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设计与应用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时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644142
  • 页数:853 页
图书介绍:本手册汇集、筛选了国内外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标准,并进行了新的综合,旨在为人机工程原理应用于工程设计实际提供指导,并提供具体的设计准则、设计方法、设计数据和应用实例。其内容涵盖了普通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视觉显示系统、操作系统、通信系统、报警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界面、控制室、工作站、工作环境、人机系统总体、可靠性、安全性等的设计,人机系统评价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

第一篇 人机工程设计基础 3

第1章 概论 3

1.1 人机工程学概述 3

1.1.1 基本概念 3

1.1.2 人—机—环境系统 3

1.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畴 4

1.1.4 人机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6

1.1.5 人机工程学发展概况 7

1.2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9

1.2.1 工作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9

1.2.2 工作空间和工作设备设计原则 10

1.2.3 工作环境设计原则 11

1.2.4 工作过程设计原则 12

1.3 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 12

1.3.1 概述 12

1.3.2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12

1.3.3 策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 13

1.3.4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活动 14

1.3.5 符合性 17

1.3.6 可用性评价报告结构示例 18

1.4 产品和工作系统的可用性 18

1.4.1 可用性的框架和目标 19

1.4.2 使用背景 19

1.4.3 可用性测量 20

1.4.4 设计期间的可用性规范和评估 21

1.4.5 可用性测量的示例 21

1.4.6 可用性要求规范的示例 23

1.5 人机工程学原则的工程化应用 25

1.5.1 面向“X”的设计和应用 25

1.5.2 人机工程标准化工作 26

第2章 作业中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应用 28

2.1 人的心理现象 28

2.1.1 心理过程 28

2.1.2 个性心理 30

2.1.3 心理状态 31

2.2 行为 33

2.2.1 人的行为实质 33

2.2.2 行为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 33

2.2.3 激励 34

2.2.4 群体凝聚力 36

2.2.5 人际关系 36

2.3 人的信息接收加工和输出过程 37

2.3.1 概述 37

2.3.2 人的信息接收 38

2.3.3 人的信息加工 42

2.3.4 人的信息输出 45

2.4 作业疲劳 48

2.4.1 工作负荷 48

2.4.2 心理负荷 49

2.4.3 应激 50

2.4.4 精神疲劳 51

2.4.5 作业疲劳的测定 52

2.5 心理测验与人员选拔 55

2.5.1 心理测验概述 55

2.5.2 智力测验 58

2.5.3 性向测验 59

2.5.4 心理量表 61

2.5.5 行为测量 68

2.6 有关心理负荷的人机工程设计原则 72

2.6.1 一般设计原则 73

2.6.2 预防心理疲劳的设计原则 74

2.6.3 预防类疲劳态的设计原则 76

第3章 人体测量及人体尺寸的运用 79

3.1 工程人体测量与测量方法 79

3.1.1 工程人体测量 79

3.1.2 人体尺寸测量 79

3.1.3 人体测量基础项目与测量方法 80

3.1.4 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 84

3.2 人体参数 85

3.2.1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85

3.2.2 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92

3.2.3 人体主要参数计算的经验公式 95

3.3 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 98

3.3.1 人体各个尺寸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 98

3.3.2 人体尺寸的分析及应用时需考虑的因素 99

3.3.3 运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原则 100

3.3.4 人体尺寸修正量及功能尺寸的确定 104

3.3.5 人体模板及其应用 106

