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分国篇第一编 德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3
第一章 历史背景和现状 3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设置、地位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9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大纲 12
第四章 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和方法 23
第五章 语文教材制度和编写 26
第六章 语文教材内容和风格 29
第七章 语文教材在德育、美育方面的处理方式 37
第二编 法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40
第一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40
第一节 中世纪晚期以前 40
第二节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 41
第三节 1833年颁布“基佐法”以后 43
第二章 二战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改革 45
第一节 课程设置的改革 46
第二节 法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50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的地位和课程设置 52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地位 52
第二节 小学的现行课程设置计划 53
第三节 初中的现行课程设置计划 54
第四节 高中的现行课程设置计划 56
第五节 分析与结论 60
第四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 61
第一节 教学大纲的制定和颁行制度 61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 62
第三节 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 67
第五章 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 72
第一节 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72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 72
第三节 对教科书的使用 74
第六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考评制度 75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考评制度 75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考评制度 76
第七章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动向 78
第一节 更加强调掌握本国语文的重要性 79
第二节 特别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80
第三节 加强个别化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弹性课程设置表 81
第四节 开展面向三个年级全体学生的全国性评估活动 83
第三编 英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89
第一章 英语课程的历史和性质 89
第一节 英语课程演变历史概况 89
第二节 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92
第二章 英语课程目的、目标和内容 102
第一节 英语课程目的和目标 102
第二节 英语课程内容 117
第三章 英语课程管理和评价 124
第一节 英语课程管理 124
第二节 英语课程评价 129
第四章 英语课程的教材 142
第一节 英语教科书分析 142
第二节 其他教材 163
第三节 英语教科书单元教材举隅 164
第四编 苏联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174
第一章 中小学的语文课程 174
第一节 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 175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179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80
第四节 语文课程的地位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183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测试制度 187
第三章 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196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制度 196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编排方式和编写技术 200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种类 206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和编写体例 209
第四章 新编语文教科书举例分析 214
第一节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产生及其背景 214
第二节 新编《文学》教科书的变化和特点 216
第三节 新编《俄语》教科书的变化和特点 220
第五章 语文课的课外活动 223
第一节 俄语课外活动 224
第二节 文学课外活动 226
第五编 美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229
第一章 中小学语文教育概况 229
第一节 殖民地时期 229
第二节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 230
第三节 二战后时期 231
第二章 中小学的语文课程 233
第一节 语文课程设置 233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目标 237
第三章 中小学的语文教材 244
第一节 教科书制度和教材 244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评介 248
第四章 语文课程中的德育 286
第五章 语文课程中的美育 288
第六章 语文课外活动 289
第六编 日本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294
第一章 近现代国语教育历史概述 294
第一节 明治时期的国语科教育(1868—1912) 294
第二节 大正时期的国语科教育(1912—1926) 296
第三节 昭和前期的国语科教育(1926—1946) 297
第四节 昭和后期的国语科教育(1946—1988) 298
第二章 国语课程的名称和地位 300
第一节 国语课程的名称 300
第二节 国语课程的地位 301
第三章 国语课程的性质和方向 305
第一节 国语课程的性质 305
第二节 国语课程的方向 307
第四章 国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310
第一节 国语课程的目标 310
第二节 国语课程的内容 319
第五章 国语教材 321
第一节 教材的概念和教科书制度 321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辑方针 323
第三节 国语课本、单元和课文的构成 330
第四节 国语教材的选择 337
第五节 《国语表现》教科书 341
第六节 国语教育资料 344
第六章 文学教育 350
第一节 多数教师的认识 350
第二节 学者的见解 351
第三节 增渊恒吉对文学教育目标的见解 353
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354
第一节 语文知识教学的意义 354
第二节 语文知识教学的目标 355
第三节 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 356
第八章 道德教育 359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历史变 359
第二节 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 360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人性 361
第四节 道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 362
第九章 课外阅读 363
第一节 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363
第二节 课外阅读的状况和教师的指导 364
第十章 国语科的评价 369
第一节 何谓国语科的评价 369
第二节 国语科评价的时间和内容 370
第三节 国语科评价的类型 372
第四节 国语科的评价方法 373
第五节 事例研究 374
第十一章 国语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375
第七编 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383
上编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383
第一章 清朝末年小学语文课程教材(1902年—1912年) 383
第一节 蒙学读本和《钦定学堂章程》 383
第二节 《奏定学堂章程》和小学语文教材 385
第二章 民国初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1912年—1929年) 390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390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393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1929年—1949年) 397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397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0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教材(1949年—1997年) 410
第一节 1949年至1953年期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10
第二节 1953年至1960年期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15
第三节 1960年至1976年期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20
第四节 1977年至1986年期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25
第五节 1986年至1997年期间的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430
下编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437
第一章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学中国文学课程教材(1902年—1919年) 437
第一节 《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制和课程 437
第二节 民国初年中学国文课程教材 441
第二章 “五四”运动时期“新学制”中学国语课程教材(1919年—1929年) 446
第一节 学制和课程 446
第二节 教材和教法 449
第三章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教材(1929年—1949年) 452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教材 452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教材 46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教材(1949年—1997年) 476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1949年—1955年) 477
第二节 汉语文学分科的课程和教材(1955年—1958年) 480
第三节 曲折发展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1958年—1976年) 485
第四节 走向改革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1977年—1992年) 489
第五节 深化改革的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1992年—1997年) 498
下篇 比较篇第一章 语文科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比较 523
第一节 语文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地位 523
第二节 语文科在诸学科中的现实地位 527
第二章 语文科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比较研究 532
第一节 “语文”及“语文科”性质 532
一 从“语文”及“语文科”本质属性说起 532
二 异同比较 536
第二节 语文科教育目的要求 541
一 七国中小学语文科教学目的要求的相同点 541
二 七国中小学语文科教学目的要求的不同处 549
第三节 语文科性质和语文科教育目的比较研究的启示 554
第三章 语文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564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要素项目 564
一 言语技能要素项目 565
二 语文知识要素项目 577
三 文学教育要素项目 588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593
一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 593
二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 596
第三节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选文 601
第四章 教科书编著比较 607
第一节 教科书编著原则 607
第二节 教科书的类型 611
第三节 教科书体系之一:知能系统 614
第四节 教科书体系之二:范文系统 620
第五节 教科书体系之三:导学系统 623
第六节 教科书体系之四:作业系统 626
第七节 教科书体系之五:符号系统 631
第五章 语文科的测试 634
第一节 五国测试情况 634
第二节 几点结论 638
第六章 课外活动 640
后记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