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内外概况 1
第一节 现代林业的内涵 1
一、现代林业的理论与概念 1
二、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2
(一)功能的多样性 2
(二)发展的科学性 2
(三)社会经济特性 2
第二节 世界林业发展趋势 3
一、可持续发展成为主题 3
二、可持续经营成为主流 4
三、防护林建设 6
(一)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6
(二)美国的“罗斯福工程” 6
(三)日本的“治山计划” 6
(四)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工程” 7
(五)德国的防护林建设 7
(六)芬兰的防护林建设 7
(七)法国的防护林建设 7
四、城市森林建设 7
五、人工林建设 8
六、林产品贸易 9
七、高新技术应用 11
第三节 我国林业发展的方向 1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2
二、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实现快速发展 12
(一)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12
(二)推进林业五大转变 13
(三)实现林业快速发展 13
第二章 江苏现代林业发展背景分析 14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 14
一、行政区划 14
二、经济发展 14
(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14
(二)经济实力日渐增强 14
(三)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14
(四)产业发展不断升级 15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15
(六)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 15
三、人口发展 15
四、城市化进程 17
第二节 自然条件 18
一、地貌地形地势与土壤特点 18
(一)地貌类型 18
(二)地形地势特点 19
(三)土壤分布与特点 19
二、江苏省气候特点 20
(一)气温 20
(二)降水 20
(三)蒸发 21
(四)风速与风向 21
三、河流与湖泊 21
四、自然资源 22
(一)土地资源 22
(二)水资源 23
(三)生物资源 24
(四)矿产资源 26
五、自然灾害 26
六、综合自然区划 28
第三节 历史背景 29
一、水利、水运 29
(一)水利 29
(二)水运 30
二、古代经济 31
(一)农业 31
(二)渔业 32
(三)工商业 32
三、城市的发展 33
四、人文资源 34
(一)历史文化名城 34
(二)古典园林艺术 36
(三)花文化与盆景艺术 38
第四节 环境问题 39
一、水土流失 39
二、土壤盐渍化 40
三、湿地退化 41
(一)围垦导致湖泊湿地面积减少 41
(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2
(三)湿地生态系统污染加剧 43
四、耕地退化 43
(一)土壤养分失衡 43
(二)土壤基础肥力下降 44
(三)物理性状变差 44
(四)耕地污染 44
五、地面水污染 45
六、城市大气污染 46
七、工矿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47
第五节 森林资源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48
一、森林资源现状 48
(一)森林覆盖率 48
(二)主要林种构成 49
(三)主要树种构成 49
(四)林地面积 50
(五)林龄结构 51
(六)活立木蓄积量 52
(七)造林面积 52
二、存在问题分析 53
(一)资源总量贫乏,森林覆盖率较低 53
(二)森林分布不均,生态保障能力弱 53
(三)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分稳定性较差 53
(四)林龄结构 53
第三章 江苏现代林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潜力 54
第一节 林业评价指标及现状 54
一、评价指标的研究意义 54
二、世界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 54
三、我国现代林业评价指标研究 56
第二节 林业现状综合评价 57
一、目的与意义 57
(一)森林在江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57
(二)林业评价的意义 58
二、原理与方法 58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58
(二)指标体系筛选的思路和方法 59
三、指标的建立 60
四、现状评价 61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1
(二)林业工程量化评价 67
第三节 江苏现代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69
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69
二、是实现“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70
三、贯彻中央《决定》的重大行动 71
第四节 现代林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71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 71
二、巨大的土地环境容量 72
三、经济快速发展 73
四、发达的科技教育 74
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74
六、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75
七、深厚的林业基础 77
八、政府的高度重视 78
九、社会的积极参与 78
第四章 江苏现代林业建设的理念与定位 80
第一节 林业建设的理念 80
一、“三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 80
二、“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80
(一)“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含义 80
(二)发展的原则 82
第二节 林业建设的目标 84
一、倍增森林资源总量 84
二、健全森林生态网络 85
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85
四、丰富森林文化内涵 86
第三节 林业建设的定位 87
一、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87
二、促进林业与农业合理配置 88
