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上编 人体生命科学第一章 人体生命起源 2
一、天地合气生人 7
(一)《周易》天地合气生物说 7
(二)《内经》天地合气生人说 11
二、父母精合生人 15
(一)《周易》精合说 15
(二)《内经》精合说 21
三、天人合一 25
(一)天人合一 25
1.天与人合在哪里 25
2.黄庭太极的腹诊部位 30
3.天、人相合的开始时间 36
4.天与人相合的磨合期 37
附:小儿变蒸说有关资料 38
5.黄庭太极的脉诊部位 51
6.天、人相合后的表现形式 54
(二)三生万物——万物发生律 70
(三)五行演化律 72
(四)六气演化律 87
(五)五运六气与生物 87
(六)一分为二——万物繁衍律 93
(七)生:天地之大德 97
第二章 两种遗传生命系统 99
一、父母遗传——性生命科学 103
(一)五代遗传 104
(二)受孕及禁忌 104
(三)受孕周期 106
(四)先天精气神 109
(五)破译人类“生命之书” 109
二、自然遗传——自然生命科学 110
(一)气的传入途径——肺系 112
(二)饮食的传入途径——肠胃 112
(三)后天精气神 113
(四)先后天精气神之关系 114
(五)肺主治节 115
三、生命运程 116
四、两种遗传的关系 116
五、生命两体的证据 119
六、两套体系 122
(一)脏腑与藏府 122
(二)两套阴阳体系 128
(三)两套五行体系 129
七、道器与两体 130
八、中医学的诞生 131
第三章 人体生命节律 138
一、生命的两种节律 139
(一)父母遗传节律 139
(二)自然遗传节律 143
二、日节律 144
(一)阴阳昼夜节律 144
(二)卫气昼夜节律——五十营 150
(三)营气昼夜节律——五十营 152
三、月节律 153
(一)气血潮节律 153
(二)体力、情绪、智力节律 156
(三)人气月节律 157
四、年节律 159
(一)阴阳年节律 159
(二)五运六气节律 160
(三)六十甲子节律 162
五、五脏节律 162
六、八卦节律 170
七、河图五行节律 178
八、洛书九宫节律 183
九、子午流注节律 185
十、生命节律计算点 192
(一)冬至日起算点 192
(二)大寒日起算点 192
(三)立春日起算点 193
(四)农历正月初一起始点 193
(五)出生日起算点 193
十一、天年——128岁 193
第四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195
一、中医之本——太极阴阳 195
二、太极阴阳周期 199
三、明暗两系统 200
四、太极阴阳消长节律 201
五、三阴三阳 201
六、阴阳离合 203
七、阴病阳病 204
第五章 经络——天人通道 206
一、经络是什么 206
(一)营卫气血、阴阳的通道 206
(二)水液通道 206
(三)气之街 207
(四)神气通道 208
(五)经络之根 209
二、经络体系 211
三、经络的分布 216
四、联络天人 219
第六章 无性繁殖——克隆技术 222
第七章 影响生命衰老的因素 224
一、父母遗传生命系统的影响 224
二、自然遗传生命系统的影响 224
(一)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225
(二)饮食对生命的影响 225
(三)流年岁气的影响 225
(四)社会因素对生命的影响 228
(五)形神关系 228
第八章 法天则地 230
一、人与天地同参合 230
二、病之起源 232
三、诊断大纲 233
四、治疗总纲 234
第九章 命门学说 236
中编 脑与生命科学第一章 头脑说 239
第二章 腹脑说 246
第三章 两脑调控系统的关系 257
第四章 两脑两相 268
一、面相 268
二、手相 271
第五章 两脑存在的验证 276
下编 养生生命科学第一章 形体养生 281
一、易筋经 281
二、华佗五禽戏 294
第二章 《周易参同契》生命论 295
一、晦朔结胎时 295
二、运用日节律养生 297
三、运用月节律养生 300
四、运用年节律养生 306
五、五星二十八宿 309
第三章 《黄庭经》生命论 315
一、黄庭——腹脑 316
二、泥丸——头脑 332
三、呼吸 335
四、津液 339
五、两脑养生——周天功 343
第四章 养生三要 349
一、炼精化气 349
二、炼气化神 349
三、炼神还虚 349
附录一:运气治验医案 354
一、辰戌类 356
(一)壬辰、壬戌年出生者 356
(二)戊辰、戊戌年出生者 356
(三)甲辰、甲戌年出生者 357
(四)庚辰、庚戌年出生者 357
(五)丙辰、丙戌年出生者 358
二、卯酉类 359
(一)丁卯、丁西年出生者 359
(二)癸卯、癸酉年出生者 359
(三)己卯、己酉年出生者 360
(四)乙卯、乙酉年出生者 360
(五)辛卯、辛酉年出生者 361
三、寅申类 361
(一)壬寅、壬申年出生者 361
(二)戊寅、戊申年出生者 361
(三)甲寅、甲申年出生者 363
(四)庚寅、庚申年出生者 364
(五)丙寅、丙申年出生者 364
四、丑未类 365
(一)丁丑、丁未年出生者 365
(二)癸丑、癸未年出生者 366
(三)己丑、己未年出生者 366
(四)乙丑、乙未年出生者 367
五、子午类 368
(一)壬子、壬午年出生者 368
(二)戊子、戊午年出生者 368
(三)甲子、甲午年出生者 368
(四)庚子、庚午年出生者 369
(五)丙子、丙午年出生者 370
六、巳亥类 370
(一)丁巳、丁亥年出生者 370
(二)癸巳、癸亥年出生者 371
(三)己巳、己亥年出生者 372
(四)乙巳、乙亥年出生者 372
(五)辛巳、辛亥年出生者 374
附录二:三年化疫说探讨 376
附录三:针灸临床记录 393
附录四:全民第一养生食品——粽子的来源 403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