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药物临床研究和治疗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房静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7092777
  • 页数:8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消化系疾病的药物临床研究(包括药理、毒理、研究方法、生物统计、药物经济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消化系疾病应用的药物(从药物名称、组成成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毒理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阐述)以及消化系疾病的诊治。

上篇 药物的临床研究 3

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概论 3

第一节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3

第二节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4

一、临床药效学 4

二、临床药物动力学 4

三、毒理学 4

四、临床试验 4

五、药物相互作用 5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的任务(职能) 5

一、承担新药的评价与老药的再评价 5

二、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监测 5

三、承担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与培训 6

四、提供临床药理服务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6

第四节 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 6

第二章 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8

第一节 主要药效学研究 8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8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9

三、药效学研究的步骤和内容 11

第二节 一般药理学研究 15

一、概述 15

二、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6

第三章 新药的非临床研究和评价 18

第一节 临床前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8

一、国际化 18

二、阶段性 19

三、整体性 20

四、GLP 20

第二节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20

第三节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议(ICH) 22

第四节 GLP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24

第五节 新药研发的早期毒性评价 25

第四章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7

第一节 Ⅰ期临床试验 27

一、Ⅰ期临床试验的目的与内容 27

二、Ⅰ期临床试验要求 27

三、开展Ⅰ期临床试验的条件 28

四、Ⅰ期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28

五、结语 31

第二节 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 32

一、Ⅱ期临床试验 32

二、Ⅲ期临床试验 34

三、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操作规程 35

第三节 Ⅳ期临床试验 36

一、概述 36

二、Ⅳ期临床研究的目的 37

三、Ⅳ期临床研究的作用 37

四、Ⅳ期临床研究的必要性 38

五、Ⅳ期临床研究的适用范围 38

六、Ⅳ期临床研究的特点 39

七、Ⅳ期临床研究的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39

八、Ⅳ期临床研究的实施要点 39

九、目前我国Ⅳ期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40

第四节 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41

一、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目的 41

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概念 41

三、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适用范围 41

四、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 42

五、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44

六、结语 45

第五章 药物临床试验的原则和方法评价 46

第一节 药物临床试验概述 46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 46

二、临床试验的起源 46

三、新药临床试验 46

第二节 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8

一、临床试验设计的重要性 48

二、临床试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48

三、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9

第三节 多中心临床试验 52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特点 52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52

第四节 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52

一、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求 52

二、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53

三、新药临床试验应注意的事项 54

第五节 临床试验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 54

一、分配方案的隐藏与盲法原则 54

二、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 55

三、安慰剂问题 55

四、剔除、退出和失访病例及其处理 56

五、意向治疗分析与完成治疗分析 56

第六节 临床试验注册与报告规范 56

一、临床试验注册 56

二、临床试验报告规范 57

第七节 药物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评价 57

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57

二、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评价 58

三、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估 60

四、药物临床试验的应用范围评价 61

第六章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 63

第一节 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工作要求 63

一、生物统计学需遵循的法规 63

二、临床试验生物统计的三个基本要求 64

三、药品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分析人员及其工作职责 64

四、临床试验设计阶段统计工作要求 65

五、临床试验过程中统计工作的要求 66

六、临床试验资料分析总结阶段的统计工作要求 66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和比较类型 67

一、观察指标 67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 71

三、比较的类型 72

第三节 偏倚的控制——随机化和盲法 74

一、什么是双盲临床试验 74

二、双盲临床试验的实施 75

第四节 数据管理 77

一、研究者填写病例报告表 78

二、监查员对病例报告表的监查 78

三、数据管理员的职责 78

四、统计分析 80

第五节 盲态核查 80

一、盲态核查 81

二、盲态核查的实例 82

第六节 统计分析的数据集 84

一、ITT原则 84

二、三种数据集 84

三、不同数据集的作用 85

四、统计分析报告中的数据集选择 85

五、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数据集 86

第七节 样本大小的估计 86

一、基本概念 87

二、非劣效性/优效性/等效性试验的样本含量的估计 88

第八节 统计分析计划书和统计分析报告 90

一、统计分析计划书 90

二、统计分析方法 90

三、统计分析报告 91

四、统计计划书和报告的实例 91

第七章 循证医学原则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96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念 96

