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部分 基础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二章 名字和一个地方 17
一 城市与帝国 21
二 城与府 23
三 一个中心地? 29
第二部分 从明到清 39
第三章 商人之城 39
一 两淮盐政与明代扬州 42
二 西商 44
三 徽商 49
四 晚明扬州的一个徽人家族 53
第四章 扬州十日 65
一 满洲与明朝的灭亡 66
二 “扬州十日记”:前六日 67
三 另类历史之一:郑元勋 72
四 另类历史之二:宗灏 76
五 “扬州十日记”:后四日 79
第五章 忠义之城 85
一 重建和复兴 89
二 重写扬州 93
三 变迁 100
第三部分 城市与腹地 109
第六章 盐务管理 109
一 君主与商人 110
二 专卖商及其财富 112
三 商人与制盐者 116
四 盐务官员 119
五 走私者 122
六 城市、食盐与基础结构 128
第七章 水利 137
一 水利设施 140
二 治水 142
三 盐政与水利管理 148
四 城市与腹地 152
第八章 塑造城市 157
一 新城的空间分化 160
二 扬州的园林和城外的扩张 167
三 园林与城市文化 174
四 旅游业的黄金时代 177
五 城市的衰落 180
第四部分 徽城,扬城 191
第九章 妇女之城 191
一 妇女的形象 192
二 消费者与生产者 197
三 扬州及其“他者” 202
第十章 徽州的兴盛 211
一 徽州殖民地 212
二 同乡组织 214
三 慈善活动 216
四 城与府 220
五 社会边界的模糊? 223
六 谁未出席马氏兄弟的聚会? 226
七 盐商的重新界定 229
第十一章 一座移民城市中的故乡 239
一 商人与士人 240
二 文字狱 243
三 学术的谱系 245
四 扬州学派的社会起源 247
五 实际行为中的故乡 252
六 家乡与世界 258
结语 269
第十二章 宛如一梦 269
一 食盐、水道与区域的衰落 271
二 被毁灭的城市 277
三 从上海看扬州 280
附录 287
A 1733年前后扬州府市镇分布 287
B 18世纪两淮盐务官员等级 289
C 1645—1685年间高邮州的自然灾害 291
D 1727—1806年间江北盐商治水支出节录 292
E 乾隆皇帝巡视过的私家园林 294
F 18世纪与扬州有关的个人主义画家 295
G 与扬州学派有关的学者 295
征引文献 297
一 方志缩略语 297
二 其他缩略语 298
三 征引方志(按拼音排序) 299
四 其他资料 300
表格 125
表6—1 1731—1798年间扬州地方行政系统的巡盐队伍 125
表10—1 徽州和扬州的姓氏 213
表10—2 清代至1806年为止扬州府进士分布 222
表10—3 《九日行庵文》中所绘诸人本籍 227
地图 24
地图1 18世纪江北各行政中心、盐场和重要水道 24
地图2 清代主要盐政区 41
地图3 扬州的山陕和徽州移民的来源 45
地图4 清代江北的水道及主要市镇 139
地图5 新城西南部 162
地图6 新城东南部 163
地图7 新城西北部 164
图片 1
图1 扬州新城的小巷,1980年 1
图2 瘦西湖畔的旧园林,1980年 2
图3 城墙被拆掉之前的一道城门和码头,大约1946年 11
图4 普哈丁墓,1980年 40
图5 休园图 56
图6 郑元勋《临沈石田笔》,1631年 57
图7 禹之鼎《王世祯放鹇图》细部,1700年 95
图8 1693年和1806年所绘煎盐图 118
图9 运盐过扬州 130
图10 宝应湖边的大运河,1793年 138
图11 宋代扬州“大城”与清代扬州城的对比 158
图12 19世纪晚期的看西洋景 166
图13 天宁寺和行宫 166
图14 瘦西湖沿途各场所 171
图15 白塔,1980年 172
图16 高咏楼 173
图17 王云《休园》细部 175
图18 罗聘《篠园饮酒》,1773年 176
图19 黄慎《携琴仕女》,1724年 196
图20 18世纪初的时尚 199
图21 湖南会馆正面 215
图22 马氏兄弟及其朋友,1743年 224
图23 阮元像 240
图24 文汇阁 242
图25 文昌阁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