3.4 工作岗位尺寸的设计原则 113

3.4.1 工作岗位尺寸的类型 113

3.4.2 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113

3.4.3 与作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113

3.4.4 工作岗位尺寸的设计 114

第二篇 人机界面设计 121

第4章 视觉显示系统 121

4.1 视觉和视觉机能 121

4.1.1 视觉 121

4.1.2 视线 123

4.1.3 视野 124

4.1.4 视角与视距 125

4.1.5 视力(视敏度) 126

4.1.6 视觉机能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27

4.2 视觉信号 128

4.2.1 信号的分类 128

4.2.2 视觉信号的感知 129

4.2.3 信号与操作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视区划分 130

4.2.4 信号的对比度和视(认)度(可见度) 131

4.2.5 视觉信号的编码 133

4.2.6 视觉信号表面色和灯光信号色 136

4.3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设计 138

4.3.1 视觉显示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138

4.3.2 模拟式显示器 139

4.3.3 透射照明显示器 142

4.3.4 功能集成式显示器 144

4.3.5 屏幕显示器 144

4.3.6 其他显示器 146

4.3.7 显示器的信号解释设计 148

4.3.8 显示器的选用 148

4.4 字符和图形符号的设计 152

4.4.1 符号及其分类 152

4.4.2 文字符号设计 153

4.4.3 图形符号设计总则 156

4.4.4 产品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 157

4.4.5 设备用图形符号 159

4.4.6 标志用图形符号 161

4.4.7 图形标志 169

4.5 作业的视觉工效 174

4.5.1 信号因素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174

4.5.2 视觉生理因素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175

4.5.3 视错觉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176

4.5.4 环境因素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179

4.5.5 视觉效果的评价 180

第5章 通信系统 184

5.1 概述 184

5.1.1 人—机系统中的通信系统 184

5.1.2 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发展 184

5.1.3 通信系统的分类 186

5.1.4 通信系统人机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 187

5.2 听觉信号系统 189

5.2.1 听觉信号的感知 189

5.2.2 听觉信号编码 191

5.2.3 听觉显示器 192

5.3 语言通信系统 194

5.3.1 语言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设计步骤 194

5.3.2 语音信号的特征 196

5.3.3 语言听觉 197

5.3.4 语音的质量评价——语言的清晰度或可懂度 200

5.3.5 噪声环境下的语言通信 203

5.3.6 语言通信网 204

5.3.7 广播系统 210

5.4 人—机语音通信系统 211

5.4.1 概述 211

5.4.2 语音合成 212

5.4.3 语音识别 214

5.4.4 语音增强 221

5.4.5 人工神经网络在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221

5.5 非语言通信 223

5.5.1 文本通信基础 223

5.5.2 文件体系和文件模板化 227

5.5.3 文本通信(数据通信)系统 232

5.6 多媒体通信 236

5.6.1 概述 236

5.6.2 人与人之间的音频视频应用 238

5.6.3 CSCW共享工作空间 239

5.6.4 工作场所的音频—视频发送 240

5.6.5 音频—视频会议 240

5.6.6 多媒体电子邮件 241

5.6.7 网络超文本和超媒体 241

5.6.8 虚拟现实 243

5.7 系统专业通信业务的基本考虑 244

5.7.1 概述 244

5.7.2 系统通信业务及其要求 244

5.7.3 系统通信的传输介质与通信方式 248

5.7.4 通信网监测系统 249

5.8 信息编码与检索 250

5.8.1 概述 250

5.8.2 信息分类 251

5.8.3 信息编码 252

5.8.4 编制代码的导则 255

5.8.5 各种信息分类编码方法的优缺点 257

5.8.6 信息检索 258

5.9 通信系统人机工程设计步骤 260

5.9.1 第一阶段——任务分析 260

5.9.2 第二阶段——概念设计 261

5.9.3 第三阶段——详细设计 262

第6章 操作系统 264

6.1 控制作业的空间范围 264

6.1.1 坐姿操作手功能可及范围 264

6.1.2 控制台台面上坐姿手操作区的划分 265

6.1.3 立姿操作手可及范围和操作区的划分 265