第二节 证据的分级 96

第三节 临床试验的种类 97

一、随机对照试验 97

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97

三、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97

四、交叉对照研究 97

五、历史性对照研究 98

六、序贯试验 98

七、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98

第四节 评估标准 98

一、随机分组 99

二、盲法 99

三、除干预措施外,两组治疗的一致性 100

四、随访的完整性 100

五、意愿治疗分析 100

第五节 治疗效果的表达形式 101

一、估计治疗效果大小的表示方法 101

二、治疗作用的精确性估计 103

第六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的书写 103

第七节 如何用循证医学观点分析和应用药物试验结果 106

一、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106

二、结果指标的评定 106

三、快速评估 107

四、将研究结果用于自己的病人 107

五、注意发表偏倚 107

第八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流行病学 109

第一节 宏观评价方法 110

一、病例对照研究 110

二、队列研究 111

三、自发报告系统的评价方法 111

四、处方事件监测 112

五、医院集中监测系统 113

六、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 114

第二节 微观评价方法 114

一、总体判断 115

二、标准化评价 115

第三节 ADR的计算机因果判断 117

一、计算机化评分法 117

二、统计形式匹配 117

三、人工智能 118

第四节 WHO药物安全监测简史 118

一、药物警戒的目的 120

二、世界卫生组织质量保证和安全:药学组 120

三、乌普萨拉监测中心 120

四、国家药物警戒中心 121

第五节 植物药和传统药物 122

第六节 疫苗和生物药物 123

第七节 结论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124

第九章 药物经济学 130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概述 130

一、药物经济学的定义 130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必要性 131

三、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133

四、药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34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 136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36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 136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方法 139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成本的测算 139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40

三、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标准 143

第十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 145

第一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45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45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46

