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篇 建置 9
第一章 位置、面积 9
第二章 历史沿革 9
第三章 行政区划 10
第四章 县城 24
第五章 乡镇 27
第一节 镇 27
第二节 乡 33
第二篇 自然环境 45
第一章 地质 45
第一节 地层 45
第二节 构造 47
第三节 岩浆岩 48
第二章 地貌 49
第一节 地势 50
第二节 山岭山峰 50
第三节 地貌类型 55
第三章 气候 56
第一节 辐射日照 56
第二节 气温地温 57
第三节 降水 60
第四节 风 62
第五节 湿度 62
第六节 霜冻 63
第七节 农业气候区 65
第八节 物候 65
第四章 河流、湖泡 67
第一节 河流 67
第二节 湖泡 69
第五章 土壤 69
第一节 山地土壤 70
第二节 丘陵台地土壤 70
第三节 河谷平原土壤 71
第六章 植被 72
第一节 天然植被 73
第二节 人工植被 73
第七章 自然资源 73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3
第二节 水资源 75
第三节 野生植物 76
第四节 野生动物 78
第五节 水产资源 80
第六节 矿产 81
第八章 自然灾害 92
第一节 低温冷害 92
第二节 水灾 92
第三节 旱灾 93
第四节 雹灾 94
第五节 霜灾 97
第六节 风灾 97
第七节 病虫害 97
第八节 地震灾害 98
第九章 环境生态 98
第一节 环境保护 99
第二节 生态平衡 103
第三篇 人口 105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05
第一节 人口增长 10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08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10
第一节 性别构成 110
第二节 年龄结构 111
第三节 文化程度构成 115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16
第五节 婚姻状况构成 117
第六节 家庭结构 118
第三章 民族 118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18
第二节 民族分布 121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3
第二节 节育宣传 124
第三节 节育、绝育 125
第四节 晚婚 126
第五节 节育政策 126
第四篇 政党群团 12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29
第一节 党的地方组织 129
第二节 党代表会议 140
第三节 组织建设 142
第四节 宣传教育 144
第五节 统战工作 146
第六节 纪律检查 14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149
第一节 解放前县党部 149
第二节 解放初县党部 150
第三章 群众团体 151
第一节 工人团体 151
第二节 青年团体 153
第三节 妇女团体 156
第四节 少年团体 159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159
第六节 农民团体 161
第七节 劳动者团体 162
第八节 县科学技术团体 162
第九节 消费者团体 163
第十节 其它群众团体 163
第五篇 政权政协 165
第一章 权力机关 165
第一节 代表选举 165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16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172
第四节 主要活动 173
第二章 行政机关 175
第一节 清县衙 175
第二节 民国初县知事公署 175
第三节 抗日临时县政府 176
第四节 伪县公署 177
第五节 县民主政府 178
附:国民党蛟河县流亡政府 178
第六节 县人民政府 178
第七节 县公署、县政府机关驻地 186
第八节 基层政权 186
第三章 县政治协商委员会 187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议 187
第二节 历届领导人 191
第三节 县政协机构 193
第四节 县政协主要活动 193
第六篇 公安司法 195
第一章 公安 1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95
第二节 社会治安 197
第三节 刑事侦破 202
附:解放前社会治安 204
第四节 人民消防 205
第二章 检察 2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0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20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209
第四节 法纪检察 209
第五节 林业检察 209
第六节 监所检察 209
附:案例 210
第三章 法院 21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10
第二节 刑事审判 211
第三节 民事审判 213
第四节 经济审判 213
第五节 人民陪审员 21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1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14
第二节 法制宣传 214
第三节 公证、律师 214
第四节 民事调解 215
第七篇 军事 217
