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 经济林的概念 1
2 我国经济林概况 2
3 经济林的再认识 3
4 世界经济林概况 6
5 中国经济林走向世界 7
6 经济林栽培学的学习任务 8
第1章 中国经济林木资源分类与分布 9
1.1 中国林木资源 9
1.1.1 植物资源和森林资源 9
1.1.2 经济林资源 11
1.2 经济林木分类 14
1.2.1 分类依据和沿革 14
1.2.2 分类结果 14
1.3 中国经济林木分布 16
1.3.1 植物自然分布规律 16
1.3.2 中国经济林木分布 17
第2章 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规律 21
2.1 生长与发育 21
2.1.1 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21
2.1.2 生长与发育的规律 22
2.2 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 22
2.2.1 生命周期的概念 22
2.2.2 经济树木生命周期的划分 23
2.3 经济树木年周期 25
2.3.1 物候概述 25
2.3.2 根系生长期 26
2.3.3 萌芽和展叶期 27
2.3.4 花芽分化、开花和结实期 27
2.3.5 新梢生长期 29
2.3.6 落叶期和休眠期 30
2.3.7 经济树木的各个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30
2.4 经济树木生长发育的分析 31
2.4.1 发育研究法 31
2.4.2 生长分析法 32
第3章 经济树木生长发育与环境 34
3.1 环境的概念 34
3.1.1 环境的客观性 34
3.1.2 生态环境 34
3.2 中国自然环境特点 35
3.2.1 地貌 35
3.2.2 河流、湖泊和岛屿 36
3.2.3 土地与土壤 36
3.2.4 气候 40
3.3 生态环境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44
3.3.1 环境资源 44
3.3.2 生境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45
3.3.3 经济树木对生境的适应 47
3.3.4 生境因素间的关系 48
3.4 生境因素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49
3.4.1 地貌与经济树木生长 49
3.4.2 土壤与经济树木生长 50
3.4.3 大气与经济树木生长 61
3.4.4 水与经济树木生长 64
3.4.5 光与经济树木生长 66
3.4.6 温度与经济树木生长 69
第4章 种子 72
4.1 种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72
4.1.1 概念 72
4.1.2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73
4.1.3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75
4.1.4 种子成熟 75
4.2 种子质量检验 76
4.2.1 种子来源 76
4.2.2 种子质量检验 77
4.3 种子贮藏原理 87
4.3.1 种子的自然寿命 87
4.3.2 种子贮藏原理 88
4.3.3 影响种子贮藏的环境因子 88
4.4 种子的贮藏方法 92
4.4.1 干藏 92
4.4.2 湿藏 93
4.5 种子的调拨和运输 94
4.5.1 种子调拨 94
4.5.2 种子运输 95
第5章 苗圃 96
5.1 苗圃的规划设计 96
5.1.1 苗圃地的选择 96
5.1.2 苗圃地规划设计 99
5.1.3 建立苗圃技术档案 101
5.2 苗圃地耕作 101
5.2.1 圃地耕作的生态学基础 101
5.2.2 圃地耕作 102
5.3 实生苗的培育 104
5.3.1 概述 104
5.3.2 播种前种子处理 104
5.3.3 破除种子休眠 106
5.3.4 播种 108
5.3.5 圃地种子萌发 110
5.4 无性繁殖苗的培育 114
5.4.1 概述 114
5.4.2 扦插繁殖 115
5.4.3 嫁接 122
5.5 容器育苗 133
5.5.1 概述 133
5.5.2 容器的种类与制作 133
5.5.3 排杯和播种 135
5.5.4 容器育苗的应用和管理 136
5.6 苗木管理 136
5.6.1 苗木遮荫 136
5.6.2 灌溉 137
5.6.3 施肥 137
5.6.4 松土除草 144
5.6.5 病虫防治 145
5.7 苗木出圃 145
5.7.1 苗木出圃规格 145
5.7.2 苗木调查 146
5.7.3 出苗和修剪 149
5.7.4 苗木分级、检验、假植 150
5.7.5 苗木包装、运输与贮藏 151
第6章 工厂化育苗 153
6.1 植物组织培养 153
6.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和特点 153
6.1.2 实验室设计和主要仪器设备 154
6.1.3 培养基的组成和配制 156
6.1.4 林木组织培养 159
6.2 林木工厂化育苗 164
6.2.1 育苗设施 164
6.2.2 节水灌溉系统 168
6.2.3 育苗辅助设备 169
第7章 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 172