三、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 150

第二节 合理用药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153

一、合理用药原则 153

二、合理用药的难处及其努力方向 154

中篇 治疗消化系疾病的药物第十一章 抑制胃酸分泌药 159

第一节 质子泵抑制剂 159

奥美拉唑 161

兰索拉唑 163

泮托拉唑 165

雷贝拉唑 166

埃索美拉唑 168

第二节 组胺H2受体阻断药 169

西咪替丁 170

雷尼替丁 173

法莫替丁 175

尼扎替丁 176

罗沙替丁 178

拉呋替丁 179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180

哌仑西平 180

第十二章 抗酸药 182

氢氧化铝 182

铝碳酸镁 183

海藻酸-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184

氧化镁 184

铝镁加 185

碳酸氢钠 185

第十三章 胃黏膜保护药 187

第一节 胶体铋剂 187

胶体果胶铋 187

复方铝酸铋 188

枸橼酸铋钾 189

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 190

碱式碳酸铋 191

碱式硝酸铋 192

次水杨酸铋 193

胶体酒石酸铋 194

第二节 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 195

一、概述 195

二、作用原理 196

三、临床应用 198

米索前列醇 198

恩前列醇 199

其他 199

第三节 其他胃黏膜保护药 199

硫糖铝 199

瑞巴派特 200

替普瑞酮 201

甘草锌 202

吉法酯 203

甘珀酸钠 204

伊索拉定 206

L-谷氨酰胺 206

复方胃膜素 207

依卡倍特钠 207

第十四章 促胃肠动力药 210

多潘立酮 211

莫沙必利 213

伊托必利 215

附: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指导 216

第十五章 胃肠道解痉药 218

阿托品 218

山莨菪碱 221

丁溴东莨菪碱 221

溴丙胺太林 222

阿地芬宁 223

辛戊胺 223

罂粟碱 223

獐牙菜苦素 224

匹维溴铵 225

硝苯地平 225

第十六章 止吐药 228

甲氧氯普胺 228

氯丙嗪 229

多潘立酮 230

左舒必利 230

昂丹司琼 231

格拉司琼 232

第十七章 催吐药 233

阿扑吗啡 233

吐根糖浆和中药瓜蒂 234

酒石酸锑钾 235

硫酸铜 235

硫酸锌 235

第十八章 泻药 237

第一节 膨松剂 237

欧车前亲水胶 237

葡甘聚糖 238

小麦纤维素 238

第二节 渗透性缓泻剂 239

乳果糖 239

聚乙二醇 240

硫酸镁 240

第三节 刺激性泻剂 241

酚酞 241

番泻叶 241

蓖麻油 242

比沙可啶 242

第四节 粪便软化剂 242

液状石蜡 242

第五节 肛用制剂 242

甘油 242

第十九章 止泻药 243

第一节 止泻药的分类 243

一、抑菌、杀菌类 243

小檗碱 243

诺氟沙星 243

呋喃唑酮 244

氨苄西林 244

二、吸附和收敛止泻剂 244

鞣酸蛋白 244

次碳酸铋 244

药用炭 245

三、改变胃肠道运动功能药 245

复方樟脑酊 245

洛哌丁胺 245

复方地芬诺酯 246

高选择性L-型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 246

罂粟碱类 246

曲美布汀 247

抗胆碱能类 247

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 247

四、黏膜保护剂 247

蒙脱石 247

五、微生态制剂 248

六、中药止泻药 249

第二节 止泻药的用药原则 250

一、老年人用药原则 250

二、小儿和孕妇用药原则 250

三、止泻药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 250

第二十章 胃肠道微生态制剂 252

第一节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及药理性质 252

一、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和活性成分 252

二、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 253

三、药动学和药物相互作用 254

四、药物毒理学和储存 255

第二节 临床常用微生态制剂介绍 255

一、活菌制剂 255

二、死菌制剂 257

第三节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257

一、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原则 257

二、微生态制剂的适应证 258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市场销售 259

第五节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前景 260

第二十一章 助消化药 263

乳酶生 263

乳酸菌素 264

第二十二章 食欲抑制药及其他减肥药 265

西布曲明 265

奥利司他 268

第二十三章 利胆药 273

熊去氧胆酸 273

鹅去氧胆酸 274

苯丙醇 276

牛磺酸 276

茴三硫 277

二羟二丁基醚 278

肝胆能 279

羟甲烟胺 279

曲匹布通 280

第二十四章 胰酶补充药 281

胰酶 281

米曲菌胰酶 282

复方消化酶 283

第二十五章 抗肝炎病毒药 284

拉米夫定 285

阿德福韦 288

恩替卡韦 293

重组人干扰素α-2b 299

重组人干扰素α-2a 304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308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313

