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皮肤药理学基础知识 2
第一章 皮肤药理学概论 2
第一节 皮肤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2
一、药物对皮肤的作用 2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 3
三、皮肤对药物的处置 5
四、皮肤免疫作用 6
五、皮肤靶向基因治疗 6
第二节 皮肤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7
一、皮肤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7
二、皮肤相关研究进展 8
参考文献 11
第二章 皮肤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4
第一节 皮肤组织结构 14
一、表皮 14
二、真皮与表皮交界处 17
三、真皮 17
四、皮下脂肪组织 18
五、皮肤附属器 19
六、皮肤血管 22
七、皮肤淋巴管 23
八、皮肤神经 24
第二节 皮肤生理功能 25
一、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25
二、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28
三、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32
四、皮肤的感觉作用 35
参考文献 37
第三章 皮肤生物化学 38
第一节 皮肤的一般新陈代谢 38
一、糖代谢 38
二、蛋白质代谢 40
三、脂类代谢 42
四、水和电解质代谢 46
第二节 黑素代谢 46
一、黑素细胞 47
二、黑素体 47
三、黑素 48
四、表皮黑素单位 50
第三节 结缔组织代谢 50
一、胶原纤维的分子生物学 50
二、弹力纤维的分子生物学 53
三、基底膜 54
第四节 皮肤中的酶类及作用 55
一、细胞色素P450 55
二、蛋白水解酶 57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 61
四、羧酸酯酶 62
第五节 与皮肤病有关的介质 63
一、血管活性物质 64
二、趋化性介质 65
三、神经肽 66
第六节 皮肤代谢异常与皮肤病 67
一、蛋白质代谢与皮肤病 67
二、皮肤脂类的异常与皮肤病 69
三、微量元素与皮肤病 70
四、皮肤衰老 72
参考文献 73
第四章 皮肤免疫 75
第一节 皮肤免疫系统 75
一、皮肤免疫活性细胞 76
二、皮肤免疫相关介质 77
第二节 皮肤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82
一、Ⅰ型——立刻过敏反应型 82
二、Ⅱ型——细胞毒性反应型 83
三、Ⅲ型——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型 83
四、Ⅳ型——迟发反应型 84
第三节 皮肤免疫性疾病的检查方法 86
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86
二、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功能检查 88
第四节 皮肤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91
一、抗(脱)敏疗法 91
二、影响免疫活性细胞疗法 92
三、感染的免疫疗法 95
四、紫外线、光免疫疗法 95
参考文献 95
第二部分 皮肤对药物的处置 97
第五章 皮肤物理屏障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97
第一节 皮肤角质层屏障的组成与作用 97
一、角质层的组成与功能 97
二、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 97
三、不同动物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的差异 98
四、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其他生理因素 100
第二节 改善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及机制 101
一、渗透促进剂 101
二、前体药物 102
三、离子导入 103
四、电致孔 104
五、驻极体 105
六、超声导入 105
七、微针 105
第三节 药物经皮渗透的动力学特征 106
第四节 药物经皮渗透的立体选择性 108
一、角质层的手性环境 108
二、药物经皮渗透立体选择性差异的机制 109
三、药物经皮渗透的手性促渗剂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六章 皮肤生化屏障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111
第一节 皮肤生化屏障的组成与作用 111
一、皮肤代谢酶 111
二、皮肤转运相关蛋白 116
第二节 皮肤代谢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122
一、经皮渗透过程中的皮肤代谢 122
二、基于皮肤生化屏障设计前体药物 124
参考文献 125
第七章 皮肤免疫屏障对药物经皮转运的作用 127
第一节 皮肤免疫屏障的组成与作用 127
第二节 皮肤免疫屏障对药物经皮转运的影响 128
一、皮肤免疫屏障与经皮免疫 128
二、经皮免疫 128
参考文献 132
第三部分 药物对皮肤的作用第八章 药物在皮肤病系统治疗中的作用 135
第一节 抗组胺药 135
一、第一代抗组胺药 137
二、第二代抗组胺药 139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143
第三节 免疫调节药物 144
第四节 维生素类药物 149
第五节 常用抗菌药 152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153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54
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156
四、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56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57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58
七、喹诺酮类抗生素 160
八、抗真菌药 161
第六节 生物制剂 168
一、蛋白药物 168
二、基因治疗 171
参考文献 171
第九章 药物在皮肤病局部治疗中的作用 174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外用药物 174
一、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分类 174
二、外用激素的适应证 176
三、外用激素的副作用 176
四、外用激素的注意事项 176
第二节 抗菌外用药物 176
一、抗菌剂 177
二、抗真菌剂 177
第三节 其他外用药物 178
第四节 外用药物剂型对皮肤病治疗的影响 180
一、外用药的剂型及作用 180
二、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十章 药物的皮肤反应 184
第一节 皮肤药物反应的临床形态学 184
第二节 药物皮肤反应机制 186
一、速发型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 186
二、迟发型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 187
三、光敏反应 188
四、自身免疫综合征 189
五、病毒感染 190
第三节 皮肤反应的相关药物 191
一、磺胺类药 191
二、抗惊厥药 192
三、非甾体抗炎药 192
四、抗病毒药物 193
五、头孢菌素类 194
