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杨凌农科城的地位、特色与功能 3
第1章 发展中的成就与不足 3
1.1 八年建设成绩卓著 3
1.1.1 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4
1.1.2 科技示范作用明显 5
1.1.3 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7
1.1.4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色旅游开始起步 8
1.1.5 昔日的“农科乡”正在逐步向现代化的“农科城”转变 9
1.2 不容回避的几个问题 13
1.2.1 经济总量小,社会经济结构单一 13
1.2.2 城市规模偏小,城市服务职能层次较低 14
1.2.3 缺乏产业支撑企业和项目,商贸流通业严重滞后 15
1.2.4 城市化建设相对滞后,是发展的重要障碍因子 16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8
1.3.1 关于农科城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 18
1.3.2 关于农科城在整个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中的地位 19
1.3.3 关于农科城的城市综合功能及特色城市间的关系 23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26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6
2.1.1 非均衡发展理论 26
2.1.2 增长极培育理论 28
2.1.3 城市化理论 34
2.1.4 均衡发展理论 39
2.1.5 产业集群理论 41
2.1.6 体制创新论 44
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46
2.2.1 国外的启示 46
2.2.2 国内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49
2.3 示范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战略 54
第3章 杨凌农科城在关中高新产业带城市群中的地位 55
3.1 杨凌农科城目标选择及其分析 55
3.1.1 陕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杨凌的要求 55
3.1.2 一定范围的区域经济中心 56
3.1.3 杨凌农科城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59
3.2 杨凌农科城发展的阶段性设想 67
3.2.1 杨凌农科城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67
3.2.2 人口—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68
3.2.3 杨凌区人口—经济增长的预测 70
3.2.4 预测结果的分析 76
3.3 加快“农科城”区域经济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78
3.3.1 充分认识区域性经济中心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78
3.3.2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78
3.3.3 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发展高科技效益型经济 82
3.3.4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83
3.3.5 继续推进科教体制改革,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84
第4章 农科城的特色及综合功能研究 86
4.1 农科城的特色分析 86
4.1.1 自然环境因素 86
4.1.2 社会环境因素 87
4.1.3 农科城的特色定位 91
4.2 农科城城市功能评价 92
4.2.1 城市的功能与作用 92
4.2.2 农科城的政治功能 94
4.2.3 农科城的经济功能 95
4.2.4 农科城的文化功能 97
4.2.5 农科城的娱乐功能 98
4.2.6 农科城的社会功能 99
4.3 完善农科城功能与特色的对策建议 100
4.3.1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首先抓好城市基础建设 100
4.3.2 发展都市农业,彰显农科特色 103
4.3.3 加快农业产业化,搞好农业科技示范 105
4.3.4 努力建设杨凌农业生态城 108
4.3.5 以“品牌经济”模式为发展战略 112
4.3.6 走区域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113
4.3.7 努力创新农科城城市功能 116
4.3.8 树立经营农科城的理念 118
4.4 农科城的可持续发展 120
4.4.1 留住人才是农科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20
4.4.2 推进农科城的“生态工业” 121
4.4.3 优化产业结构 122
4.4.4 最优的城市规模 123
4.4.5 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123
第5章 农科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研究 125
5.1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125
5.2 创新农耕方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127
5.2.1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几种主要模式 127
5.2.2 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 130
5.3 发展并推广中国特色的节水技术 133
5.3.1 节水农业技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33
5.3.2 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原则 134
5.3.3 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要素与功能 135
5.3.4 杨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 139
5.4 把农博会办成向农民传播新技术的网络中心 141
5.5 因地制宜地搞好科技示范,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143
第二篇 杨凌农科城的产业支撑问题 149
第6章 杨凌产业结构的现实格局及其分析 149
6.1 杨凌的产业发展基础及其现实格局 149
6.1.1 产业发展基础 149
6.1.2 产业的现实格局 150
6.2 杨凌产业结构与三种模式的GDP对比 152
6.2.1 杨凌产业结构与一般产业结构的对比 152
6.2.2 产业结构与三种模式的GDP对比 153
6.3 杨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 158
6.3.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58
6.3.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61
6.3.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62
6.4 从科技园区和集群发展的角度对杨凌产业结构的分析 163
6.4.1 农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空间区位效应 163
6.4.2 杨凌产业关联及其集群效应分析 166
6.4.3 杨凌企业关联分析 169
6.4.4 杨凌旅游业关联分析 175
第7章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79
7.1 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 179
7.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179
7.1.2 因素分析的相关研究综述 180