第二十六章 肝细胞膜保护剂和抗氧化剂 322

氨酪酸 322

谷氨酸 322

谷氨酸钠 323

谷氨酸钾 324

还原型谷胱甘肽 324

门冬氨酸鸟氨酸 326

精氨酸 327

联苯双酯 328

多烯磷脂酰胆碱 329

肌苷 331

甘草酸二铵 331

齐墩果酸 332

核糖核酸 333

乳果糖 334

促肝细胞生长素 335

葡醛内酯 336

硫普罗宁 337

苦参素 339

亮菌甲素 340

第二十七章 其他消化系疾病用药 341

生长抑素 341

奥曲肽 342

柳氮磺吡啶 343

巴柳氮钠 345

美沙拉秦 345

特利加压素 346

乌司他丁 347

加贝酯 347

萘莫司他 348

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 349

复方谷氨酰胺 350

第二十八章 抗消化系肿瘤药 351

第一节 作用于DNA的药物 351

多柔比星 351

表柔比星 352

米托蒽醌 353

吡柔比星 353

丝裂霉素 354

博来霉素 355

尼莫司汀 355

洛莫司汀 356

卡莫司汀 356

司莫司汀 357

顺铂 357

卡铂 358

奥沙利铂 358

塞替哌 359

第二节 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360

吉西他滨 360

卡倍他滨 361

氟尿嘧啶 361

替加氟 362

替加氟-尿嘧啶 363

卡莫氟 363

去氧氟尿苷 363

雷替曲塞 364

第三节 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364

平阳霉素 364

第四节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药 365

伊立替康 365

羟喜树碱 366

第五节 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 366

长春瑞滨 366

依托泊苷 367

紫杉醇 367

多西紫杉醇 368

第六节 生物靶向类 369

伊马替尼 369

干扰素 370

白细胞介素-2 371

胸腺肽α1 371

胸腺五肽 371

短棒状杆菌 372

第七节 其他 372

三氧化二砷 372

亚叶酸钙 373

榄香烯 373

第八节 几种与化疗相关的辅助药物 373

一、止吐药 373

恩丹西酮 373

格拉司琼 374

托烷司琼 374

二、升高白细胞的药物 375

利可君 375

鲨肝醇 375

辅酶A 375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75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76

维生素B4 377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377

三、治疗骨转移的药 378

唑来磷酸 378

帕米磷酸二钠 379

第二十九章 环氧酶-2抑制剂 380

尼美舒利 381

美洛昔康 382

萘丁美酮 384

依托度酸 386

塞来昔布 387

附:COX-2与肿瘤 390

下篇 消化系疾病与药物治疗第三十章 上消化道出血 395

第一节 病因 395

一、静脉曲张性出血 395

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396

第二节 临床表现 396

第三节 诊断 397

一、诊断确立 397

二、出血量的估计 397

第四节 治疗原则 397

一、药物治疗及合理用药 397

二、药物治疗进展 401

第三十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 403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03

第二节 治疗原则 403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403

一、针对反流物的治疗 403

二、促动力药 405

三、针对tLESR的治疗 406

四、黏膜保护剂 406

五、其他 407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407

第三十二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 408

第一节 治疗措施 408

一、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 408

二、抗酸剂和抑酸剂 409

三、胃肠道动力和感觉调节药物 409

四、胃肠黏膜保护剂 411

五、根除Hp治疗 411

六、心理及抗抑郁药物治疗 411

第二节 治疗策略 412

第三节 FD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412

第三十三章 慢性胃炎 414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14

一、慢性胃炎的分类 414

二、病因 414

三、病理 415

第二节 治疗和处理原则 415

一、去除病因 415

二、对症治疗 415

三、癌变率和心理疏导 416

四、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 416

五、随访 416

六、疗效判断的注意点 417

第三节 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 417

一、清除或抑制攻击因子 417

二、防御因子增强剂 418

三、消化道运动功能改善剂 418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19

五、抗抑郁剂或抗焦虑剂 419

六、恶性贫血的治疗 419

七、补偿剂 419

八、中医中药 42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420

一、治疗的“时机”概念 420

二、不宜频繁变动治疗方案 420

三、不要滥用质子泵抑制剂 420

第五节 药物治疗的展望 421

第三十四章 消化性溃疡 422

第一节 抗酸分泌治疗 422

一、抑酸药物愈合溃疡的临床疗效评价 423

二、抗酸分泌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评价 424

第二节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424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 424

