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自然概况 5
第一节 地貌 5
一、山地地貌 5
二、黄土地貌 5
三、流水地貌 6
四、土地类型区 7
五、主要山峰 7
第二节 地质 8
一、地质构造 8
二、地层岩性 8
三、工程地质 9
第三节 气候 9
一、四季特征 9
二、温度 10
三、湿度 10
四、冻土 10
五、降水 10
六、风 11
七、霜 11
八、日照 12
九、蒸发 12
第四节 植被 12
一、干草原植被 13
二、荒漠草原植被 13
三、草甸草原植被 13
四、盐生植被 13
五、森林植被 13
第五节 河流 14
一、清水河 14
二、祖厉河 15
三、湖盆 15
第六节 人口 17
第七节 土地 17
第二章 水资源 21
第一节 地表水 21
一、径流量 21
二、径流调节 22
第二节 地下水 22
第三节 引客水 24
第四节 利用量 24
第三章 水利史略 25
第一节 历代用水 25
一、宋代以前 25
二、宋代 25
三、元代 26
四、明代 26
五、清代 26
六、民国 27
第二节 现代治水 27
一、改革整顿、恢复水利 27
二、修渠建库、掏泉挖池 27
三、闸沟打坝、引渠上台 28
四、抗旱打井、库坝联用 28
五、扬黄扩灌、截泉引水 28
六、挖潜配套、低压节灌 28
七、打窖微灌、险库改造 29
八、开源解困、建设坝系 29
第三节 水力发电 29
一、方堡站 29
二、五桥沟站 30
三、李俊站 30
四、杨明站 30
第四章 旱灾洪涝 31
第一节 旱灾 31
一、干旱类型 31
二、干旱的危害 32
三、旱灾纪实 32
第二节 抗旱减灾 36
第三节 洪灾 41
第四节 防汛抢险 44
第五章 科研与培训 49
第一节 水文观测 49
第二节 水保试验 49
一、西沿水土保持试验 49
二、树台水土保持试验 50
第三节 节水灌溉 52
一、喷灌 52
二、低压管灌 52
三、集水微灌 53
第四节 技术培训 54
一、技术职称 54
二、业务培训 54
第六章 工程建设 57
第一节 水利方针 57
第二节 建设措施 59
第三节 水利投资 61
第七章 设计规划与施工 63
第一节 工程设计 63
第二节 项目规划 71
第三节 水利施工 78
一、施工管理 78
二、施工技术 81
第八章 蓄水工程 85
第一节 中型水库 85
一、石峡口水库 85
二、张湾水库 90
三、碱泉口水库 94
第二节 水源工程 98
一、凉风崖水源工程 98
二、五桥沟水源工程 101
三、棉山湾水源工程 103
四、沙沟水源工程 106
五、小湾水源工程 109
第三节 小一型水库 112
一、海子水库 113
二、陶堡水库 113
三、谢沟水库 114
四、阴洼沟水库 115
五、马湾水库 116
六、园河水库 117
七、碱沟水库 118
八、茨儿沟水库 118
九、沙套子水库 118
十、王家沟水库 119
十一、吴湾清水库 119
十二、吴湾洪水库 119
十三、南川水库 120
十四、郑湾水库 120
十五、盖牌水库 121
十六、河州湾水库 122
十七、照壁山水库 123
十八、陈堡清水库 124
第四节 小二型水库 124
第五节 主要塘坝 127
第九章 渠道泵站 131
第一节 库灌渠道 131
一、运行干渠 132
二、报废干渠 136
第二节 井灌渠道 137
第三节 扬水站 138
第十章 扬黄工程 141
第一节 固海扬水工程 141
一、同心扬水工程 141
二、固海扬水主体工程 141
三、世行扩灌工程 142
第二节 兴高李灌区 142
第三节 兴仁引黄灌区 144
第四节 宁夏扶贫扬黄工程 144
第五节 红寺堡灌区 145
第十一章 机井、小高抽 147
第一节 开发建设 147
第二节 技术措施 149
一、施工技术 149
二、主要措施 152
第十二章 人畜饮水 159
第一节 解决措施 159
第二节 引水工程 161
一、五桥沟引水工程 161
二、段塬引水工程 161
三、黄石崖引水工程 163
四、后塘扬水工程 163
五、牛房沟引水工程 165
六、罗川扬水工程 165
七、方家河引水工程 166
八、兴徐蒿引水工程 167
九、黄谷扬水工程 168
十、李果园人饮工程 168
十一、李俊包堡引水工程 169
十二、关桥引水工程 169
十三、相桐引水工程 169
十四、兴仁镇引水工程 170
十五、下徐引水工程 171
十六、双河引水工程 171
十七、李旺罗全扬水工程 172
十八、郑旗乡引水工程 173
十九、兴仁镇油井山引水工程 173
二十、王湾引水工程 173
二十一、前川引水工程 174
二十二、其他引水工程 175
第三节 泉水改造 182
第四节 水窖土圆井 192
第十三章 水土保持 197
第一节 水土流失情况 197
一、流失类型 197
二、流失危害 198
第二节 流失治理 198
一、治理状况 198
二、治理形式 203
第三节 治沟骨干工程 203
第四节 重点治理流域 212
一、园河流域 212
二、中河流域 214
三、苋麻河流域 215
四、苦水河流域 216
五、马营河流域 217
第五节 加援项目 217
一、项目管理 218
二、实施内容 218
三、项目收益 219
第六节 治理措施及标准 219
一、水平梯田(隔坡梯田) 219
二、沟坝地及生产坝 219
三、水平沟造林整地 219
四、鱼鳞坑整地 220
五、土谷坊 220
第七节 预防监督 220
第八节 治理效益 221
第九节 基本农田 222
一、水浇地 222
二、沟坝地 223
三、梯田 223
四、压砂地 224
第十四章 水利管理 22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25
一、县水务局 225
二、各指挥部 226
三、基层单位 227
四、技术人员 227
第二节 工程与经营管理 230
一、工程管理 230
二、经营管理 231
三、水费 231
第十五章 人物 235
第一节 人物名表 235
一、历任正职局领导 235
二、曾任水利工程建设副县级指挥 236
三、水利高级工程师 236
四、水利工程师 237
第二节 职工名录 239
一、2005年职工名录 239
二、离退休及调离职工名录 252
第三节 个人获奖 258
大事记 261
附录 283
一、原水利志序 283
二、规章制度 284
三、兴仁扬黄扶贫灌溉工程简介 294
四、学术论文 297
五、报刊载文 306
六、诗词录 321
七、其他 323
限外纪要 327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