三、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 88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89
五、促进江苏林业在全国林业中的贡献 90
第四节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量化体系的建立 92
一、城市森林量化体系的建立 93
(一)建立的原则 94
(二)面临的问题 95
(三)城市森林量化指标 97
二、适宜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提出 99
(一)适宜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内涵 99
(二)世界森林覆盖率及其研究现状 100
(三)适宜森林覆盖率研究的意义 102
(四)适宜森林覆盖率计算依据 102
第五节 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树种选择 103
一、树种选择的理念 104
(一)树种选择的理念 104
(二)树种选择的原则 105
二、树种选择的要求 106
(一)乔木选择要求 106
(二)灌木选择要求 107
(三)地被植物选择要求 107
(四)草坪植物选择要求 107
(五)垂直绿化树种选择要求 108
(六)水生植物选择要求 108
三、城市森林建设常用的树种分类 108
(一)根据森林配置的结构层次划分 108
(二)根据植物的功能要求划分 109
第五章 江苏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112
第一节 森林覆盖率内涵 112
一、森林覆盖率评价指标及研究现状 112
(一)指标的评价 112
(二)研究的意义 11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
二、城市森林评价 116
(一)城市森林内涵 116
(二)城市森林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17
(三)城市森林的主要评价指标 118
第二节 适宜森林覆盖率计算依据 120
一、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120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120
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20
四、土地容纳量 120
五、产品需求量 121
六、经济发展 121
七、政策保障 121
第三节 适宜森林覆盖率的确定 121
一、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121
(一)气候 121
(二)空气质量 122
(三)噪音污染 122
(四)城市环境 123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3
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25
(一)洪水与干旱 125
(二)水土流失 126
(三)台风侵袭 128
四、土地容纳量 128
(一)原则与目标 128
(二)决策因子分析与变量设置 129
(三)2010年土地容纳量的约束分析 129
(四)2020年土地容纳量的约束分析 130
(五)土地持续利用的优化配置 130
五、林产品需求量 132
六、经济发展 133
七、法规政策和外部环境 134
第六章 江苏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36
第一节 现代林业发展总体战略 136
一、总体规划布局原则 136
(一)突出区位优势 136
(二)立足林水主体 136
(三)构建生态网络 137
(四)推动产业发展 137
(五)建设城市森林 137
二、结构布局 138
(一)生态保障林体系 138
(二)产业发展林体系 139
(三)文化传承林体系 140
三、空间布局 141
(一)“二群” 141
(二)三网 146
(三)四片 148
(四)一带 149
(五)多点 149
四、典型城市示范——扬州市 150
(一)城市现代林业发展理念 150
(二)扬州市林业发展总体目标 151
(三)扬州市林业发展规划布局 152
第二节 现代林业发展数量指标 154
一、总量指标 154
二、生态保障林体系 154
(一)成片生态林 155
(二)水系防护林 155
(三)道路防护林 157
(四)农田防护林 159
二、产业发展林体系的 160
(一)杨树等板纸一体化基地 161
(二)银杏等林副产品生产基地 161
(三)竹业基地 161
(四)林木种苗花卉基地 161
三、文化传承林体系 162
(一)自然保护区 162
(二)森林公园 162
(三)城市森林 162
(四)村镇绿化 163
第三节 林业十项工程发展战略 165
一、城市森林工程 165
(一)建设范围 165
(二)建设目标 165
(三)主要建设内容 165
二、江河湖海防护林工程 165
(一)建设范围 166
(二)建设目标 166
(三)建设内容 166
三、绿色通道工程 167
(一)建设范围 167
(二)建设目标 167
(三)建设内容 168
四、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168
(一)建设范围 169
(二)建设目标 169
(三)建设内容 169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保护工程 169
(一)建设目标 169
(二)建设内容 169
六、杨树等板纸一体化工程 170
(一)发展目标 170
(二)发展重点 170
七、银杏等林副产品综合利用工程 171
(一)发展目标 171
(二)发展重点 171
八、竹业工程 171
(一)发展目标 171
(二)发展重点 172
九、林木种苗花卉工程 172
(一)发展目标 172
(二)发展重点 172
十、森林旅游工程 173
(一)发展目标 173
(二)发展重点 173
第四节 林业工程总体规划未来实施的建议 174
一、水网建设 174
二、城市森林建设 175
三、造林树种选择和模式配置 176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物种储备 177
第七章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体系 178
第一节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思路 178
一、技术体系 178
二、技术重点 178
(一)信息工程 178
(二)生物工程 178
(三)生态工程 179
三、技术方法 180
四、技术思路 180
第二节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抗逆性树种选择 181
一、城市森林的树种选择 181
(一)原则和思路 181
(二)树种选择 181
二、抗风耐盐树种择优 183
三、公路绿色通道树种选择 184
(一)公路绿色通道树种 184
(二)抗污染树种 185
四、林业生态工程主要造林树种推荐 187
第三节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复合配置技术 191