二、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处理策略 427

第三节 NSAIDs溃疡的防治 427

一、预防策略评价 428

二、治疗策略评价 429

第三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 431

第一节 抗菌治疗 431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指征 431

二、几个有待说明的问题 432

三、抗菌药物 432

四、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433

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定义 434

六、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提高根除率 434

第二节 免疫治疗 435

第三十六章 肠道感染 43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36

第二节 常用液体及其用途 439

第三节 常用抗生素以及抗寄生虫药物 440

一、喹诺酮类 440

二、硝基咪唑类 440

三、大环内酯类 440

四、磺胺类和磺胺增效剂 440

五、氨基糖苷类 440

六、头孢菌素类 440

七、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41

八、其他 441

第四节 益生菌制剂 441

第五节 止泻药物 441

第六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441

一、准确评估病情 441

二、灵活运用液体疗法 442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442

四、吸附止泻剂的应用 444

五、益生菌制剂的应用 444

第七节 肠道感染的预防 444

第八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 444

第三十七章 炎症性肠病 44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46

第二节 治疗原则 44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448

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448

二、糖皮质类固醇 450

三、免疫抑制剂 451

四、新型生物治疗剂 452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454

一、活动期治疗方案 454

二、UC治疗方案的改进 454

三、CD治疗方案 454

四、维持缓解的治疗 455

五、逐级用药方案简介 455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 456

一、促生态制剂 456

二、新型生物制剂 456

三、其他 458

四、治疗策略和思路 458

第三十八章 肠易激综合征 460

第一节 疾病概况 460

第二节 治疗原则 462

第三节 治疗药物 462

一、调节肠道运动的药物 462

二、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 464

三、抗抑郁药物 465

四、微生态制剂 466

五、中医中药 466

第四节 治疗药物的选择 466

第三十九章 消化系结核感染 468

第一节 消化系结核感染的基本状况 468

一、病原学 468

二、流行病学 468

三、消化系结核感染的发病率及感染部位 469

四、病理组织学特点 469

五、消化系结核感染的诊断 469

第二节 消化系结核感染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470

第三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471

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及其特点 471

二、抗结核标准化学治疗方案 472

第四节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473

一、氟喹诺酮类 473

二、二芳基喹啉衍生物 474

三、利福霉素衍生物 474

第五节 结核感染的预防策略 474

一、DOTs策略 474

二、卡介苗接种 475

三、化学预防 475

第四十章 腹泻 477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7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77

一、渗透性腹泻 477

二、分泌性腹泻 478

三、渗出性腹泻 478

四、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478

第三节 诊断要点 478

第四节 病因分类 479

一、肠道感染性炎症 479

二、非感染性炎症 479

三、肿瘤 479

四、小肠吸收不良 479

五、肠运动功能异常 479

六、药物 479

七、其他 479

第五节 几种特殊类型腹泻介绍 479

一、旅游者腹泻 479

二、AIDS相关性腹泻 480

三、医院获得性腹泻 480

第六节 治疗原则 480

一、病因治疗 480

二、对症治疗 481

第七节 治疗腹泻的药物及应用 481

一、病因治疗 481

二、止泻药 482

三、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483

第四十一章 便秘 484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84

第二节 治疗原则 485

一、树立信心 485

二、调整生活方式 485

三、心理支持 486

四、膳食 486

五、液体摄入量 486

六、生物反馈 486

七、药物治疗 486

八、外科治疗 486

九、灌肠 486

十、中医药治疗 48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其合理应用 487

一、刺激性泻剂 487

二、盐类轻泻剂 488

三、容积性泻剂 488

四、高渗性泻剂 488

五、软化剂 489

六、润滑剂 489

七、促胃肠动力药 489

八、聚乙二醇 489

九、改变肠道菌群环境 490

第四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 490

一、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估 490

二、治疗用新药 491

第四十二章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预防大肠癌 493

第一节 疾病概述 493

第二节 大肠癌的预防原则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概念 493

第三节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的合理应用以及新进展 494

一、叶酸 494

二、纤维素 495

三、钙剂和维生素D 496

四、硒 498

五、其他 499

第四节 展望 499

第四十三章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502

第一节 常用的化疗药 502

一、化疗药物的传统分类 502

二、化疗药物的细胞增生动力学分类 503

三、常用药物 503

第二节 化疗的疗效评定标准 505

第三节 食管癌 505

一、疾病概述 505

二、治疗原则 505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0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506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09

第四节 胃癌 509

一、疾病概述 509

二、治疗原则 509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09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510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11

第五节 大肠癌 512

一、疾病概述 512

二、治疗原则 512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13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513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14