第一章 地方武装 217
第一节 额穆佐领 217
第二节 保卫团 218
第三节 自卫团 219
第四节 县保安团 219
第五节 吉蛟大队 220
第六节 人民武装中队 221
第七节 县人民武装部 221
附:土匪、还乡团 223
第二章 驻军 225
第一节 清末驻军 225
第二节 民国初期驻军 225
第三节 沦陷时期驻军 225
第四节 人民解放军 227
第三章 兵役 228
第一节 募兵 228
第二节 伪国兵 228
第三节 志愿兵 228
第四节 义务兵 228
第四章 民兵 230
第一节 民兵组织 230
第二节 民兵训练 231
第三节 民兵装备 232
第四节 民兵活动 232
第五章 人民防空 233
第一节 人防工程 234
第二节 人防组织 234
第三节 人防宣传 234
第六章 战事 235
第一节 救国军抗日 235
第二节 大刀会攻打蛟河 236
第三节 抗日联军抗击日伪军 237
第四节 剿匪战斗 238
第五节 拉法新站战斗 239
第八篇 民政劳动人事 243
第一章 民政 243
第一节 优抚 243
第二节 安置 246
第三节 救济 247
第四节 社会福利 250
第五节 婚姻登记 252
第六节 支援前线 253
第二章 劳动 255
第一节 劳动就业 255
第二节 劳动管理 258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258
第四节 职业培训 260
第五节 工资福利 261
第三章 人事 264
第一节 干部状况 264
第二节 干部管理 265
第三节 干部培训 267
第四节 干部结构 268
第五节 离退休 274
第四章 信访工作 275
第九篇 经济综述 277
第一章 经济发展 278
第一节 农业 272
第二节 工业 281
第三节 建筑、运输、邮电 283
第四节 商业 285
第二章 经济效益 287
第一节 社会生产效益 287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288
第三节 投资效益 290
第三章 经济结构 291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91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93
第三节 流通结构 298
第四章 国民收入和投资建设 300
第一节 国民收入 301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03
第三节 投资建设 305
第十篇 农业 309
第一章 耕地 310
第一节 耕地开发利用 311
第二节 土壤改良 312
第三节 耕地修整 312
第二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313
第一节 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 313
附:剥削形式 314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14
第三节 互助合作 316
第四节 人民公社 317
第五节 联产承包 319
第三章 农作物 32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20
第二节 油料作物 324
第三节 经济作物 326
第四节 蔬菜 328
第四章 农技农艺 329
第一节 耕作 320
第二节 栽培 330
第三节 施肥 331
第四节 植物保护 333
第五节 良种推广 335
第五章 多种经营 337
第一节 种植业 337
第二节 养殖业 339
第三节 采集业 342
第四节 编织业 343
第六章 畜牧业 343
第一节 牲畜饲养 343
第二节 牲畜繁殖 346
第三节 疫病防治 347
第七章 农具农机 348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48
第二节 农具改革 348
第三节 农业机械 349
第四节 机务管理 353
第五节 农机供销 354
第十一篇 林业 357
第一章 森林资源 357
第一节 森林分布 358
第二节 林地结构 359
第三节 林木种类 359
第二章 营林 362
第一节 采集树籽 363
第二节 育苗 363
第三节 造林 365
第四节 迹地更新 368
第三章 森林保护 369
第一节 封山育林 370
第二节 护林防火 370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371
第四节 退耕还林 372
第四章 木材生产 372
第一节 采伐 373
第二节 储运 376
第三节 销售 376
第五章 林政管理 3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8
第二节 林政管理 381
第三节 林权归属 381
第六章 省市营林业企业 382
第一节 白石山林业局 382
第二节 吉林林学院实验林场 382
第三节 蛟河煤矿长岭子林场 383
第四节 沈铁小姑家林场 383
第十二篇 水利 385
第一章 水利建设 385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86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92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93
第四节 防洪排涝 395
第二章 水土保持 397
第三章 水产 397
第一节 鱼类资源 397
第二节 养殖 398
第三节 捕捞 398
第四节 水产品销售 399
第四章 水利管理 39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9
第二节 资源管理 400
第三节 工程管理 400
第四节 河道管理 400
