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药物分析学科的任务、发展和要求 1
1.2 现代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2
1.2.1 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管理 2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质量控制内容及其分析方法的演变 2
1.2.3 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3
第2章 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 11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
2.1.1 仪器的发展趋势 11
2.1.2 分析方法的发展 11
2.1.3 化学计量学方法 14
2.2 红外光谱法 15
2.2.1 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15
2.2.2 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6
2.2.3 近红外光谱 17
2.2.4 红外光谱软件技术的进展 18
2.2.5 应用展望 19
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9
2.3.1 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9
2.3.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0
2.3.3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1
2.3.4 蒸气发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1
2.3.5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1
2.3.6 生成络合物间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1
2.3.7 应用展望 22
2.4 荧光光谱法 22
2.4.1 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2
2.4.2 药物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24
2.4.3 应用举例 25
2.4.4 应用展望 27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及其联用技术 27
2.5.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28
2.5.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28
2.5.3 联用技术 29
2.5.4 应用展望 32
2.6 薄层色谱法 32
2.6.1 薄层色谱法的概述 32
2.6.2 高效薄层色谱 33
2.6.3 薄层色谱的展开方法 34
2.6.4 检测方法 34
2.6.5 薄层色谱与其它仪器分析方法联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5
2.6.6 薄层色谱与质谱联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5
2.7 气相色谱法 36
2.7.1 气相色谱的分析过程和简单分类 37
2.7.2 气相色谱流动相 38
2.7.3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 38
2.7.4 气相色谱的进样技术和分类 40
2.7.5 样品处理方法与技术 44
2.7.6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46
2.7.7 气相色谱的分析对象和应用举例 49
2.8 液相色谱法 50
2.8.1 液相色谱法分类 51
2.8.2 液相色谱固定相 53
2.8.3 高效液相色谱仪 56
2.8.4 多维色谱技术 60
2.8.5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 60
2.8.6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的展望 64
2.9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 65
2.9.1 方法概述 66
2.9.2 生物样品的处理和待测成分富集 67
2.9.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67
2.9.4 毛细管电泳技术传统电泳分离模式以及理论发展 68
2.9.5 研究热点 69
2.9.6 毛细管电泳新技术 71
2.10 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 72
2.10.1 多维气相色谱 73
2.10.2 多维液相色谱 75
2.10.3 多维毛细管电泳 77
2.10.4 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 78
2.10.5 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联用 79
参考文献 79
第3章 波谱和电化学分析 91
3.1 质谱 91
3.1.1 质谱仪器及其基本原理 91
3.1.2 应用 96
3.2 核磁共振波谱 102
3.2.1 核磁共振基础知识 102
3.2.2 药物体外研究 105
3.2.3 药物体内研究 108
3.2.4 核磁共振新技术 109
3.2.5 展望 114
3.3 电化学分析法 114
3.3.1 电化学测量系统概述 114
3.3.2 伏安法和极谱法 115
3.3.3 电位法 120
3.3.4 电化学检测器及其应用 124
3.3.5 电化学免疫分析 126
3.3.6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28
3.4 化学计量学 132
3.4.1 概述 132
3.4.2 实验设计和优化 132
3.4.3 模式识别 134
3.4.4 主成分分析 136
3.4.5 偏最小二乘回归 139
3.4.6 回归分析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4章 化学合成药和生物药物分析 146
4.1 化学合成药分析 146
4.1.1 化学合成药的分析方法 146
4.1.2 应用实例 146
4.2 手性药物分离分析 160
4.2.1 手性药物拆分方法概述 161
4.2.2 手性拆分技术最新发展 164
4.2.3 手性拆分实例 168
4.2.4 手性药物拆分研究展望 174
4.3 生物药物分析 174
4.3.1 生物药物的来源、特性、分类与制备 175
4.3.2 生物药物的质量及分析检验 178
4.3.3 酶分析法 180