7.1 栽培区划的意义、依据和原则 172
7.1.1 区划的意义 172
7.1.2 区划分级和依据 173
7.1.3 区划原则 173
7.2 栽培区划 175
7.3 分带简介 178
第8章 经济林栽培 185
8.1 目的、意义及与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关系 185
8.1.1 目的和意义 185
8.1.2 与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关系 185
8.2 中国传统林业技术的现代意义 186
8.2.1 传统林业技术 186
8.2.2 传统林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 187
8.2.3 现代林业 188
8.3 经济林营造布局 188
8.3.1 规划布局的意义 188
8.3.2 基地建设 189
8.4 中国经济林的林地种类 191
8.4.1 平地 191
8.4.2 盆地 191
8.4.3 丘陵 192
8.4.4 高原 192
8.4.5 山地 192
8.4.6 景观地貌 193
8.4.7 农家庭园经济林业(庭园经济林) 195
8.5 宜林地选择 196
8.5.1 宜林地选择的意义 196
8.5.2 宜林地选择的方法 196
8.6 林地整理 202
8.6.1 整地的目的和任务 202
8.6.2 整地方法 202
8.6.3 林地水土保持 205
8.7 栽培良种化 208
8.7.1 概述 208
8.7.2 良种化的意义 208
8.7.3 经济林木良种的概念和标准 209
8.7.4 良种化的策略 210
8.8 栽培技术 211
8.8.1 栽培密度 211
8.8.2 栽培季节 213
8.8.3 栽培方法 214
8.8.4 创建立体复合栽培经营模式 215
8.8.5 混交林 217
8.8.6 配置授粉树种 217
8.9 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管理 218
8.9.1 概述 218
8.9.2 生态系统管理的意义和要求 219
8.9.3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220
8.10 现有低产林改造 238
8.10.1 概述 238
8.10.2 改造技术措施 238
第9章 整形与修剪 240
9.1 整形与修剪的意义 240
9.1.1 整形 240
9.1.2 修剪 240
9.2 整形与修剪的生物学原理 241
9.2.1 林木的抽枝特性 241
9.2.2 整形修剪对林木生长和结实的作用 242
9.2.3 修剪对树体营养物分配和运输的影响 243
9.2.4 经济林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43
9.3 整形的原则和方法 243
9.3.1 整形的原则 243
9.3.2 整形的方法 244
9.3.3 树体结构分析 247
9.4 修剪的原则和方法 249
9.4.1 修剪的基本知识 249
9.4.2 修剪的意义和原则 253
9.4.3 修剪的方法 253
9.4.4 结果量的调节 258
第10章 设施栽培 260
10.1 概述 260
10.1.1 定义 260
10.1.2 发展简史 260
10.1.3 塑料棚发展前景 261
10.2 塑料薄膜棚的构建 261
10.2.1 塑料薄膜棚的种类 261
10.2.2 塑料薄膜大棚的结构 262
10.3 塑料薄膜大棚的性能 266
10.3.1 塑料薄膜大棚的光照 266
10.3.2 塑料薄膜大棚的温度 269
10.4 塑料薄膜大棚栽培方法 270
10.4.1 栽培种类与品种的选择 270
10.4.2 栽培技术 271
10.5 塑料薄膜大棚的管理 272
10.5.1 湿度 272
10.5.2 大棚内土壤管理及其调控 272
10.5.3 大棚内的气体 273
10.5.4 大棚内保温 274
10.5.5 大棚内病虫防治 274
10.6 遮阳网 275
10.6.1 遮阳网的种类 276
10.6.2 遮阳网的作用 276
第11章 木本油料 278
油茶 278
油橄榄 288
椰子 293
文冠果 298
毛梾 299
元宝枫 302
油桐 303
千年桐 309
乌桕 310
山苍子 316
第12章 干鲜果 320
核桃 320
山核桃 326
薄壳山核桃 331
湖南山核桃 336
香榧 339
腰果 342
巴旦木 345
阿月浑子 349
榛子 353
银杏 358
板栗 365
锥栗 370
枣树 374
沾化冬枣 381
柿树 383
甜柿 387
无花果 394
柚 397
砀山梨 402
猕猴桃 408
杨梅 413
杧果 418
阳桃 422
番木瓜 425
黄皮 429
石榴 431
李 436
山楂 440
杏 443
仁用杏 447
第13章 中药材 452
杜仲 452
厚朴 458
山茱萸 460
枸杞 465
辛夷 469
槟榔 473
第14章 调料、饮料、蔬菜 476
八角 476
肉桂 481
花椒 484
咖啡 488
绞股蓝 491
大叶冬青 493
沙棘 496
西番莲 500
余甘子 503
刺梨 507
竹笋类 510
香椿 518
第15章 工业原料 522
漆树 522
黑荆树 527
白蜡树 530
盐肤木 532
紫胶虫寄主树钝叶黄檀 537
棕榈 540
蒲葵 543
青檀 544
杞柳 549
参考文献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