一、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性配置 191
(一)江河湖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区域性配置 191
(二)农田林网区域性配置 192
(三)中尺度农田林网复合配置 193
(四)海岸防护林体系立地类型划分 195
(五)功能多样的城市森林类型设计 197
(六)不同区域公路绿化配置技术 198
(七)丘陵岗地区域性植被恢复 202
二、现代林业生态工程高效配置技术 204
(一)林带模式择优技 204
(二)小网格农田林网复合配置 205
(三)特困立地育林 206
(四)城市森林构建模式 206
(五)公路绿化带宽度、结构模式 210
(六)丘陵山区植被恢复立体配置 211
(七)丘陵山区植被恢复综合配套技术 212
第四节 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技术 214
一、林带疏透度模型及调控 214
二、农作物倒伏模型及主林带修复 214
三、林冠遮荫调控 216
四、林带树木根系管理 217
五、防护林更新改造 218
(一)抚育采伐年龄 218
(二)抚育采伐技术 218
第八章 江苏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220
第一节 林业产业现状 220
一、江苏省林业产业现状 220
(一)木材加工业 220
(二)林木种苗产业 220
(三)经济林产品生产加工业 220
(四)森林旅游业 221
二、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221
(一)森林经营粗放,资源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221
(二)木材加工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221
(三)非木质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21
(四)林业产业体制不够健全,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不力 221
第二节 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22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22
二、产业重点 222
(一)杨树产业链为主线的林板(纸)一体化产业 222
(二)城市绿化和资源培育为主线的林木种苗产业 222
(三)银杏为主体的优势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产业 222
(四)竹类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竹产业 222
(五)突出江苏森林文化和人文特色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产业 223
三、产业区域布局 223
四、产业发展的技术 223
(一)森林资源培育的技术 223
(二)木材加工的技术 224
(三)优势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224
(四)林木种苗培育的技术 224
第三节 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224
一、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资源培育步伐 224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225
三、培植龙头企业,创立知名品牌 225
四、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225
第四节 林业产业资源培育技术 225
一、人工林定向培育 225
(一)遗传控制(无性系选择) 225
(二)立地控制 226
(三)密度控制 226
(四)栽植材料的选择 227
(五)修枝技术 228
(六)优化栽培模式 228
二、林农复合经营技术 229
(一)海岸带林农复合系统的构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229
(二)低湿地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及可持续经营技术 232
(三)丘陵山区高效林农复合经营及产业化开发技术 235
三、人工林立地生产力维持技术 236
(一)杨树树冠结构与生长的相关性 236
(二)杨树密度作用规律 237
(三)影响南方型杨树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237
(四)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 237
(五)杨树中短轮伐期经营 238
(六)经营措施与杨树立地生产力的维护 238
四、银杏丰产栽培技术 239
(一)银杏叶用园丰产栽培技术 239
(二)银杏果用园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39
第五节 银杏资源加工利用技术 240
一、银杏活性成份提取技术 240
(一)GBE的提取 240
(二)银杏内酯类的分离提取 241
二、聚戊烯醇纯化技术 242
(一)工艺流程 242
(二)浸提和水解 242
(三)精制 242
(四)应用 243
三、银杏烷基酚制备技术 243
四、高含量银杏萜内酯富集技术 244
(一)银杏叶质量对萜内酯提取的影响 245
(二)精制工艺对银杏萜内酯富集的影响 245
(三)精制工艺试验的稳定性 246
五、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变化规律 246
(一)不同产地银杏叶的黄酮苷含量 246
(二)不同树龄银杏叶的黄酮苷含量 247
(三)不同生长期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变化 248
(四)嫁接苗叶中黄酮苷含量 249
第六节 结构用胶合竹材技术 250
一、轻型木结构建筑 250
二、结构胶合竹材技术 251
(一)竹材的采集 251
(二)竹材的分段 252
(三)篾条与分区 255
(四)竹篾的分级 257
(五)竹帘的缝隙与空隙 258
(六)结构胶合竹材的主要产品与性能 260
(七)竹木复合材技术 260
第七节 杨树林板(纸)一体化产业工程技术 261
一、杨树木材密实化生产技术 261
(一)酚醛树脂处理密实化木材密度检测 261
(二)酚醛树脂处理密实化木材材色分析 261
(三)酚醛树脂处理密实化木材力学性能指标检测 263
(四)酚醛树脂处理木材尺寸稳定性分析 264
二、人造装饰薄木制造技术 267
三、香型胶合板制造技术 267
四、室外型中密度纤维板工艺研究 268
五、低成本E1级胶合板用脲醛胶制胶压板技术 268
六、杨树高得率制浆造纸技术 270
(一)用低质纤维原料改善纸浆性能的制浆技术 270
(二)制漂白纸浆技术 270
(三)种组合和比例混合木片均一预浸技术 270
(四)稳定浆质量的磨浆工艺控制技术 271
第九章 江苏数字林业建设思路与框架 272