第六节 肝癌 515

一、疾病概述 515

二、治疗原则 515

三、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1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515

五、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16

第七节 胆囊癌和胆管癌 516

一、疾病概述、治疗原则 516

二、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16

三、药物的合理应用 517

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17

第八节 胰腺癌 517

一、疾病概述、治疗原则 517

二、化疗的药物及原则 517

三、药物的合理应用 518

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518

第四十四章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激素治疗 519

第一节 胃肠激素 519

第二节 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 519

一、促胃液素瘤 520

二、血管活性肠肽瘤 520

三、胰岛素瘤 521

四、胃肠道类癌 521

第三节 消化系统非内分泌肿瘤 521

一、胰腺癌 522

二、大肠癌 523

三、肝细胞肝癌 523

四、胃癌 524

第四十五章 消化系肿瘤的生物治疗 527

第一节 免疫治疗 527

一、细胞因子疗法 527

二、抗肿瘤抗体疗法 527

三、过继免疫治疗 529

四、肿瘤疫苗疗法 529

五、热休克蛋白疫苗 531

六、核酸疫苗 531

第二节 基因治疗 532

一、确定目的基因 532

二、选用基因载体 532

三、基因治疗的策略 534

第三节 生物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38

第四十六章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541

第一节 疾病概述 541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 541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542

一、抗病毒治疗应答 542

二、干扰素治疗 543

三、核苷类似物治疗 545

四、免疫调节剂 550

五、基因治疗 552

六、抗肝细胞损害药物 553

七、重型肝炎的治疗 554

八、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558

九、妊娠期肝炎的治疗 558

十、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治疗 559

第四十七章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560

第一节 疾病概述 560

一、病原学 560

二、流行病学 560

三、自然史 560

四、临床表现 561

五、诊断 561

第二节 治疗原则 562

一、抗病毒治疗对象的评估 562

二、抗病毒疗效的评估 562

第三节 治疗药物 563

一、干扰素 563

二、利巴韦林 565

第四节 抗病毒药的合理应用 566

一、联合治疗 566

二、保证剂量 569

三、优化疗程 570

四、提高依从性 571

五、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571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 574

一、三联治疗 574

二、新型干扰素制剂 575

三、新型利巴韦林类似物 575

四、IMPDH抑制剂 576

五、HCV酶抑制剂 576

六、其他新型的抗HCV制剂 578

第四十八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83

第一节 疾病概述 58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583

第三节 治疗药物 584

一、熊去氧胆酸 584

二、糖皮质激素 586

三、吗替麦考酚酯 587

四、其他免疫抑制剂 587

第四节 继发症状的处理 588

一、瘙痒 588

二、骨质疏松 588

三、高脂血症和黄色瘤 589

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589

五、脂肪泻 590

第五节 肝移植 590

第四十九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592

第一节 疾病概述 592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592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的选择 594

一、饮食调节 594

二、对症治疗 594

三、熊去氧胆酸 595

四、免疫抑制剂和抗纤维化药物 595

五、内镜治疗 595

六、肝移植 596

第四节 预后模型 596

第五十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 598

第一节 疾病概述 598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598

一、AIH的临床表现 598

二、AIH与重叠综合征 599

三、诊断 600

第三节 治疗原则、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601

一、皮质激素类药物 602

二、免疫抑制剂 602

三、熊去氧胆酸 602

四、药物的选择 603

五、疗效判断标准 604

六、肝移植术 604

第五十一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60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06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606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的选择 608

