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一 为什么选择阎若璩 1
二 阎毛之争 2
三 《疏证》枝蔓考 4
四 锻炼成狱和多闻阙疑 7
第二章 文献流传篇(上) 11
一 晁错传本与承诏作传 11
二 孔安国蚤卒、家献 15
三 东汉杜林本古文《尚书》 20
四 谁是作伪者 27
五 唐人义疏文献条件和学术能力 35
第三章 文献流传篇(中) 41
一 十六篇与二十四五篇 41
二 不古不今,非伏非孔 44
三 阎氏《疏证》根柢所在 50
四 虞夏书之分 55
五 《尚书》载岁祀年 59
六 《尧典》帝曰、佥曰 61
七 二典分合 63
八 古帝名号 70
第四章 文献流传篇(下) 74
一 《史记》多古文说 74
二 《说文》引《尚书》异字 86
三 《说文》引《尚书》此有彼无者 96
四 《书序》益稷、弃稷 102
五 孔注《论语》《尚书》比较 105
六 孔《传》舍《鲁》用《毛》 115
第五章 史地篇 118
一 金城问题 118
二 瀍水、孟津、驹骊问题 126
三 济渎改道 129
四 孔《传》注《禹贡》三江 136
第六章 史实篇 139
一 《大禹谟》不让稷、契 139
二 太康失国其母存否 142
三 《太甲》三年、六年 146
四 《泰誓》声纣之罪 150
五 血流漂杵与孟子不信《书》 152
六 孔《疏》注《武成》式商容闾 155
七 六师、太保是否追书 160
八 《书序》西旅献獒 162
第七章 历法篇 165
一 《武成》篇日月书法 165
二 《胤征》日食、历法(上) 169
三 《胤征》日食、历法(下) 175
第八章 制度篇 183
一 太甲稽首,伊尹称字 183
二 古未有夷族之刑 188
三 诰誓不及五帝 190
四 《武成》商郊牧野 197
五 孔《传》解官制大驭、太仆 199
第九章 引文篇 207
一 九夷八蛮与引文问题 207
二 虞廷十六字 209
三 《左传》德乃降 214
四 《史记·河渠书》引《夏书》 219
五 《尚书》为山九仞四语 224
六 《泰誓》于汤有光语出何人 233
七 《孟子》引《书》天降下民二语 237
八 《论语》孝乎惟孝 244
第十章 结语 248
一 纪昀与古文《尚书》定案 248
二 钱大昕《疏证》最精者 252
三 《疏证》方法辨析(上) 257
四 《疏证》方法辨析(下) 268
五 学问贵诚,真在诚中 280
六 辨伪学的合法性 282
七 无罪推定与大胆假设 286
八 辨伪学证据审查 290
九 我的自向证明 299
十 评张荫麟再鞠古文《尚书》案 301
十一 胡适:用证据法审核考据学 312
附录一:《大禹谟》引文、用文示例 314
附录二:《尚书》字频特征分析 322
附录三:评戴震考据“光被四表” 342
附录四:本书主要征引文献 372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