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1
二、中医内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1
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与命名 4
四、中医内科疾病辨治的基本原则 6
五、中医内科临证的基本方法 10
各论 13
第一章 肺系病证 13
第一节 感冒 13
第二节 咳嗽 22
第三节 喘证 32
第四节 哮病 41
第五节 肺痈 50
第六节 肺痨 58
第七节 肺胀 67
第二章 心系病证 77
第一节 心悸 77
第二节 胸痹 87
附:真心痛 99
第三节 不寐 101
附:健忘 108
第四节 眩晕 110
第四节 中风 119
第六节 痫病 134
第七节 癫狂 141
第八节 痴呆 149
第九节 厥证 157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166
第一节 胃痛 167
附:胃痞 177
第二节 呃逆 179
第三节 呕吐 186
附:吐酸 195
附:嘈杂 196
第四节 腹痛 196
第五节 噎膈 205
附:反胃 213
第六节 泄泻 213
第七节 痢疾 222
第八节 便秘 231
第九节 虫病 238
附:蛔厥 245
第四章 肝胆病证 247
第一节 黄疸 247
第二节 胁痛 256
第三节 胆胀 262
第四节 积聚 268
第五节 鼓胀 274
第五章 肾系病证 282
第一节 水肿 282
第二节 淋证 291
附:尿浊 301
第三节 癃闭 302
第四节 遗精 311
附:阳痿 316
附:早泄 318
第五节 耳鸣、耳聋 320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328
第一节 郁证 328
第二节 血证 337
第三节 汗证 357
第四节 消渴 364
第五节 内伤发热 372
第六节 虚劳 381
第七节 瘿病 392
第八节 肥胖 399
第九节 癌病 407
第七章 经络肢体病证 425
第一节 头痛 426
第二节 痹证 434
第三节 痿证 443
第四节 腰痛 452
第五节 颤证 459
附录 方剂名录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