第五节 渔政管理 401
第六节 水利事业单位 401
第十三篇 乡镇企业 403
第一章 行业种类 404
第一节 农业企业 404
第二节 工业企业 405
第三节 建筑业 407
第四节 运输业 408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 408
第二章 生产经营 408
第一节 企业所有制 408
第二节 经营形式 409
第三节 主要产品产量 409
第三章 管理体制 4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4
第二节 企业管理 414
附:重点乡镇企业简介 416
第十四篇 工业 419
第一章 经营体制 420
第一节 国营工业 420
第二节 集体工业 422
第三节 部门工业 423
第四节 私营工业 424
第二章 采矿、电力工业 424
第一节 煤炭 424
第二节 电力 429
第三章 机械冶炼工业 432
第一节 机械 432
第二节 冶炼 435
第四章 建材工业 436
第一节 砖瓦 436
第二节 建筑石 437
第三节 水泥 437
第四节 白灰 438
第五节 木材加工 438
第五章 化学工业 439
第一节 火工材料 439
第二节 化肥 440
第三节 松焦油、防老剂酊 440
第四节 塑料制品 441
第五节 其他产品 441
第六章 食品工业 442
第一节 粮油 442
第二节 饮料酒 444
第三节 食品 445
第七章 造纸、印刷工业 446
第一节 造纸 446
第二节 印刷 446
第八章 其他工业 447
第一节 纺织 447
第二节 皮革服装加工 448
第三节 制药 449
第四节 铝容器加工 450
第五节 饲料加工 450
第六节 钟表、自行车修理 450
第九章 管理 4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1
第二节 企业领导体制 451
第三节 经营管理 452
第四节 主要产品产量 453
第五节 产值、劳动生产率 453
第十章 驻蛟河国、省、市营厂矿 455
第一节 中央直属工厂 455
第二节 省营工矿企业 456
第三节 市营葡萄酒厂 456
第十五篇 交通邮电 461
第一章 交通 461
第一节 道路 461
第二节 铁路 468
第三节 交通运输工具 472
第四节 运输 475
第五节 交通管理 481
第二章 邮电 488
第一节 邮电机构 489
第二节 邮政 491
第三节 电信 493
第十六篇 城乡建设 497
第一章 城镇建设 497
第一节 县城建设 497
第二节 新站镇建设 505
第三节 奶子山镇建设 509
第四节 其他镇建设 513
第二章 乡村建设 514
第一节 乡驻地建设 514
第二节 民房建设 516
第三节 饮水改良 517
第三章 城镇管理 518
第一节 用地管理 518
第二节 卫生管理 519
第三节 房产管理 520
第四节 建筑管理 521
第五节 管理机构 522
第六节 城乡规划 522
第四章 建筑行业 52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523
第二节 设计施工 524
第三节 建筑技术 524
第十七篇 商业 527
第一章 经营体制 528
第一节 私人商业 528
第二节 国营商业 529
第三节 物资商业 530
第四节 供销商业 531
第五节 集体商业 532
第二章 商业网点 533
第一节 批发网点 533
第二节 零售网点 534
第三节 饮食业 535
第四节 服务业 536
第五节 集市贸易 537
第三章 商品购销 540
第一节 商品收购 540
第二节 商品销售 545
第三节 商品储运 555
第四节 对外贸易 556
第四章 粮食购销 557
第一节 粮食征购 557
第二节 粮食供应 559
第三节 粮食储运 561
第四节 食盐经营 563
第五章 商业企业管理 564
第一节 计划管理 564
第二节 财务管理 565
第三节 价格管理 566
第四节 劳动管理 566
第十八篇 财政税务 569
第一章 财政 569
第一节 财政收支 569
第二节 财政管理 580
第三节 财务监督 583
第四节 公债、国库券 584
第二章 税务 586
第一节 税种税率 586
第二节 税收 590
第三节 税务管理 595
第十九篇 金融 599
第一章 金融机构 599
第一节 当铺 609
第二节 合作社 600
第三节 银行 601
第二章 货币 603
第一节 货币种类 603
第二节 货币比值 606
第三节 货币流通 608
第四节 金银、货币管理 610
第三章 信贷 615
第一节 工商信贷 615
第二节 农业信贷 619
第三节 基建贷款 625
第四章 储蓄 626
第一节 储蓄种类 626
第二节 城镇储蓄 627
第三节 农村储蓄 630
第四节 储蓄利率 631
第五章 保险 631
第一节 保险种类 631
第二节 保险收入 632
第三节 灾后理赔 633
第二十篇 经济管理 639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63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639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640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641
第四节 投资计划管理 642
第五节 人口、劳动力计划管理 643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64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645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645
第三节 集市贸易管理 647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648