第一节 数字林业的由来和内涵 272
一、现状与发展趋势 272
(一)国际相关发展现状 272
(二)国内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273
(三)发展趋势 273
二、重要性和作用 273
(一)公共技术体系与平台建设 274
(二)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274
(三)国家数字林业基本框架(如图9-1) 275
第二节 江苏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形势 275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275
二、面临的形势 276
(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276
(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76
(三)林业“两个体系”建设的需要 276
(四)政府决策需要 277
(五)林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277
三、存在的问题 277
第三节 江苏数字林业建设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发展策略 278
一、概述 278
二、总体目标 278
三、指导思想 279
四、发展策略 279
第四节 “江苏数字林业”基本框架和建设任务 279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80
(一)林业信息中心建设 280
(二)局机关大楼局域网建设 281
(三)专网建设 281
二、数据库服务系统 281
(一)森林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库 281
(二)林业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库 281
(三)资源、环境信息基础平台 281
三、系统开发 281
(一)监测与管理系统 282
(二)重大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管理系统 282
(三)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和指挥系统 282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系统 282
(五)重大生态工程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282
(六)重大产业工程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283
(七)林业政务管理系统 283
(八)林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284
第十章 江苏省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 285
第一节 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的系统分析 285
一、江苏现代林业系统的结构分析 285
(一)林业系统总体结构与机理分析 285
(二)林业系统的进一步分解 285
二、江苏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的系统分析 287
(一)现代林业战略目标体系 287
(二)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 289
第二节 林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92
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93
(一)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93
(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293
(三)实行一体化战略,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294
(四)营林业是林业协调发展的保障 294
二、林业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295
(一)林业主导产业的特征与选择标准 295
(二)选择林业主导产业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296
(三)选择和构建林业主导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296
三、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297
(一)影响林业产业布局的因素 297
(二)林业产业布局的调整 298
第三节 江苏森林资源结构优化 299
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保障 299
(一)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的现状 299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99
(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保障对策 300
二、“绿色江苏”用地保障问题 301
(一)林地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301
(二)“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用地保障措施 302
三、森林资源经营模式的调整 303
(一)森林资源经营模式的问题 303
(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对策 304
(三)森林资源多种经营对策 306
四、森林结构的调整 307
(一)森林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07
(二)森林结构的调整 308
第四节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311
一、林业产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11
二、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主要弊端 312
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效与问题 313
(一)成效 313
(二)问题 313
四、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的对策 314
(一)出台有利于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314
