.2 信息编码的两种方式,对应与推理 332
1.3 标记主义与推理主义的对立 335
2 完整与完成 337
3 “了1”研究小史 341
3.1 关于“了1”体意义的争论 341
3.1.1 第一阶段 341
3.1.2 第二阶段 345
3.1.3 第三阶段 348
3.1.4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352
3.2 关于“了1”时意义及时体关系的争论 358
3.2.1 第一阶段 358
3.2.2 第二阶段 358
3.2.3 第三阶段 361
4 “了1”句的体意义和“了1”的体功能 364
4.1 “了1”句的体意义 364
4.2 “了1”句体意义的来源 369
4.2.1 投射规则 371
4.2.2 完形规则 372
4.2.3 时间长度原则 375
4.2.4 “大筐”与“小筐”的辩证法 377
[附录]过去时标记“了1”、“了2”、“过2”在导出体意义时的区别 379
1 “已经……(了2)”、“就……(了2)”、“了2” 379
2 “过2” 384
第十二章 现代汉语句子中时间信息的提取 387
1 对理论框架和研究工作的说明 387
2 第一方案 392
2.1 时间要素的分解 392
2.2 事件类型的分类 394
2.3 运算系统 395
2.4 翻译系统 400
2.5 一组有关时段歧义的例子 411
3 第二方案 416
3.1 时间要素及翻译方法 416
3.1.1 时间处所的形式化 416
3.1.2 事件的形式化 424
3.1.3 反映事件关系的格式 428
3.2 运算 431
3.2.1 运算机制 431
3.2.2 实例演示 435
参考文献 440
符号 480
术语索引 482
后记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