6.1.4 倾斜式作业面 266

6.1.5 脚的作业区域 267

6.2 生物力学和触觉机制 268

6.2.1 人体运动与生物力学 268

6.2.2 操纵力 270

6.2.3 姿势 272

6.2.4 触觉显示机制 274

6.3 控制器的几何定向与运动方向 275

6.3.1 几何定向 275

6.3.2 三维方向和运动方向 276

6.3.3 控制器的操作方向 276

6.3.4 手动控制机构操作方向的标记 277

6.4 控制器设计和选用的一般原则 278

6.4.1 控制器的编码 278

6.4.2 控制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279

6.4.3 控制器的类型及其主要参数 283

6.4.4 常用控制器特点及其选用要点 287

6.5 手动控制器设计、选用的程序 291

6.5.1 手动控制器的基本要素 291

6.5.2 控制器的一般选用过程 291

6.5.3 控制器的初步选择 292

6.5.4 控制器的选定 295

6.6 人机界面(MMI)操作规则 298

6.6.1 基本规则 298

6.6.2 操作顺序 299

6.6.3 操作件的特殊应用要求 299

第7章 显示—控制系统和报警系统 301

7.1 显示—控制系统要求 301

7.1.1 显示—控制系统 301

7.1.2 显示器、控制器及相互作用 301

7.1.3 显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02

7.2 显示—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304

7.2.1 基本要求 304

7.2.2 概念设计 304

7.2.3 详细设计 305

7.2.4 系统评价 310

7.3 面板和屏面的布局设计 310

7.3.1 基本原则 310

7.3.2 显示控制的相应性 312

7.3.3 面板布局中的编组技术与功能区域表达 315

7.3.4 面板布局中的构图设计 317

7.3.5 标记(标牌)设计要求 323

7.4 显示器和控制器的编码原则 324

7.4.1 编码的基本方法 324

7.4.2 视觉代码 326

7.4.3 听觉和触觉代码 328

7.4.4 应用要求和示例 329

7.5 报警系统设计方法 335

7.5.1 报警系统及其技术要求 335

7.5.2 报警系统设计程序 338

7.5.3 报警系统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应用规范 344

7.5.4 操作员响应系统——报警控制系统 346

7.5.5 报警系统设计评审 348

7.6 报警系统的技术设计 349

7.6.1 险情听觉信号设计 349

7.6.2 险情视觉信号设计 352

7.6.3 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设计 353

7.6.4 紧急撤离听觉信号设计 356

7.6.5 应急声系统 357

7.6.6 应急照明系统 359

第8章 人—计算机硬件界面设计 363

8.1 人—计算机界面的人机工程学要求 363

8.1.1 人—计算机界面的要求 363

8.1.2 视觉显示终端(VDTs)及其工作站 364

8.1.3 用VDTs进行显示的优点和缺点 364

8.1.4 对VDTs的基本要求 365

8.2 基于VDT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任务设计 365

8.2.1 任务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365

8.2.2 设计要求的确定 365

8.2.3 制定实施计划 366

8.2.4 系统的评估和维护 366

8.3 VDTs设计的前提条件 366

8.3.1 影响设计的因素 366

8.3.2 预期目的和用途 367

8.3.3 主用户 367

8.3.4 可靠性要求或失效准则 367

8.3.5 系统性能要求 367

8.3.6 针对信息需求而采用不同的设计程序 368

8.4 视觉显示格式的设计 368

8.4.1 总体设计 368

8.4.2 一般要求 369

8.4.3 实施 370

8.5 VDTs组件的设计要求 370

8.5.1 视觉显示器 370

8.5.2 输入设备 374

8.6 视觉显示器的使用和评价 378

8.6.1 视觉显示器信息的调用方法 378

8.6.2 视觉显示器的评价 378

第9章 人—计算机软件界面设计 379

9.1 软件的人机工程学要求 379

9.1.1 软件设计的心理学因数 379

9.1.2 软件维护界面要求 382

9.1.3 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的要求 384

9.2 人—计算机对话原则 385

9.2.1 总则 385

9.2.2 任务的适宜性 385

9.2.3 自我描述性 385

9.2.4 可控性 386

9.2.5 与用户期望的符合性 386

9.2.6 容错性 387

9.2.7 适宜个性化 387

9.2.8 适宜学习 388

9.3 菜单对话方式 388

9.3.1 菜单对话方式的适用范围 388

9.3.2 菜单结构 388

9.3.3 选项在组内的次序 389

9.3.4 菜单导航 389

9.3.5 选项的选用方式 389

9.3.6 菜单的表达 392

9.4 命令对话方式 394

9.4.1 命令对话方式的应用范围 394

9.4.2 结构与语法 395

9.4.3 命令的表达 395

9.4.4 输入与输出问题 396

9.4.5 反馈与求助 396

9.5 直接操作对话方式 397