第五节 商标管理 649
第三章 物价管理 65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652
第二节 商品价格 654
第三节 物价检查 658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65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659
第二节 计量器具管理 661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662
第二十一篇 教育 665
第一章 学前教育 666
第一节 幼儿园 666
第二节 学前班 666
第二章 小学教育 670
第一节 私塾 670
第二节 小学设置 670
第三节 小学教学 675
第四节 校舍设备 677
第三章 中学教育 680
第一节 中学设置 680
第二节 中学教学 685
第三节 校舍设备 687
第四节 人才输送 690
第四章 专业教育 691
第一节 师范学校 691
第二节 农业大学 692
第三节 职业中学 693
第四节 卫生学校 693
第五节 煤炭财经学校 694
第五章 成人教育 695
第一节 农民教育 695
第二节 职工教育 696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697
第六章 特殊教育 698
第一节 聋哑学校 698
第二节 教学 698
第七章 教师 699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99
第二节 教师进修 703
第三节 教师待遇 704
第八章 教育经费 707
第一节 公办经费 707
第二节 民办经费 708
第三节 校办厂(场) 709
第二十二篇 科学技术 711
第一章 科技组织 71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71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711
第三节 科研单位 712
第四节 学术团体 713
第二章 科技队伍 714
第一节 科技人员 714
第二节 职称评定 715
第三节 科协会员 716
第三章 科技普及 717
第一节 科学知识普及 717
第二节 科学技术推广 718
第三节 科技咨询服务 720
第四节 技术培训 720
第四章 科研成果 721
第一节 农业 721
第二节 工业 725
第三节 医疗卫生 729
第五章 地震气象水文测报 730
第一节 地震测报 730
第二节 气象测报 731
第三节 水文测报 731
第二十三篇 文化 733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733
第一节 文化馆、站 733
第二节 图书馆、室 734
第三节 档案馆、室 735
第四节 书店 736
第五节 影剧院、曲艺厅 738
第六节 剧团、曲艺队 742
第二章 文学艺术 745
第一节 文学创作 745
第二节 音乐、舞蹈 749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750
第四节 民间文学 753
第三章 新闻 753
第一节 蛟河报 753
第二节 广播 753
第三节 电视 754
第四节 通讯报道 755
第四章 文物古迹 756
第一节 文物遗址 756
第二节 出土文物 757
第三节 革命文物 760
第五章 体育 763
第一节 机构、设施 764
第二节 体育活动 765
第三节 体育比赛 769
第二十四篇 医疗卫生 783
第一章 医疗 783
第一节 医疗单位 783
第二节 医疗队伍 789
第三节 医疗设备 792
第四节 疾病治疗 794
第二章 防病、保健 797
第一节 防疫 797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798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802
第四节 妇幼保健 805
第五节 公费医疗 807
第六节 合作医疗 809
第三章 药政管理 810
第一节 药政 810
第二节 药检 811
第三节 采药制药 811
第四节 药品经营 812
第四章 爱国卫生运动 812
第二十五篇 风俗习尚 815
第一章 衣食住行 815
第一节 服饰 815
第二节 饮食 816
第三节 居住 816
第四节 行路 817
第二章 婚丧生寿 818
第一节 婚姻 818
第二节 改嫁 819
第三节 丧葬 819
第四节 祝寿 820
第五节 生育 820
第三章 社会新风 820
第一节 喜事新办 820
第二节 新型家庭 821
第三节 助人为乐 822
第四节 尊老爱幼 823
第五节 舍己救人 823
第六节 军民共建两个文明 824
第四章 时令节日 825
第一节 时令 825
第二节 传统节日 826
第五章 陋习流弊 827
第一节 迷信 827
第二节 吸毒 828
第三节 赌博 829
第四节 娼妓 829
第六章 宗教信仰 829
第一节 佛教 829
第二节 道教 830
第三节 伊斯兰教 830
第四节 天主教 831
第五节 基督教 831
第七章 地方传说 821
第八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836
第一节 方言 836
第二节 谚语 841
第三节 民谣 842
第四节 俗语 843
第五节 歇后语 844
第二十六篇 人物 847
第一章 人物传略 847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866
附录 941
一、大事记 941
二、文献选录 973
三、历代修志记略 997
四、《蛟河县志》编纂始末 999
五、《蛟河县志》编纂工作人员名单 1003