(二)清理、规范和管理现存的合同 316
(三)规范林权证和林地使用证的核发 316
第五节 林业税费改革分析 316
一、现行的林业税费政策问题 316
(一)影响了木材生产的正常秩序 317
(二)造成采伐作业设计脱离实际 317
(三)超证采伐林木 317
(四)偷砍偷运现象屡禁不止 317
二、林业税费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318
(一)财政压力、转嫁负担 318
(二)部门争利,林农无奈 318
(三)僧多粥少,超前消费 318
(四)急功近利,短期行为 318
三、林业税费政策改革的建议 318
(一)取消林业“两金一费” 319
(二)对林业企业予以政策扶持 319
(三)严格依法征收 319
(四)稳定农村的林业政策 319
(五)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319
(六)公开收费项目与标准,并实行亮证收费 320
第六节 江苏现代林业融资体系建设 320
一、融资的核心体系 320
(一)政府财政 320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320
(三)林业内部投放资金 321
(四)企业融资 321
(五)个人和集体自筹资金 322
(六)绿色彩票融资 322
(七)社会捐赠 322
二、林业信用融资体系 322
(一)银行信用融资 322
(二)合作信用融资 323
(三)证券信用融资 323
(四)外币市场 323
(五)林业基金 323
三、林业融资政策保障机制 323
(一)融资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323
(二)不同经营类型森林融资保障机制 324
(三)林业产业融资机制 325
第七节 江苏现代林业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325
一、林业法制建设状况 325
(一)完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 325
(二)制定和颁布了江苏省《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 326
(三)制定和颁布了《江苏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 326
(四)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326
二、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经验和做法 327
(一)强调森林的多目的、多功能利用 327
(二)限制森林采伐方式、强化采伐限额 327
(三)最大限度地寻求国民广泛参与森林管理 327
三、完善江苏省和我国林业法制体系 328
(一)加强林业立法 328
(二)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330
(三)加强林业的法制宣传 331
第八节 林业科技现代化建设 332
一、国内外林业科技发展趋势 332
(一)林木育种 332
(二)繁殖技术 332
(三)森林培育 333
(四)林产品加工 333
(五)森林生态环境 333
二、林业科技成果 333
(一)林业科技发展战略 333
(二)林业科技成果 333
三、江苏现代林业科技发展途径 334
(一)技术集成与推广 334
(二)发展高新技术、提高林业科技含量 334
(三)林产品深精加工开发和利用能力 334
(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335
四、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335
(一)强化科技意识 335
(二)完善科技推广网络 335
(三)确保科技投入 335
(四)促进林业科技推广 336
(五)强化质量监管力度 336
(六)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中介机构 336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36
第九节 林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337
一、林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337
(一)林业管理现状 337
(二)存在问题分析 337
二、林业建设人才保障体系 338
(一)林业人力资源的状况 338
(二)林业人才的管理 338
三、林业企业管理现代化 339
(一)确立企业战略管理体系 339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体系 339
(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340
(四)强化营销体系 340
(五)营造企业文化 340
四、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现代化 341
(一)转变职能 341
(二)组织保障 341
(三)管理现代化 342
参考文献 344
附录: 348
附件1 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评审会情况 348
附件2 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355
附件3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的函 357
附件4 国家林业局关于支持实施绿色江苏行动的复函 358
附件5 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 359
附件6 彩图 367
江苏省行政区划图 367
江苏省卫星影像图 368
江苏省地貌类型图 369
江苏省地势图 370
江苏省土壤类型图 371
江苏省植被类型图 372
绿色江苏——森林资源现状图 373
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布局图 374
绿色江苏——江河湖海防护林工程规划示意图 375
绿色江苏——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规划示意图 376
绿色江苏——绿色通道工程规划示意图 377
绿色江苏——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示意图 378
绿色江苏——杨树等板纸一体化工程规划示意图 379
绿色江苏——银杏等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工程规划示意图 380
绿色江苏——林木种苗花卉工程规划示意图 381
绿色江苏——竹产业工程规划示意图 382
绿色江苏——森林旅游工程规划示意图 383
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实施后森林覆被效果示意图(2010年)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