9.5.1 概述 397

9.5.2 直接操作对话方式的适用范围 397

9.5.3 通用资料 398

9.5.4 对象的操作 399

9.6 填表对话方式 401

9.6.1 填表对话方式的适用范围 401

9.6.2 填表结构 401

9.6.3 输入问题 402

9.6.4 反馈 403

9.6.5 导航 403

9.7 对话技术的选择和组合 404

9.7.1 对话技术对照表内容 405

9.7.2 对话技术对照表应用实例 405

9.7.3 组合对话技术 405

9.8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设计原则 406

9.8.1 概述 406

9.8.2 多媒体设计原则 406

9.8.3 设计宜考虑的事项 409

9.8.4 设计和开发过程 409

9.9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媒体选择和组合 410

9.9.1 概述 410

9.9.2 媒体选择和组合的一般指南 410

9.9.3 信息类型的媒体选择 412

9.9.4 媒体整合 414

9.9.5 引导用户的注意力 415

9.9.6 若干相关问题的指南 419

第三篇 工作场所设计 431

第10章 控制室的布局设计 431

10.1 控制室布局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431

10.1.1 控制室系统的新概念 431

10.1.2 控制室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433

10.1.3 控制室布局设计的步骤 434

10.1.4 控制室布局设计的一般原则 435

10.1.5 建筑学方面的建议 436

10.2 共享显示屏的布置 437

10.2.1 共享显示屏的类型 437

10.2.2 共享屏布置的一般原则 438

10.2.3 共享屏与控制台的空间关系 439

10.3 工作站的布置与组合 440

10.3.1 控制室内工作站的布置 440

10.3.2 工作站的组合形式 441

10.4 布局设计中的相关要素 444

10.4.1 人员流动和维修的通道 444

10.4.2 控制室的面积 446

10.4.3 工作站与窗户间的位置安排 447

10.4.4 人机界面位置与照明系统的关系 447

10.4.5 辅助控制点和就地控制点的设计准则 449

10.4.6 其他要素的考虑 451

10.5 控制室总体布局设计 452

10.5.1 控制室的布局类型及布局图 452

10.5.2 总体布局设计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453

10.5.3 布局中的技术美学考虑 457

10.5.4 控制室布局实例分析 459

第11章 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 466

11.1 工作站设计 466

11.1.1 工作站设计的基本因素 466

11.1.2 工作站的设计原则 469

11.1.3 工作站的其他要求 471

11.2 控制台设计 472

11.2.1 概述 472

11.2.2 控制台的人机工程设计原则 473

11.2.3 坐姿控制台的结构尺寸 474

11.2.4 立姿控制台的设计 477

11.2.5 应用参考图例 477

11.3 工作座椅设计 478

11.3.1 座椅设计原理 478

11.3.2 座椅设计 479

11.3.3 工作座椅 483

11.3.4 可调式工作座椅的应用 485

11.3.5 不同用途的工作座椅举例 485

第12章 受限空间尺寸和安全距离 488

12.1 受限空间设计总则 488

12.1.1 受限空间的类型 488

12.1.2 受限空间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488

12.2 受限作业空间 488

12.2.1 人体作业的最小空间尺寸 488

12.2.2 双臂作业出入口的最小尺寸 488

12.2.3 单臂作业出入口的最小尺寸 489

12.2.4 单手作业出入口(伸入至腕关节)的最小尺寸 489

12.2.5 手指作业出入口(伸入至第一指关节)的最小尺寸 490

12.2.6 几种作业姿势所需工作区的最小尺寸 490

12.3 受限活动空间 490

12.3.1 作业人员的纵向活动间距 490

12.3.2 作业人员的横向活动间距 491

12.3.3 通道尺寸 491

12.3.4 工作岗位的活动面积 492

12.3.5 人体及肢体的自由活动空间 493

12.4 安全空间 494

12.4.1 概述 494

12.4.2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495

12.4.3 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498

12.4.4 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498

12.4.5 防护屏的安全要求 500

12.4.6 防止烧伤的安全距离 501

12.4.7 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距离 503

12.4.8 防止有害物质和有害因素的安全距离 506

12.5 防电击的安全距离 506

12.5.1 触电事故类型及其防护的一般原则 506

12.5.2 利用遮栏或外壳的完全防护 509

12.5.3 设置阻挡物的部分防护 510

12.5.4 带电部分置于伸臂范围之外的防护 510