7.1.3 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方法的选取 180
7.2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181
7.2.1 各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181
7.2.2 确定因素分析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85
7.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186
7.3 实证分析 191
7.3.1 数据来源 191
7.3.2 灰色关联分析 192
7.3.3 结果分析 192
第8章 杨凌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发展研究 196
8.1 杨凌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阶段判定 196
8.1.1 杨凌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特征 196
8.1.2 杨凌城市发展进程和阶段判定 200
8.2 杨凌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形态的发展 202
8.2.1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 202
8.2.2 杨凌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形态的发展 203
8.3 杨凌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的量化分析 208
8.3.1 杨凌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纵向关联分析 208
8.3.2 杨凌与关中城市的横向对比分析 210
8.3.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分析 213
第9章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策略建议 218
9.1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218
9.1.1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的原则 218
9.1.2 有利于结构效益提高的原则 218
9.1.3 产业关联与协调发展原则 219
9.1.4 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 219
9.2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 220
9.2.1 杨凌示范区产业建设的战略目标 220
9.2.2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220
9.3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221
9.3.1 第一产业优化的方向 221
9.3.2 第二产业优化的方向 222
9.3.3 第三产业优化的方向 222
9.4 杨凌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及其发展重点 224
9.4.1 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224
9.4.2 产业发展重点 224
9.5 杨凌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建议 230
9.5.1 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230
9.5.2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策略建议 232
第三篇 杨凌农科城建设中的城中村问题 238
第10章 杨凌城中村现状分析 238
10.1 杨凌城中村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238
10.1.1 杨凌城中村的现状 238
10.1.2 杨凌城中村的类型 240
10.2 杨凌城中村现象的特征及影响 242
10.2.1 经济特征 242
10.2.2 社会文化特征 246
10.2.3 物质形态特征 247
第11章 杨凌城中村改造目标与模式研究 249
11.1 杨凌城中村改造目标 249
11.1.1 城中村改造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49
11.1.2 加强村民安置小区设计规划和管理 250
11.1.3 加快劳动力转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50
11.1.4 继承与发展传统,借市场之力推动社区建设 251
11.2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 251
11.2.1 政府主导型 251
11.2.2 村集体主导型 252
11.2.3 开发商主导型 254
11.3 杨凌城中村改造模式建议 257
11.4 杨凌城中村改造存在的突出问题 259
11.4.1 城中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59
11.4.2 城中村改造资金 259
第12章 杨凌城中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61
12.1 杨凌城中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61
12.1.1 富余劳动力比重大,文化素质低,女性未就业比例高 261
12.1.2 已转移劳动力主要从事一般性劳务 263
12.1.3 已转移劳动力收入不稳定 264
12.1.4 杨凌城市向城中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265
12.1.5 劳动力转移缺乏政策规范 266
12.2 完全失地劳动力转移 266
12.3 部分失地劳动力转移 267
12.3.1 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 267
12.3.2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269
12.3.3 杨凌城中村部分失地劳动力转移模型 270
12.4 杨凌富余劳动力就业分析 271
12.4.1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意义 271
12.4.2 城乡统筹就业的总效益模型 272
12.4.3 城乡统筹就业的效应分析 274
12.5 杨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与建议 276
12.5.1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加城市就业容量 277
12.5.2 加强富余劳动力素质教育 278
12.5.3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280
第13章 杨凌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问题研究 286
13.1 杨凌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与取向 286
13.1.1 杨凌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 286
13.1.2 杨凌城市建设资金的三大取向 287
13.2 杨凌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思路 289
13.2.1 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战略措施 289
13.2.2 杨凌城中村改造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290
13.3 杨凌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方案 292
13.3.1 设立城中村改造专项基金 293
13.3.2 村集体和村民集体出资 293
13.3.3 实施BOT融资方案 296
主要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