六、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四部分 皮肤药理学实验方法 197
第十一章 皮肤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197
第一节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97
一、有血清培养 197
二、无血清培养 199
三、混合培养 199
四、角质形成细胞系的培养 199
第二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00
一、酶消化法 200
二、组织块法 201
第三节 朗汉斯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02
一、诱导法 202
二、筛选法 202
第四节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培养 203
一、表皮替代物 203
二、真皮替代物 204
三、复合皮肤替代物 204
四、皮肤器官培养 205
参考文献 205
第十二章 皮肤角质层的研究方法 207
第一节 皮肤角质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207
一、差示扫描量热法 207
二、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209
三、X射线衍射分析 209
四、其他 210
第二节 皮肤角质层功能的研究方法 212
一、经皮水分丧失量测定 212
二、皮肤电阻抗测定 212
三、化合物经皮渗透性测定 213
参考文献 214
第十三章 药物经皮渗透的研究方法 215
第一节 体外渗透实验 215
一、动物皮肤的分离 215
二、人工合成膜的应用 218
三、体外渗透实验装置 219
第二节 体内渗透实验 223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 223
二、给药方法 223
三、测定技术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十四章 药物皮肤代谢的研究方法 226
第一节 皮肤活力的测定 226
一、琥珀酸脱氢酶测定法 226
二、WST-1法 227
三、SYTO/EB双重核酸染色法 227
四、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法 228
五、葡萄糖消耗实验 229
第二节 体外皮肤代谢实验 229
一、离体皮肤器官灌注实验 230
二、离体皮肤扩散池实验 230
三、体外细胞培养实验 231
第三节 体内皮肤代谢实验 232
一、在体动物耳静脉灌流实验 232
二、在体经皮微透析实验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十五章 微透析取样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36
第一节 微透析取样技术 236
一、微透析系统的基本组成 236
二、探针的设计及种类 237
三、微透析技术的特点 239
四、微透析样品的收集 239
五、微透析技术的定量 239
六、微透析探针的校正方法 242
七、微透析与分析技术的联用 244
第二节 皮肤微透析技术 247
一、皮肤微透析技术与其他经皮吸收实验方法的比较 247
二、皮肤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48
参考文献 249
第十六章 药物变态反应研究方法 251
第一节 药物对Ⅰ型超敏反应影响的体内外实验检测 251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2
二、免疫斑点法 253
第二节 抗变态反应药物动物实验法 254
一、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254
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255
三、豚鼠最大化试验和Buehler试验 257
四、皮肤光过敏性试验 258
五、药物皮肤刺激性试验 259
第三节 人体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262
一、皮肤划痕试验 262
二、变应原检测 263
参考文献 265
第十七章 皮肤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266
第一节 常见银屑病动物模型 266
一、自然界中存在的自发的能够表现银屑病特征的动物模型 266
二、转基因小鼠构建的银屑病模型 267
第二节 常见皮肤过敏动物模型 269
一、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 269
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 270
三、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 270
四、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 271
五、小鼠皮肤三相过敏反应模型 272
第三节 小鼠皮肤朗汉斯巨细胞缺乏模型 278
一、小鼠皮肤朗汉斯巨细胞缺乏模型的构建 278
二、小鼠皮肤朗汉斯巨细胞缺乏模型的验证 279
三、小鼠皮肤朗汉斯巨细胞缺乏模型的应用 280
参考文献 281
第十八章 皮肤药理学研究的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28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284
一、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分离技术 284
二、核酸的分离和纯化 286
三、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297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 303
一、基本原理 304
二、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304
三、流式细胞术与皮肤药理学研究 305
第三节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308
一、基本原理 308
二、PCR实验的准备、基本方案及优化 309
三、常用PCR技术简介及在皮肤药理学中的应用 312
第四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318
一、基本原理 318
二、几种常见的杂交 325
三、核酸杂交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28
第五节 蛋白印迹技术 329
一、仪器与试剂 329
二、操作步骤 331
三、蛋白印迹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36
第六节 基因芯片技术 337
一、基本原理 337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皮肤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40
参考文献 341
第十九章 皮肤药理学实验操作规程 343
一、细胞培养操作规程 343
二、皮肤细胞培养操作规程 345
三、四唑盐比色试验操作规程 346
四、HE染色考察组织变化的操作规程 347
五、免疫组织化学考察蛋白表达的操作规程 348
六、正常人皮肤组织以及HaCaT细胞中PAF-R表达的操作规程 348
七、流式细胞仪测试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受体表达的操作规程 349
八、ELISA法测定IL-6表达的操作规程 349
九、细胞总RNA抽提操作规程 349
十、RT-PCR操作规程 350
十一、蛋白印迹分析的操作规程 351
十二、皮肤微透析取样操作规程 354
附录 部分皮肤药理学相关网址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