一、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 608

二、NASH的药物治疗 609

三、肝移植 611

第五十二章 酒精性肝病 613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13

第二节 治疗原则 614

一、调整生活方式 614

二、营养支持 615

三、酒精性肝病的药物治疗 616

四、ALD失代偿期并发症的治疗 617

五、肝移植 61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617

一、戒酒辅助用药 617

二、糖皮质激素 618

三、己酮可可碱 618

四、抗TNF-α治疗 619

五、秋水仙碱 619

六、丙硫氧嘧啶 619

七、多烯磷脂酰胆碱 620

八、S-腺苷蛋氨酸 620

九、谷胱甘肽前体药物 620

十、维生素E 621

十一、水飞蓟素 621

十二、抗内毒素制剂 621

十三、胰岛素和胰高糖素 621

十四、蛋白合成类固醇 622

十五、其他可以选择的潜在的治疗方法 622

第五十三章 药物性肝病 624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24

第二节 药物性肝损害机制和分类 624

第三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 627

第四节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628

第五节 中草药的肝脏毒性 630

第六节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 632

第七节 药物性肝病研究的任务 633

第五十四章 急性肝功能衰竭 63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36

一、命名与定义 636

二、病因 637

三、临床表现 637

四、诊断标准 639

第二节 治疗原则 640

一、重视肝衰竭患者的全身监护 640

二、加强基础支持治疗 641

三、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多环节阻断和治疗 641

四、并发症的治疗 641

五、肝移植 641

六、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 642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 642

一、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多环节阻断和治疗 642

二、并发症的治疗 645

第五十五章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药物治疗 650

第一节 药物控制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出血 650

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650

二、血管加压素 651

第二节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控制后药物预防再出血 652

第三节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药物预防首次出血 654

第四节 其他治疗 655

第五十六章 腹水 657

第一节 腹水的病因分类 657

一、非门脉高压性腹水 658

二、门脉高压性腹水 659

第二节 肝硬化腹水 660

一、发生机制 660

二、临床特征 661

三、腹水的治疗 663

第五十七章 血吸虫性肝病 668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68

第二节 治疗原则 669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669

一、吡喹酮 669

二、硝硫氰胺 670

三、奥沙尼喹 670

四、酒石酸锑剂 670

五、蒿甲醚 670

第四节 血吸虫性肝病的治疗 671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 671

二、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 671

三、血吸虫病合并病毒性肝炎 672

第五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672

一、吡喹酮 672

二、硝硫氰胺 673

三、奥沙尼喹 673

四、酒石酸锑剂 673

五、蒿甲醚 674

第六节 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674

第五十八章 肝肾综合征 67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76

第二节 治疗原则 677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677

一、缩血管药物 677

二、扩血管药物 680

三、扩容治疗 68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681

第五十九章 肝硬化 683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8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684

