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释题 8
一、理论范围的确立 8
二、原型意义的厘清 10
第二节 理论设准研究法 11
一、研究的两条途径 13
二、设准意义的厘清 16
第二章 劳思光的主体性观念之厘清 21
第一节 劳思光提出主体性观念的学思背景 23
一、进入学院前的阶段 23
二、进入学院后的阶段 26
第二节 劳思光对主体性观念的定义问题 33
一、人的双重性 34
二、条件系列的双重性 34
三、主动意愿的双重性 36
第三章 劳思光的主体性观念所衍伸之理论设准 39
第一节 文化精神问题的设准 40
第二节 自我境界问题的设准 45
第三节 世界观问题的设准 50
第四节 价值根源问题的设准 52
第五节 道德心境域问题的设准 54
第四章 儒家引导型哲学的特殊内容 57
第一节 引导型哲学的普遍内容 61
一、认知型哲学与引导型哲学 62
二、转化自我与转化世界 67
第二节 儒家引导型哲学中的转化自我 70
第三节 儒家引导型哲学中的转化世界 73
第五章 儒家心性论哲学的特殊内容 77
第一节 发展观念之厘清 80
一、有升有降的发展史观 81
二、文化精神的发展史观 83
第二节 儒家心性论哲学中的价值根源 86
第三节 儒家心性论哲学中的价值完成 96
第六章 儒家思想之原型的证成 105
第一节 劳思光对儒家引导型哲学的省思 106
第二节 劳思光对儒家心性论哲学的省思 114
第三节 劳思光主体性观念下的儒家思想之原型 119
第七章 结论 127
参考书目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