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蕴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层次 6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性 9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理论形态 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14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 2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色 22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诞生 2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成果 26
一、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26
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军事路线 28
三、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 30
四、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组织路线 32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和建设的探索 34
第三节 第一次飞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吸收 35
一、第一次飞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35
二、第一次飞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 3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4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历史地位 4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43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45
三、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4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 50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0
二、社会主义本质 53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5
第三节 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 58
一、邓小平生产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58
二、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 60
第四节 邓小平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63
一、坚持理想信念 63
二、坚持勤奋学习 65
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66
四、坚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8
五、遵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70
六、坚持“两个务必” 7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75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意义 7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 7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7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8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8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核心 8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核心 8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 89
一、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一个战略思想 89
二、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 92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3
四、面对新世纪要有新思路 95
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6
六、社会全面发展 97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开拓 10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 101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101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103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06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 107
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108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要性 11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11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113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16
第三节 正确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 117
一、社会利益矛盾的成因 117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策略 119
三、促进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 122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124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124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品质 126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针对性 127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牲和可操作性 12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 1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131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31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 13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条件 13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因 13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实的需要 13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 14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14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14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144
一、人民群众的实践 144
二、领袖群体的成熟 146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4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 1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 15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动力 15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力 1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 15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15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实践 162
三、群众首创和调查研究 163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 16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化 168
一、马克思主义国情化的内涵 168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168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172
四、重视历史国情与现实国情 175
第二节 以中国做中心 177
一、以中国做中心的含义 177
二、以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为核心 178
三、以中国建设的现实问题为核心 18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184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涵 18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气派 185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188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191
第一节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192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192
二、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95
第二节 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 198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 198
二、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 199
第三节 勇于正视历史和勇于探索与实践 201
一、勇于正视历史 201
二、勇于探索和实践 204
三、研究和解决中国的主要矛盾 20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2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 2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规律性 21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规律性 21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趋势 2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规律 221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21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2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25
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26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概况 229
参考文献 233
一、主要参考书目 233
二、主要参考论文 236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