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本论文的研究动机 1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3
三、研究思路与章节结构安排 3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5
第一章 宏观的时代背景概括与相关概念分析 8
第一节 纵轴与横轴之间的变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时期宏观的时代背景 8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 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革命 9
三、朝鲜战争和“被抑制”的革命 11
第二节 解读分歧问题 12
一、关于统一战线 13
二、联共、容共、还是合作:关于孙中山与国共合作相关研究解释 18
三、左右合作还是统一运动:关于吕运亨与其解放后活动的解释 22
四、关于上述解读分歧的评价及新视角的提出 25
第二章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28
第一节 国共合作以前的孙中山(1866~1919) 28
一、传统与启蒙 28
二、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浪潮中 33
第二节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1919~1927) 55
一、接触及探索 56
二、刷新与发展 69
三、“矛盾”的深化、“合作”的崩溃 81
第三章 吕运亨与首次统一运动 91
第一节 统一运动以前的吕运亨(1886~1942) 91
一、爱国启蒙时期 91
二、在国外独立运动时期 94
三、在国内独立运动时期 102
第二节 吕运亨与首次统一运动(1943~1947) 106
一、建国的酝酿 106
二、在极端和中庸的浪潮中 110
三、“统合”的挫折、“极端”的胜利 139
第四章 孙中山与吕运亨的政治思想研究 142
第一节 关于“民族” 142
一、“民族”怎么形成(以安德森、史密斯的理论为中心) 142
二、中国近代“民族”概念的采用及变用(以伯伦知理、梁启超、汪精卫为中心) 144
三、孙中山的民族观 148
四、韩国近代“民族”理解的变迁 154
五、吕运亨的民族观 157
第二节 政治民主:关于“民权” 163
一、近代西方的民主主义观(以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弥尔的思想为中心) 163
二、马克思和列宁的民主主义观(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中心) 167
三、孙中山的民主主义观 169
四、吕运亨的民主主义观 173
第三节 经济民主:关于“民生” 178
一、亨利·乔治与马克思的思想比较 178
二、孙中山的民生观 180
三、吕运亨的民生观 184
第四节 关于“亚洲观” 187
一、近代西方人的亚洲观及对其批判的考察 187
二、近代日本人的亚洲观 189
三、孙中山的亚洲观 191
四、吕运亨的亚洲观 197
第五章 孙中山与吕运亨比较 203
第一节 设定为了比较的分析框架 203
第二节 吕运亨眼里的孙中山:两人关系 204
第三节 “合作运动”比较 206
一、“合作运动”成立因素的比较:向心力的侧面 206
二、“合作运动”崩溃因素的比较:离心力的侧面 212
第四节 思想比较 217
一、关于“民族”比较 217
二、关于“民主”比较 218
三、关于“民生”比较 219
四、关于“亚洲观”比较 221
第五节 小结论: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22
结论:对当代的启示 224
附录:孙中山与吕运亨年谱 226
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