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晋宋乐府诗”时段划分的音乐与文学依据 2
二 晋宋乐府诗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
第一章 晋宋乐府诗的文献考察 14
第一节 晋宋乐府诗的文献著录 14
一 《乐府诗集》著录晋宋乐府诗的文献来源 14
二 《乐府诗集》著录吴声、西曲歌辞的特点 20
三 晋宋乐府诗的基本格局 24
第二节 晋宋乐府诗曲题补录和作品辨正 31
一 晋宋乐府诗曲题补录、说明 31
二 晋宋乐府诗辨正 34
小结 42
第二章 晋宋时期的音乐环境与乐府诗的发展方向 44
第一节 晋宋乐府沿革及雅乐建设历程 45
一 东晋“太乐”建制的变动和职能的扩充 45
二 东晋雅乐匮乏的政治背景 49
三 刘宋宫廷乐署的新变 53
四 刘宋雅乐格局的完备 59
五 刘宋雅乐歌辞的“俗化” 61
六 何承天《宋鼓吹铙歌十五首》的仪式雅乐性质 67
第二节 晋宋社会的歌舞娱乐环境与新声的兴起 74
一 晋宋上层社会的音乐活动 74
二 晋宋音乐发展的新方向 78
三 新声的兴起及发展 81
小结 83
第三章 吴声的音乐学与文学研究 85
第一节 吴声的音乐性质与产生方式 86
一 吴声非“吴哥” 86
二 吴声是世俗化的娱乐乐歌 90
三 吴声曲调的音乐来源及与民谣之关系 95
四 一种特殊的制调方式——“曲之变” 99
第二节 吴声的音乐渊源与音乐特点 102
一 吴声渊源于南方民间音乐 103
二 吴声的音乐风格——哀、怨 108
三 “送声”是吴声正曲的一部分 113
四 “同调异体”现象 115
五 吴声的演唱形态 118
第三节 吴声曲题名与音乐之关系 129
一 吴声曲题的命名方式 130
二 《命啸》“十解”与《八解》 135
三 《黄鹄曲》小考 139
第四节 吴声的体式特征 143
一 歌辞的套式用语 144
二 歌辞的模拟仿制 150
三 歌辞的借用 152
第五节 吴声的民俗内涵及与晋宋诗歌题材的沟通 154
一 吴声民俗意象小考 154
二 吴声民俗意象与晋宋文人诗歌的沟通 159
小结 167
第四章 西曲的音乐学与文学研究 169
第一节 西曲兴起的历史契机和音乐渊源 170
一 宗王出镇地方推动西曲之兴起 170
二 西曲开放的音乐形态及其成因 172
第二节 西曲的音乐特点与流传演变 176
一 西曲“舞曲”的民间音乐渊源 176
二 西曲“倚歌”的特殊配器与音乐风格 178
三 西曲接受的两个方向 182
第三节 西曲题名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184
一 西曲题名的民俗内涵 185
二 西曲的“异名”现象 193
小结 195
第五章 晋宋相和歌辞研究 197
第一节 刘宋相和歌的保存与传唱 197
一 中原旧曲的集中南下 198
二 宫廷相和歌的保存和传唱 199
三 宫廷外相和歌的传唱 216
第二节 晋宋相和歌辞的创作 217
一 东晋文人乐府诗断层原因的再探讨 217
二 刘宋乐府文学复兴的音乐与文学背景 219
三 谢灵运、谢惠连对陆机乐府的“沿袭” 224
四 刘宋文人乐府的总体面貌——传统与新变之间 231
小结 240
第六章 鲍照乐府的传统性和新变性 242
第一节 鲍照乐府诗内容的三个层面 243
一 时事政治层面——以乐府旧题隐喻时政 243
二 对鲍照乐府诗政治讽谕意味的重新思考 254
三 社会问题层面——以乐府诗揭示战争后果与女性命运 260
四 个体人生层面——以乐府诗记述行踪与生存状态 262
五 鲍照乐府对南朝、唐代乐府诗的影响 268
第二节 鲍照乐府题名的来源、方式 275
一 鲍照乐府题名的三种来源 275
二 “代”字题名 284
三 《松柏篇》题名小考 293
第三节 鲍照乐府的创作方式 295
一 题、辞、意三者之关系 296
二 自述视角“我”的设置 302
三 寓言体 307
第四节 鲍照乐府与流行乐歌的关系 310
一 制作流行乐歌与运用流行乐歌体式 311
二 组歌形态 318
三 休、鲍异同及南朝释氏与音乐文学之关系 319
小结 324
附录:吴声、西曲词语例释表 325
结语 333
参考文献 337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