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性命学——开启生命自由之门的学科 2
性命学的含义 4
性命学发展史略 10
性命学的研究方法 14
卷一 儒家性命箴言儒家性命学简论 18
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性命之道 18
孟子对儒家性命学的发展 19
易经——儒、道两家的性命学基石 20
治气养心——荀子的修养之道 21
宋明理学对儒家性命学的贡献 22
儒家立教心法 26
人心与道心 26
大学之道 27
性命学三纲领 27
三纲领的修养方法 28
修身八条 29
修身为本 30
慎独 31
位育天地的中和之性 32
道不可离 32
天命与修道 32
中和之性 33
天人之道 34
诚体化物 35
养吾浩然之气 37
诚能动物 37
气与意志 37
浩然之气的涵养 38
存心尽性求仁 40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41
万物皆备于我 42
充实之谓美 42
天地的准则 44
天地的准则——乾坤二卦 44
君子象天,自强不息 47
君子则地,厚德载物 47
大人之大,德合天地 48
敬义立而德不孤 49
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之易 50
生生之谓易 51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53
形而上与形而下 53
治气养心之术 55
莫神一好 55
知道之法——虚壹而静 56
圣人养性,禀持中和 60
守窍之法 62
儒道两家的性命本源——太极 64
太极本无极 64
立天地之大义 68
太和之气本体论 68
性命之学与变化气质 79
观物 82
天道变化,神气一如 82
形、气、神的联系 83
以性处物,不以情蔽物 84
至理之学的原则——慎独、至诚、虚心 85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 87
以心体物,以理观物,尽性至命 88
下学而上达 90
朱熹调息箴言 90
程明道的《识仁篇》 91
程明道的《定性书》 93
程明道语录 94
合内外之道 98
君子役物 99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01
心外无物 101
卷二 道家性命箴言道家性命学简论 112
老庄之道——道家的本根性理论 112
气论及精、气、神 113
道家性命学的修养方法 115
道之概念、体相、性用 118
无名玄妙的天地本根 118
周行不殆的万物本源 119
超越概念与时空的宇宙本体 120
虚无无形的存在 121
道之体相——有情有信的真实 122
道之性用——与万物合光同尘 123
生生万物,永无穷尽 123
得道的修炼原则与方法 125
老子对婴儿的崇尚——返还赤子生机 125
老子对深不可测的得道者的描述 127
虚极静笃与天下为公 128
休息感官以长生 129
道家性命学的理想境界——真人及其修炼方法 130
庄子对理想人格——真人的论述 130
恬淡虚无,炼养之道 131
守神守一,朴素无为 133
形全精复,达乎性命 135
全神守气,几于真人 137
本体性理论——元气论 141
元气与道同体,为化生万物的本源 141
人体元气,生命之根本 142
精气神理论及其修炼方法 143
《管子》的精气理论及其修养方法 143
精气神三位一体 153
形气神的相互转化 154
精气在身,神为之主 158
铅丹辟谷,齐道为真 159
天一生水 160
内丹理论及其修炼方法 162
《入药镜》——内丹学的先锋 162
《金丹四百字》——内丹修炼的巅峰之作 168
先天与后天精气神的甄别与互用 178
三教合流的性命之学 182
性命之道 182
性命双修 191
卷三 佛家性命箴言佛家性命学简论 196
佛学以生命的解脱为根本目的 196
佛家性命学的修习方法 198
佛家性命学的主要门派 199
如何识得妙明真心 202
直心是修场 202
修习的根本在于识自本心 204
妙明真心在何处 206
如何证得真心实相 208
如何降伏此心 212
离相见如来 214
法无定法 214
三无漏学 216
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渐次 216
戒定慧三无漏学 218
理入与行入的次第关系 218
如幻三昧的修法 220
修习的三种方便与二十五种方法 222
修习“四病”:作、任、止、灭 236
小乘佛法之十念法门 238
十念法门 238
菩萨修行的方便法门 249
菩萨圆满六波罗蜜的方便法门 249
菩萨如何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255
天台止观坐禅法要 25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正修行第六 257
修行之人如何却病 268
天台止观六妙法门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