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正名 1
第一节 关于本书的书名 1
第二节 关于“信息哲学” 3
一、“信息哲学”在中国诞生的背景 3
二、与逻辑实证论的类比 7
三、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 11
第三节 什么是“信息哲学”? 17
一、信息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17
二、计算作为一种创新的方法论 21
三、莱布尼茨—罗素传统与中国的牵连 22
第二章 时代潮流 23
第一节 信息化的曲折道路 23
一、难圆的独立自由之梦 25
二、把互联网变成和平的网络的努力 26
三、以国家安全的名义 28
第二节 信息哲学在欧美 31
一、哲学家“要么辉煌,要么死亡” 32
二、国际化道路 34
第三节 信息哲学在中国 39
一、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影响与信息哲学 39
二、控制论的哲学问题研究 41
三、智能与认知研究 42
四、网络与社会研究 42
五、信息伦理与虚拟实在研究 43
六、计算与复杂性研究 43
七、逻辑与概率研究 44
八、关于信息的本质的研究 44
第三章 展望未来 46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46
一、“观念驱动”的科学革命的终结 48
二、“工具驱动”的科学革命的兴起 51
第二节 信息哲学的兴起 55
一、哲学的计算信息转向 55
二、信息哲学的人文性 58
第三节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61
一、数字媒体对传统纸媒体的冲击 65
二、Web 2.0时代的新特征 66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知识观 68
第一节 欧美人研究信息的不同进路 70
第二节 信息时代如何看待知识 74
一、有魔力的知识 75
二、马克卢普的知识分类 77
三、贝尔的社会中轴转换原理 78
四、信息炼金术批判 85
第三节 有独立于心(主体)的知识吗? 89
一、反心理学主张的彻底失败 89
二、Its from bits 90
第五章 信息的哲学语义分析 94
第一节 “信息”不是“知识” 94
一、科学的“信息”问题 95
二、“信息”在汉语中的释义 96
第二节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97
一、一般意义的“知识” 98
二、日常语言中的“信息” 100
三、语义场中的同义词 100
四、日常用语中的使用搭配 102
第三节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 105
一、Information是国际分析语词 105
二、Information的词汇学分析 106
三、Inform的语义学分析 112
四、Inform的本义 115
五、Inform的引申义 116
第四节 Information的本义和引申义 121
第六章 信息的本质探源 127
第一节 Information中的form 127
一、Form与拉丁语的关系 128
二、Form与希腊语的关系 129
三、Form与梵语的关系 130
第二节 To be is to inform 132
第三节 从道家哲学的观点看 133
第四节 从人的基础性能力的角度看 141
一、“万物”对人的“持” 142
二、人对“万物”的“持” 144
三、互持的秘密 164
第七章 秩序之梦 167
第一节 “书同文”与“定于一” 167
第二节 巴比伦的通天塔 177
第三节 莱布尼茨的广义计算思想 183
一、西方学术的精蕴 183
二、杂多之统一 190
第八章 莱布尼茨的中国情结 199
第一节 西方文化史中的“另类” 200
一、从“礼仪之争”看中西文化互动的困难 202
二、回到莱布尼茨 213
第二节 作为控制论的守护神的莱布尼茨 216
一、普遍文字的理念 223
二、理性演算的理念 224
第三节 二进制级数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226
第九章 模态信息论——新的综合 230
第一节 从数学机械化到中国古算的进路 235
一、莱布尼茨的梦想 235
二、迈向数学机械化 236
三、中国古算之路 239
第二节 “数学不能代替哲学” 248
一、“信息”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困惑地位 248
二、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简介 250
第三节 通古达今的枢纽 258
一、《周易》的筮法 258
二、《周易》筮法的分析 259
三、易同余式 261
四、《周易》筮法的递归论的解释 264
五、莱布尼茨是一位实质先验论者吗? 267
结束语 270
参考文献 278
索引 287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