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选题及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8
二 几个与本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问题 11
(一)关于民主 11
(二)公民与臣民 13
(三)三种民主模式中的政治参与 15
(四)协商民主理论 18
(五)政府过程理论 21
三 研究方法 24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26
(一)研究思路 26
(二)本书的基本框架 27
第二章 从选举到治理:浙江基层民主的新发展 32
一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背景 32
二 近年来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制度创新的简单回顾 36
(一)乡村民主治理的制度创新 38
(二)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发展 44
(三)行业组织的兴起和公民社会的发育 46
三 制度变迁与地方民主治理机制的生成 48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 49
(二)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为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50
(三)地方政府的创新动力及其制度供给是制度变迁的保障 52
四 浙江基层民主治理与制度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53
(一)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创新与乡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54
(二)浙江基层民主“先行一步”的实践,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了方向性的探索 55
(三)公民广泛参与地方治理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1
第三章 民主恳谈会:协商民主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 63
一 温岭民主恳谈会:乡村治理的协商民主实践 64
(一)背景介绍 64
(二)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主要形式及其演变过程 66
(三)温岭民主恳谈的制度特征 69
(四)民主恳谈会:公民参与及其民主意涵 73
二 民主恳谈制的改进和完善:以泽国镇和新河镇为例 79
(一)案例之一:泽国镇2006年城镇建设预选项目协商民主恳谈会 81
(二)案例之二:新河镇2006年度财政预算民主恳谈会 86
(三)民主恳谈会中公民参与的过程分析 94
三 民主恳谈会的绩效分析:公民如何影响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 99
(一)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作用问题 99
(二)公民参与、政策质量与政治合法性 100
(三)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及其调适 104
四 乡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式治理:问题与对策 106
(一)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06
(二)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动力的思考 111
(三)走向制度化和有序化的民主治理 115
第四章 听证会: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 120
一 概念与理论 120
(一)听证制度诞生和发展的背景 120
(二)听证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121
(三)政府过程理论简介 125
(四)听证会浙江个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9
二 听证制度在浙江的发展及其生发机制 129
(一)听证制度在浙江的发展进程 129
(二)听证政治参与的生发机制 133
三 近年来浙江各地听证会的案例检视 140
(一)立法听证案例 140
(二)行政听证案例 151
(三)司法听证案例 164
四 听证制度的功能分析 169
(一)从政治体系层次看,听证政治参与增强了政府决策的政治合法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 170
(二)从政府过程层次看,听证制度具有促进公民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的功能 172
(三)从公共政策层次看,听证制度起到信息反馈和社会监督的功能 174
五 听证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缺陷 175
(一)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制度“偏移” 175
(二)听证制度缺陷的负效应 182
六 改进和完善公民听证政治参与制度的对策建议 185
(一)改进和完善听证制度的目标原则 185
(二)听证政治参与的制度创新与制度规范 191
第五章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与公民政治参与——以杭州市为个案的研究 198
一 概念与理论 198
(一)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兴起 198
(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及其相关的几个概念 200
(三)公民参与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理论概述 201
二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2
(一)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工作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203
(二)人民建议的征集方式及其特点 205
三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目标定位与实施绩效 216
(一)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目标定位 216
(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实施绩效 220
四 公民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的相关案例分析 232
(一)公民积极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的原因 232
(二)公民积极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的几个案例 237
五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246
(一)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46
(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249
第六章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官民对话与协商民主的发展 261
一 互联网公共论坛及相关理论 261
(一)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兴起 261
(二)与互联网政治参与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理论 265
二 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的一般研究 275
(一)互联网公共论坛衡量指标及其一般性特征 275
(二)地方政府网站政务公共论坛的发展进程 281
(三)政务公共论坛兴起的内生机制 283
(四)官民互动过程:以几个政府网站政务论坛为例 286
三 政府网站政务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案例检视 290
(一)中国杭州·政务论坛 290
(二)中国宁波网·对话 297
(三)天台效能网——民意直达 306
(四)台州市民情网——效能平台 314
四 政府网站政务公共论坛的定位、功能及效应分析 318
(一)政务公共论坛的功能定位 318
(二)政务公共论坛的功能及效应分析 320
五 政府网站公共论坛政治参与的缺陷及其原因 324
(一)理论困惑 324
(二)网站政务论坛存在的缺陷 326
(三)制约互联网公共论坛协商民主发展的原因分析 329
六 政府网站政务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规范与完善 332
(一)完善政务公共论坛、发展协商民主的目标原则 333
(二)创新与规范:改进和完善政务公共论坛的对策 336
第七章 社会转型期的非制度政治参与:问题及其应对 344
一 概念和理论 346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346
(二)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含义 347
(三)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 348
(四)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 349
(五)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特征 349
(六)非制度政治参与与非法政治参与 350
二 社会转型期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浙江案例 351
(一)农民的群体性抗争和维权事件 351
(二)权力寻租与私营企业主的非制度政治参与 358
(三)农民工阶层的非制度政治参与 363
三 我国现阶段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372
(一)政治参与的制度结构不健全、不均衡 372
(二)关于政治参与主体的素质问题 375
(三)关于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传统 375
四 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政治影响 377
(一)非制度政治参与会影响到政治稳定 377
(二)非制度政治参与会破毁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进程,影响政治发展 378
(三)非制度政治参与侵蚀了政治合法性资源 378
五 走向制度性和有序的政治参与 380
(一)引入协商民主,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380
(二)发展经济,提高各阶层公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中间阶层的成员数量,同时注重经济和环境的协调 381
(三)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381
(四)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以预防和处理非制度政治参与事件 381
第八章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浙江经验及其价值 383
一 制度创新的浙江经验有哪些特点 383
二 制度创新为什么发生在浙江 391
(一)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回应转型期社会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 391
(二)一大批地方官员积极有为、大胆探索和求实创新 393
(三)地方政府和公民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制度创新 394
三 浙江经验说明了什么 397
(一)公民完全有能力当家作主 397
(二)民主有赖于实实在在的参与制度和途径 401
(三)公民权利的保障需要有多个层次、功能互补的参与制度供给 403
(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稳定、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405
第九章 总结与探讨 407
一 角色转型与参与型公民的培养 408
二 民主制下政权与治权的失衡及其化解 413
三 政治参与、制度创新与政治稳定 415
四 制度创新与地方民主的发展 421
参考文献 425
后记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