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 第9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念海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335865
  • 页数:6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史念海先生的论文第九集,主要是对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史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掘了历史地理的社会功能。本书是先生八集之外的最后一本论文集,其中包括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的研究、西安周边地理的历史变迁等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 1

一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之学的师承渊源 1

二 发掘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 5

三 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方法 12

四 徘徊于黄土高原之上,探索治理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方略 20

五 探索司马迁所规定的农牧分界线的推移和稳定,研究中国历史上农牧业消长的趋势 30

六 研究人口稠密地区的形成和演变 40

七 对西北地区长城遗迹的探索 59

八 提倡中国古都学的研究 71

九 阐述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79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 82

地图 100

附图《漆沮图》 100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 101

上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 102

一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符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102

二 西汉中叶黄土高原上有关郡县的设置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分界线向西北的推移 107

三 从事畜牧业民族的内迁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向东南的推移 109

四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逐渐向西回摆 114

五 隋及唐代前期农牧地区分界线恢复到司马迁规划的原来的方位 118

六 唐代中叶以后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又在推移摆动 121

七 金和元时黄土高原上的农耕地区与畜牧地区 130

八 明清时期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大幅度推移 133

下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推移的影响 141

一 司马迁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41

二 黄土高原原的逐渐残破和河流显得浑浊 150

三 黄土高原沟壑的增多和诸原的继续破碎 165

馀论 170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 172

一 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土高原 174

二 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 182

三 隋唐时期的黄土高原 189

四 黄土高原的农耕地区与汉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 205

五 黄土高原所产的马匹与汉唐王朝的军力装备 231

六 黄土高原的地势与拱卫都城的关隘 244

地图 173

附图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范围图 173

附图二 周原地区略图 177

附图三 大原范围推测示意图 180

附图四 汉代黄土高原州郡图 183

附图五 西汉元始时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分布图 185

附图六 汉代泾水、泥水流域图 188

附图七 唐代黄土高原政区图 190

附图八 西晋时期黄土高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杂居图 193

附图九 汉代长安萧关之间道路图 195

附图十 《水经注》中长安城外诸原图 197

附图十一 唐代长安城附近诸原图 201

附图十二 围绕汉长安城的八水及农田水利图 209

附图十三 唐代长安城附近农田水利图 214

附图十四 西汉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及运输路线图 217

附图十五 唐代前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图 218

附图十六 唐代后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运输路线图 220

附图十七 汉代畜牧养马地区图 234

附图十八 唐代畜牧养马地区图 241

附图十九 汉代西北边患及长安周围关隘设置图 248

附图二十 唐代关内道四周关隘图 252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 257

一 蜿蜒西安之南的秦岭 257

二 原的分布及其切割破坏 267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289

一 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 290

二 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 298

三 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 302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308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 327

一“八水绕长安” 327

二 西安附近的重要渠道 336

三 渭水南侧诸支流流量的增减 361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 366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395

一 先秦的城市 395

二 对于适宜建立城市地址的选择 398

三 城市营建的规模 405

四 城市普遍发展的趋势 413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 418

一 《考工记》的来由及《匠人营国》的内容 418

二 早期周人都城的营建 419

三 雒邑的营建及其后成为东周的都城 421

四 齐国的临淄城和鲁国的曲阜城 424

五 侯马古城和郑韩故城所显示的春秋时期都城制度 430

六 楚国纪南城有关交通的设施 433

七 秦国雍城中市的设置 434

八 魏国安邑城的大城和小城 436

九 《考工记·匠人营国》撰著时期的推测 437

地图 422

附图一 东周城址实测图 422

附图二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 426

附图三 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 427

附图四 郑韩故城平面图 431

附图五 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 432

附图六 楚纪南城平面图 433

附图七 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示意图 435

附图八 魏都安邑故城平面图 436

郑韩故城溯源 443

一 郑国东迁对於都城的建置及其在列国并立时所显示的作用 443

二 韩国的崛起及其灭郑和迁都 453

三 郑韩两国对於都城新郑的建置和当前考古工作的发掘 462

四 郑国社稷遗址质疑 473

五 小结 477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 480

一 原始初民的足迹 480

二 秦岭山下渭水诸支流沿岸的原始聚落 483

三 周都丰镐的肇建 491

四 咸阳的兴起和扩建 498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 507

一 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的原委 507

二 陆海中的天府之国 512

三 汉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内外设施 519

四 汉长安城的残破与隳废 544

地图 538

附图:西汉长安城图 538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550

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 563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 571

司马迁与历史地理 571

区域经济地理的具体区划 572

山西、山东两大经济地区中的小区 575

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的经济地区中的小区 581

经济地区中的经济都会 586

馀论 592

地图 594

附图:《史记·货殖列传》区域经济地理图 插页 594

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594

一 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的历史渊源 594

二 方志学的演变 596

三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602

四 方志学今后趋向刍议 606

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611

一 方志演变历程的回顾 611

二 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的关系续说 620

三 历史地理学的继续发展 627

四 历史地理学可以配合方志学共图发展 630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 635

一 上古时期各族活动的地区 635

二 所谓“五胡”的由来及其与汉族的杂居 645

三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650

四 党项族的内迁及其居地 657

五 回族与其他各族的居民和居地 663

《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 671

后记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