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理念与执政理念 1
二、执政是一门科学 4
三、用科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执政活动 20
四、用制度和方法保证科学执政 22
五、遵循节约执政成本原则 24
六、党执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26
第一章 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46
第一节 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47
一、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47
二、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新探索 51
三、江泽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 5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和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 60
一、科学发展观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60
二、科学发展观是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 62
三、科学发展观是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65
第三节 吸收和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67
一、增长不等于发展 67
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 68
三、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69
四、对外开放要注意国家的经济安全 70
五、提高人口素质是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71
第四节 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 72
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73
二、统筹兼顾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75
三、统筹兼顾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77
四、统筹兼顾要实现发展的良性互动 80
五、统筹兼顾要加强发展薄弱环节的工作 90
第五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5
一、当前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96
二、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平衡 98
三、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0
第二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 106
第一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党建设之根本 106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07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108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111
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3
第二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114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114
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116
三、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119
第三节 党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1
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庄严的使命 122
二、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24
三、找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6
第四节 民主执政是党执政的本质所在 130
一、坚持民主执政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130
二、坚持民主执政是坚持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可靠保证 132
三、坚持民主执政,是完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根本措施 134
第三章 依法执政的新理念 136
第一节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137
一、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3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依法执政 139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依法执政 140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依法执政 141
五、依法执政是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责任的必然要求 143
第二节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 146
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146
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148
三、必须保证国家权力为人民谋取合法权益 149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50
第三节 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51
一、坚持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关键 152
二、增强依法执政能力,需要强化几个意识 154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15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向度 159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159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向度 162
第二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理论要求构建系统和谐社会 164
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64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 16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 171
一、唯物辩证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17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对立统一的产物 174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论思想 176
一、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多维度理解 177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179
第五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80
一、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80
二、适应我国社会变革新特点,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182
三、研究群众利益和思想新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184
第六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多维度探讨 187
一、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187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地位 189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90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192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93
第五章 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新理念 196
第一节 正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196
一、人才内涵的历史演变 197
二、人才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9
三、科学人才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00
四、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205
第二节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构建合理的人才机制 214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体现多元化 214
二、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体现社会化 221
三、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体现公平化 229
四、创新人才的流动机制,体现市场化 234
五、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体现系统化 240
第三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组织保证 248
一、党管人才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 248
二、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的历史性转变 251
三、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254
四、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工作 256
第六章 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新理念 260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60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61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的内在体现 265
三、当前在政绩观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实践偏差及其调适 268
第二节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27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 273
二、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274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 275
四、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统一 275
五、正确的政绩观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277
第三节 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政绩观 279
一、坚持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 279
二、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 281
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 287
四、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 291
五、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 292
第四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实在的政绩 295
一、坚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科学地衡量政绩 295
二、建立和不断完善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297
三、务实效、求实绩、为民谋利益 302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