12.5.5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的安全距离 511

12.5.6 户内设施操作和维修通道的安全距离 511

12.5.7 户外设施操作和维修通道的安全距离 511

12.5.8 对裸露带电部分的最小接近距离 513

12.5.9 通道出入口和门 514

12.6 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 514

12.6.1 个人心理空间 514

12.6.2 个人领域 515

12.7 两级平面间的通路 517

12.7.1 概述 517

12.7.2 工作平台和通道的要求和尺寸 519

12.7.3 楼梯、阶梯和护栏的要求和尺寸 520

12.7.4 固定式直梯的要求和尺寸 521

12.8 用于机械安全的开口尺寸确定原则 524

12.8.1 通则 525

12.8.2 ISO标准中的人体测量数据 525

12.8.3 全身进入的通道开口尺寸 526

12.8.4 人体局部进入的开口尺寸 527

12.8.5 进入开口的配置 528

第13章 室内工作系统环境要求 531

13.1 照明 531

13.1.1 光及其度量 531

13.1.2 室内工作系统的视觉工效学原则 532

13.1.3 照明准则 533

13.1.4 眩光的限制 535

13.1.5 选择灯具以限制眩光的方法 537

13.1.6 工作场所的照明设计 539

13.1.7 照明的测量 542

13.2 声学环境 542

13.2.1 声和噪声强弱的客观表示法 542

13.2.2 噪声的测量 543

13.2.3 噪声限值 544

13.2.4 噪声控制基本程序 545

13.2.5 噪声状况评价和预测 546

13.2.6 工作场所中噪声控制规划 547

13.3 振动 548

13.3.1 概述 548

13.3.2 全身振动的测量 549

13.3.3 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 551

13.4 热环境 555

13.4.1 环境温度效应及其防护 555

13.4.2 热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 557

13.4.3 代谢产热值 559

13.4.4 服装隔热值 560

13.4.5 至适温度 560

13.4.6 预测处于中等热环境中人对热的感觉和不舒适程度方法 561

13.4.7 推荐的控制室热舒适值 570

13.4.8 使用主观判定量表评价热环境的影响 570

13.5 室内空气环境 572

13.5.1 控制室和机房内的气流组织 573

13.5.2 室内空气污染源及防护措施 573

13.5.3 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575

13.6 室内色彩环境 578

13.6.1 色彩概述 578

13.6.2 颜色体系 580

13.6.3 工作室的色彩设计 586

第四篇 人机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593

第14章 控制中心的总体设计 593

14.1 系统工程与控制中心的人机系统 593

14.1.1 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的运用 593

14.1.2 并行工程方法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595

14.1.3 控制中心的人机系统 597

14.2 人机工程设计原则和程序 599

14.2.1 人机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599

14.2.2 人机工程设计过程 600

14.3 系统功能设计 604

14.3.1 功能设计方法与步骤 604

14.3.2 功能分析 605

14.3.3 任务分析 607

14.3.4 人机功能分配 608

14.3.5 作业分析与设计 612

14.3.6 系统的统一性验证 615

14.4 控制中心总体布局原则 615

14.4.1 控制中心总体布局设计程序 615

14.4.2 控制中心总体布局的几个方面 618

14.4.3 与控制中心相关的工作区和设施 619

14.4.4 控制中心布局的验证 620

14.5 人机系统的容错设计 620

14.5.1 容错设计的必要性 620

14.5.2 差错自动控制技术 621

14.5.3 冗余技术 622

14.5.4 纠错技术 623

14.5.5 防错技术 624

第15章 人机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设计 625

15.1 概述 625

15.1.1 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问题 625

15.1.2 运行和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626

15.1.3 运行和管理系统设计需考虑的诸要素 627

15.2 工作设计 630

15.2.1 职务(工作岗位)设计 630

15.2.2 作业人员配置 631

15.2.3 工时(作息)制度的安排 633

15.3 操作规程设计 636

15.3.1 规程和规程体系 636

15.3.2 各类操作规程内容的构成 637

15.3.3 规程编制过程及要求 640

15.3.4 规程内容的编写 641

15.3.5 规程文本的格式和文体 643

15.4 人员培训和选拔 647

15.4.1 人的技能与能力 647

15.4.2 人员培训 649

15.4.3 模块式技能培训大纲(教材) 653