4.3.4 生物传感器与酶传感器 183
4.3.5 电泳法分析 185
4.3.6 高效液相色谱法新技术 188
4.3.7 生物质谱法和核磁共振谱 190
4.3.8 生物药物分析研究方法现状分析 190
参考文献 192
第5章 体内药物和中药分析 195
5.1 体内药物与药物代谢分析 195
5.1.1 样本采集与样品预处理 195
5.1.2 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197
5.1.3 药物代谢研究的新技术——代谢物组学 197
5.1.4 体内药物分析示例 198
5.2 中药材及其制剂分析 207
5.2.1 分析方法概述 208
5.2.2 中药材及制剂分析实例 215
参考文献 229
第6章 药物分析前沿技术 231
6.1 芯片技术 231
6.1.1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231
6.1.2 微流控芯片技术 232
6.1.3 微阵列芯片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40
6.1.4 展望 241
6.2 纳米药物分析 242
6.2.1 纳米药物的定义 242
6.2.2 纳米药物的主要特点 243
6.2.3 纳米药物分析方法及其进展 244
6.2.4 展望 245
参考文献 246
第7章 毒物分析概述 251
7.1 毒物分析的任务、发展和特点 251
7.1.1 毒物分析的任务 251
7.1.2 中国毒物分析的发展 251
7.1.3 毒物分析的特点 252
7.2 毒物分析工作程序 253
7.2.1 受理委托 253
7.2.2 检验 254
7.2.3 毒物分析结果 255
7.3 毒物分析方法评价 255
7.3.1 专属性 255
7.3.2 灵敏度 256
7.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256
7.3.4 回收率 257
7.3.5 线性范围 257
7.3.6 稳定性 257
7.4 毒物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 257
7.4.1 人员 258
7.4.2 环境设施 258
7.4.3 仪器设备 258
7.4.4 操作技术规范 258
7.4.5 检材的采集、接收和保护链 259
7.4.6 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259
7.4.7 数据复核 260
7.4.8 结果报告 260
第8章 毛发中毒物分析方法与进展 261
8.1 毛发中毒物分析的特点 261
8.2 毛发的采集与处理 261
8.2.1 毛发的采集 261
8.2.2 毛发的处理 262
8.3 消化与提取 262
8.3.1 消化 262
8.3.2 提取 263
8.4 毛发中的毒物分析方法 264
8.4.1 免疫法 265
8.4.2 色谱法 265
8.4.3 色谱-质谱联用法 265
8.5 毛发中毒物分析的进展 268
参考文献 268
第9章 体内毒品及其代谢物的分析 270
9.1 概述 270
9.2 毒品案件中检材的采集 271
9.3 阿片类毒品分析 273
9.3.1 概述 273
9.3.2 样品处理方法 276
9.3.3 检测方法 277
9.3.4 分析方法评价 279
9.4 苯丙胺类毒品分析 279
9.4.1 概述 279
9.4.2 样品处理方法 281
9.4.3 检测方法 283
9.4.4 分析方法评价 283
9.5 大麻分析 284
9.5.1 概述 284
9.5.2 样品处理方法 286
9.5.3 检测方法 286
9.5.4 分析方法评价及操作注意点 287
9.6 可卡因分析 288
9.6.1 概述 288
9.6.2 样品处理方法 289
9.6.3 检测方法 290
9.6.4 分析方法评价及操作注意点 290
9.7 氯胺酮分析 291
9.7.1 概述 291
9.7.2 样品处理方法 291
9.7.3 检测方法 292
9.7.4 分析结果评价 293
9.8 麦角二乙胺分析 293
9.8.1 概述 293
9.8.2 样品处理方法 294
9.8.3 分析方法 295
9.8.4 分析结果评价及操作注意点 296
9.9 苯环利定分析 297
9.9.1 概述 297
9.9.2 样品处理方法 299
9.9.3 分析方法 299
9.9.4 分析结果评价及操作注意点 300
9.10 γ-羟基丁酸的分析 300
9.10.1 概述 300
9.10.2 样品处理方法 301
9.10.3 分析方法 302
9.10.4 分析结果评价 303
参考文献 303
第10章 乙醇的滥用与分析 304
10.1 乙醇的滥用 304
10.1.1 乙醇中毒 304
10.1.2 乙醇代谢 305
10.1.3 酒后驾车与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 305
10.2 检材的处理与分析 306
10.2.1 化学反应法检验 306
10.2.2 乙醇脱氢酶法 306
10.2.3 气相色谱法 306
10.2.4 呼气乙醇测试法 308
10.2.5 唾液乙醇检测条法 309
10.3 分析结果评价 309
10.4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评估 310
10.4.1 血液中乙醇含量测定程序 311
10.4.2 数学模型 311
10.4.3 测定量值 311
10.4.4 分析确定不确定度来源 311
10.4.5 方差公式 312
10.4.6 计算不确定度分量 312
10.4.7 评定合成不确定度 313
10.4.8 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13
10.4.9 报告扩展不确定度 314
10.4.10 结论 314
10.5 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推算 314
10.5.1 交通事故中肇事时间与抽血时间血液乙醇浓度的推算 314
10.5.2 饮酒量与BAC的推算关系 315
第11章 其它常见毒物、药物的分析 316
11.1 催眠镇静类药物分析 316
11.1.1 催眠镇静类药物的性质与滥用 316
11.1.2 催眠镇静类药物分析预处理 318
11.1.3 检测方法 319
11.2 农药中毒的分析 322
11.2.1 有机磷农药 322
11.2.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327
11.2.3 毒鼠强分析 330
11.2.4 抗凝血类杀鼠剂分析 332
11.3 生物碱中毒的分析 334
11.3.1 乌头生物碱 334
11.3.2 马钱子碱与士的宁 339
11.3.3 钩吻生物碱 343
11.3.4 茶碱 346
11.3.5 奎宁、氯喹、伯氨喹 348
11.3.6 烟碱 352
11.3.7 莨菪生物碱 354
11.4 氰化物中毒的分析 357
11.4.1 概述 357
11.4.2 检材采取 358
11.4.3 分析方法 358
11.4.4 分析结果评价 359
11.5 “伟哥”分析 359
11.5.1 概述 359
11.5.2 样品处理方法 360
11.5.3 分析方法 361
11.5.4 分析方法评价 362
参考文献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