第三节 治疗原则和治疗的药物 686

一、一般治疗 686

二、药物治疗 686

三、腹水的治疗 687

四、并发症的治疗 687

五、肝移植 688

第四节 预后 688

第六十章 肝性脑病 690

第一节 疾病概述 690

一、发病机制 690

二、H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90

第二节 HE的治疗原则 694

第三节 治疗HE的药物及选择 694

一、基础疾病的治疗 694

二、诱因、支持及基础治疗 694

三、基于各种发病机制的HE的药物治疗 695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 700

五、肝移植 700

六、门-体分流栓塞术 700

七、长期治疗必要性的判断 701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药物治疗新进展 701

一、HE治疗的目的 701

二、MHE的预防和治疗 701

第六十一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 704

第一节 疾病概述 704

第二节 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706

一、临床表现 706

二、诊断 707

第三节 临床用药治疗方案 707

一、病因治疗 707

二、胆汁淤积的药物治疗 707

第六十二章 肝移植后药物的应用 711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 711

一、环孢素 711

二、他克莫司 712

三、甲泼尼龙 712

四、吗替麦考酚酯 713

五、泼尼松 713

六、西罗莫司 713

七、巴利昔单抗 714

八、达利珠单抗 714

九、抗胸腺免疫球蛋白 715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 715

一、抗病毒药物 716

二、抗菌药 717

三、抗真菌药物 719

第三节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721

一、前列腺素E1 721

二、阿司匹林 722

第四节 溃疡预防和治疗药物 722

一、硫糖铝 722

二、奥美拉唑 722

三、泮托拉唑 722

第五节 预防乙肝复发的药物 723

一、拉米夫定 723

二、阿德福韦 723

三、恩替卡韦 724

四、乙肝免疫球蛋白 724

第六十三章 胆石症 726

第一节 疾病概述 726

第二节 胆石症的治疗原则 726

第三节 口服胆汁酸治疗 728

一、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 728

二、病人的选择 729

三、治疗效果 729

四、结石的复发 730

第四节 体外震波碎石 730

第五节 其他药物治疗 730

一、新型或改良胆汁酸 730

二、他汀类药物 730

三、萜烯 730

四、中药 730

第六节 今后有潜力的治疗胆石症药物 731

第六十四章 急性胰腺炎 732

第一节 疾病概述 732

第二节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 732

第三节 并发症 733

一、系统性并发症 733

二、局部并发症 734

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评估 734

一、综合评估系统 734

二、血清学评估指标进展 735

三、影像学评估指标 735

第五节 治疗进展 736

一、非手术治疗措施 736

二、手术治疗 743

第六十五章 慢性胰腺炎 747

第一节 疾病概述 747

第二节 治疗原则 748

第三节 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748

一、一般止痛剂 748

二、胰酶治疗 748

三、抑酸剂 749

四、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749

五、抗氧化剂 749

六、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750

七、中药 750

八、其他 750

第四节 药物的合理应用 750

第五节 药物治疗新进展 751

第六十六章 消化系疾病疫苗治疗 753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疫苗 753

一、甲型肝炎疫苗 753

二、乙型肝炎疫苗 755

三、丙型肝炎疫苗 758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疫苗 759

一、免疫机制 759

二、动物模型 760

三、Hp疫苗的研制 760

四、有效的免疫途径和接种方法 763

五、Hp疫苗临床应用进展 764

六、问题和展望 764

第三节 消化道肿瘤疫苗研制进展 765

第六十七章 消化道真菌感染 769

第一节 病原学 769

第二节 流行病学 769

第三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770

一、发病机制 770

二、病理改变 771

第四节 临床表现 771

一、口腔真菌感染 771

二、真菌性食管炎 772

三、胃真菌感染 772

四、真菌性肠炎 772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773

一、直接镜检 773

二、培养 773

三、免疫学检测 773

四、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 774

五、核酸检测 774

六、其他 774

第六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774

一、诊断 774

二、鉴别诊断 775

第七节 预后 775

第八节 治疗 775

一、病原治疗 775

二、对症治疗 779

第九节 预防 780

第六十八章 肠道营养支持治疗和肝病营养疗法 781

第一节 肠道营养支持治疗 781

一、疾病概述 781

二、治疗原则 782

三、治疗药物及选择 784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786

五、药物治疗新进展 787

第二节 肝病营养疗法 792

一、疾病概述 792

二、治疗原则 794

三、治疗的药物及选择 795

四、药物的合理应用 798

五、药物治疗新进展 801

第六十九章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804

第一节 疾病概述 80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804

第三节 病因 805

一、抗生素类 805

二、抗结核药 805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 805

四、激素类药 805

五、抗真菌药 806

六、其他合成药物 806

七、中药 806

第四节 发病机制 806

一、毒副作用 806

二、变态反应 807

三、继发反应 807

四、药物相互作用 807

五、特异质反应 807

六、致癌作用 807

第五节 临床表现 807

一、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 808

二、药源性恶心、呕吐 808

三、药源性呕血、便血 808

四、药源性腹痛 808

五、药源性腹泻 808

六、药源性黄疸 809

七、药源性便秘 809

第六节 诊断 809

第七节 治疗原则 813

一、及时停药 813

二、饮食支持治疗 813

三、对症治疗 813

四、特殊解毒剂 814

五、抗过敏治疗 814

六、抗感染治疗 814

七、手术治疗 814

第八节 预防消化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 814

一、合理用药 814

二、深入开展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改变对祖国传统医药无毒的认识偏见 814

三、药物基因组研究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