15.4.4 人员选拔(职业适应性选择) 654

15.5 组织管理和组织建设 664

15.5.1 概述 664

15.5.2 组织失误和组织控制 667

15.5.3 安全文化建设 669

15.5.4 以人为本的团队建设 674

15.5.5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79

第16章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682

16.1 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682

16.1.1 概念 682

16.1.2 系统可靠性模型 682

16.1.3 提高人可靠度的主要环节 684

16.2 人因失误及防止 687

16.2.1 人因失误 687

16.2.2 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688

16.2.3 人的失误概率数据库 693

16.2.4 防止人的失误的措施 693

16.2.5 人因事故纵深防御系统模型 699

16.3 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701

16.3.1 失效模式、后果与严重度分析 701

16.3.2 事件树分析 705

16.3.3 故障树分析基础 705

16.4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评价 710

16.4.1 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710

16.4.2 人—机系统可靠性的分析与评价 711

16.5 系统维修性设计 713

16.5.1 概述 713

16.5.2 维修性设计的一般准则 714

第17章 人机系统安全性分析及设计 722

17.1 一般要求 722

17.1.1 安全工作目标和实施程序 722

17.1.2 安全性设计要求和评价 724

17.2 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实施 725

17.2.1 概述 725

17.2.2 初步危险分析 727

17.2.3 分系统危险分析 731

17.2.4 系统危险分析 732

17.2.5 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 736

17.2.6 职业健康危险分析 739

17.3 常用安全分析方法 739

17.3.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739

17.3.2 故障危险分析 740

17.3.3 故障树分析 741

17.3.4 潜在通路分析 743

17.3.5 区域安全性分析 744

17.4 安全性设计 747

17.4.1 安全性设计思路和方法 747

17.4.2 设计准则 754

17.5 危险及其控制 761

17.5.1 概述 761

17.5.2 选择安全措施的对策 763

17.5.3 通过设计减小风险 764

17.5.4 安全防护 769

17.5.5 使用信息 771

17.5.6 附加预防措施 773

17.6 风险评价的原则 774

17.6.1 总则 774

17.6.2 机器限制的确定和危险识别 776

17.6.3 风险评估 776

17.6.4 风险评定和评价文件 777

第18章 人机系统的评价 779

18.1 评价要点和工作程序 779

18.1.1 评价要点和内容 779

18.1.2 评价时机的选定 779

18.1.3 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 780

18.2 全新型设计的评价 781

18.2.1 功能设计的评价 781

18.2.2 控制室系统的评价 782

18.3 改进型设计的评价 785

18.3.1 改进型设计的特点 785

18.3.2 功能设计的验证和确认 786

18.3.3 控制室系统的验证和确认 786

18.4 评价方法及其选用 787

18.4.1 人机特性评价方法的一般问题 787

18.4.2 评价方法 790

18.4.3 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 792

18.5 控制室某些评价要素分析 793

18.5.1 功能性能评价的分析 793

18.5.2 认知方面的分析 794

18.5.3 典型的评价方法分析 795

18.6 现有控制室人机系统的审查方法 798

18.6.1 审查的目的与范围 798

18.6.2 控制室各主要构成部分的调查 804

18.6.3 控制室审查的数据管理 806

18.6.4 核查表(checklist)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807

18.6.5 访问和问卷法的运用 809

18.6.6 控制室审查的报告文件 811

18.7 人机工程不符合项的评估和设计改进 813

18.7.1 不符合项的记录和改正目标 813

18.7.2 不符合项的评估 813

18.7.3 设计改进的选择 814

18.7.4 设计改进的实施 816

附录1 人机工程设计基本术语及定义 817

1 一般术语 817

2 人体测量术语 825

3 视觉与颜色术语 827

4 信息和显示术语 830

5 控制术语 833

6 控制室环境术语 834

7 安全与报警术语 838

附录2 本手册引用标准明细 841

主要参考文献 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