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缘起 1
一、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关注 1
二、毛泽东晚年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魅力 14
三、生活历程的启迪 52
四、人文精神的召唤 57
五、对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 66
第一章 在旅途 79
一、关注日常生活:人种学研究的阐述 80
二、主题的明晰 88
三、研究的过程 103
四、关于回忆 118
五、几点说明 130
第二章 “静悄悄”的竞争 140
学员故事:竞争岂止在考场 141
一、教育平等——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185
(一)毛泽东对平等教育制度的追求 185
(二)现实的困惑——教育平等的两难选择 197
(三)虚幻的平等 235
二、对“教育平等”的言说 255
(一)平等与教育平等 256
(二)教育平等的内容 259
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 285
(一)上大学的动机 285
(二)关系学——大行其道 288
(三)关系学——阻碍现代教育秩序的建立 303
四、改革“旧”的考试制度,实行新的招生办法 315
(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 315
(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319
(三)工农兵学员出世 327
五、对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思考 329
(一)“英才”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330
(二)科举“选才”与高考制度 340
第三章 “上、管、改” 346
学员故事:在台上 347
一、斗争哲学 352
二、革命第一 383
三、蒙昧少知 402
四、青春期激情 427
五、教育之“功” 443
(一)“接班人”教育 450
(二)集体主义教育 467
(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 482
(四)唯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教育 501
(五)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537
学员故事:在台下 542
六、人性与文明的熏陶 547
七、现实教育生活的启迪 570
八、个人的觉醒 583
九、学师行范的教师的榜样作用 623
十、“逍遥”校园游 631
第四章 “师生易位” 649
学员故事:老师和学生“主人” 649
一、作为教育者的知识分子 658
二、教育者的“再教育” 676
三、改变教师命运的制度安排 684
(一)“政治标准”成为选拔教师的重要依据 684
(二)大学制度的“保护—束缚”机制 688
四、毛泽东的学生观和师生观 710
五、师生关系的演变与革新 721
六、“阶级论”师生关系 734
七、“阶级论”师生关系的虚假晴空 750
(一)工宣队悄然退场 750
(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755
第五章 课堂内外的文化传承 764
学员故事: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 765
一、基本教材的变化 772
二、“万能”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800
三、不同的“声音” 820
学员故事:以阶级斗争为主课 833
四、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的历史进程 837
五、阶级斗争是一种生存方式 854
六、置身事外 861
学员故事:以社会为课堂 870
七、毛泽东的“实践本位”教育观 875
八、“开门办学”的实质 893
九、只开门,不办学 898
十、开门办学的优劣与短长 906
十一、“制度化教育”评析 916
(一)教育制度的缺陷 919
(二)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929
(三)对我国“非制度化教育”的简要分析 940
第六章 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 948
学员故事:“红”——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948
一、毛泽东的“伦理本位”教育观 958
二、红与专、政治与业务之关系在我国的演变 970
三、政党伦理与“红” 977
四、“红”的全部内涵是无产阶级道德 988
(一)无产阶级道德挂帅 988
(二)“无我”的道德教育 1003
(三)道德的扭曲 1023
五、“红”表征的是“革命至上” 1054
学员故事:“专”——以革命的名义 1078
六、围绕“教育革命”的两次教育整顿 1084
(一)1972年教育的整顿与复苏 1085
(二)1975年再次整顿教育 1095
七、成才模式的演变 1102
八、长期的熏陶和教育 1109
九、求知是一种高级的生存方式 1121
十、眼界决定能走多远 1136
第七章 教育与政治 1154
学员故事: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1155
一、与教育有关的几个政治范畴 1167
(一)政治 1168
(二)政治文化 1173
(三)个体的政治文化 1175
(四)政治社会化 1176
(五)政治意识形态 1180
(六)泛政治化教育 1188
二、教育与政治之关系 1190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202
四、新中国泛政治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1210
五、泛政治化教育与教育价值理性的失落 1234
六、人成为政治的工具与人性的虚无 1246
主要参考文献 1264
后记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