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价值澄清学派 6
第一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产生及其思想 7
一、价值澄清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7
二、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心理学思想 11
第二节 价值澄清的策略及其特点 18
一、价值澄清的主要策略 19
二、价值澄清策略的特点 24
第三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贡献、衰落与转向 29
一、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贡献 29
二、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 31
三、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转向 35
第四节 价值澄清学派的反思与启示 43
一、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灌输 44
二、道德教育是否需要价值中立 47
三、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51
四、借鉴价值澄清模式中的积极因素 54
五、正确对待历史传统 56
第二章 亲社会行为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58
第一节 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58
一、亲社会道德推理研究的发展概述 58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62
三、艾森伯格的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 64
四、儿童的利他动机研究 69
第二节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 71
一、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的研究 71
二、观点采择能力的功能分析 77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79
一、20世纪70年代关于亲社会行为单一因素的研究 80
二、20世纪80年代注重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等内部多因素的研究 84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88
第四节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 90
一、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早期研究 90
二、我们的实验研究及其理论启示 95
三、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和意义 105
第三章 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与研究 116
第一节 传统的道德及其评价研究中出现的困境 116
一、道德定义理解上的困境 117
二、道德研究方法上的困境 120
第二节 道德判断测验的来源及其理论基础 123
一、林德及其道德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123
二、解决概念问题:何为道德 125
三、解决方法学问题:如何研究道德 131
第三节 道德判断测验的设计和使用 132
一、道德判断测验概述 132
二、道德判断测验的质量指标 139
三、道德判断测验的独特性 148
第四节 基于道德判断测验的相关研究 153
一、道德教育的最佳年龄 153
二、道德判断能力分裂的可能性因素的跨文化研究 155
三、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倒退问题 157
四、助人者总是道德的吗 159
第四章 确定问题测验的最新发展 162
第一节 从科尔伯格到莱斯特 162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162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168
第二节 确定问题测验的结构分析 174
一、确定问题测验的演变 174
二、第一版存在的问题 184
三、修订版的新变化 185
第三节 新科尔伯格理论 192
一、确定问题测验的理论支柱 192
二、新科尔伯格理论评述 195
第四节 确定问题测验面临的争论和挑战 202
第五章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新建构 204
第一节 领域理论的产生 205
一、领域理论的产生背景 205
二、领域理论的哲学渊源 206
第二节 领域理论的基本假设 209
一、儿童既是道德哲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 209
二、认知结构是部分构建的 212
第三节 领域理论的三大研究主题 213
一、领域区分与领域判断 215
二、领域判断的发展观 224
三、领域理论与道德文化 232
第四节 领域理论的应用及其评价 234
一、领域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234
二、对领域理论的评价 235
第六章 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 239
第一节 品格教育何以回归传统 239
一、20世纪美国品格教育的轨迹 240
二、品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243
三、有效促进品格发展的因素 245
第二节 构建一个有核心价值观的美德社会 250
一、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相对主义 251
二、品格教育与核心价值观 253
第三节 通过品格教育促进灵魂转向 260
一、榜样 261
二、解释 263
三、社会的精神气质或道德环境 265
四、经验 266
五、规劝 267
六、对优秀的期待 268
第四节 品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269
一、准备阶段 270
二、核心价值观的确定 272
三、信息沟通 275
四、课程策略 276
五、评价策略 280
第七章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 283
第一节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284
一、道德发展的两种倾向 284
二、关系意象 285
三、自我概念、道德概念与道德发展 290
第二节 对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的抨击及回应 298
一、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受到的抨击 298
二、吉利根的相应回应 303
第三节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的发展 306
一、吉利根与女性发展 306
二、诺丁斯的关心伦理与道德教育 308
三、作为男女共同心理属性的关心 308
第四节 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的贡献 314
一、提出道德推理中的关心倾向 315
二、运用现象学方法探讨道德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因素 317
第八章 道德与同一性 319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319
一、同一性的考察 319
二、认同的考察 323
三、道德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整合 329
第二节 道德同一性的机制 334
一、道德与自我的整合 334
二、道德同一性的重要影响源 337
第三节 哈特的道德同一性 343
一、把同一性加入道德领域 344
二、道德同一性的建构观 345
三、道德同一性及其发展 349
四、道德同一性研究的启示 352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 354
一、建构主义的观点 355
二、道德同一性的建构发展观 356
第九章 父母效能训练 365
第一节 儿童道德发展与家庭道德教育 365
一、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研究 365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71
三、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发展 374
第二节 父母效能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377
一、父母效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377
二、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背景 381
第三节 怎样成为有效能的父母 388
一、什么是有效能的父母 388
二、亲子沟通的两大基本原则 389
三、亲子沟通的三大技巧 392
第四节 挑战与反思 400
一、挑战:并非万能的父母效能训练 400
二、反思:父母效能训练的本土化 403
第十章 英国PSHE的新进展 407
第一节 PSHE产生的背景 407
一、20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 407
二、教育因素和资源对PSHE的影响 409
三、心理学对PSHE的影响 410
第二节 PSHE的结构框架分析 413
一、PSHE的内涵 413
二、PSHE涵盖的内容 417
三、PSHE的实施阶段 421
四、PSHE的方法和评价机制 434
第三节 PSHE中教师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39
一、教师再教育的内容 439
二、教师再教育的过程 443
三、对教师再教育的评价 444
第四节 对PSHE的评价 446
一、PSHE是一种人格教育 446
二、PSHE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447
三、PSHE是一种跨课程的教育 449
四、PSHE是一种治本的教育 451
五、PSHE存在的不足 452
主要参考文献 455
后记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